鄭氏小兒中藥足療法

鄭氏小兒小兒中藥足療法是集小兒推按、外敷、熏洗等一體的療法,也是集小兒護理、保健、治療為一體的方法,更是孩子們成長中不可多得的好辦法;中醫學理論認為:足部有三陰經和三陽經,足部受藥後通過三陰三陽傳入相應臟腑;咳嗽、咳痰、喘息、厭食、食積、腹痛、腹瀉、便秘、遺尿、尿頻、免疫力低、驚風、夜啼、多汗、出疹子、上熱症(俗稱上火);將數味中藥裝入紗布袋,取合適容器(陶瓷、銅、鋁、不鏽鋼;忌用鐵器),加適量水(約3升)浸泡一小時,煮開後小火15分鐘,將紗布袋取出,待水溫降至36—40℃使用。

鄭氏小兒中藥足療法
鄭氏小兒中藥足療法是集小兒推按、外敷、熏洗等一體的療法,也是集小兒護理、保健、治療為一體的方法,更是孩子們成長中不可多得的好辦法。
鄭氏小兒中藥足療法的來源及發展:小兒中藥足療法同藥浴療法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其有邪者,漬行以汗”可見當時已提倡用沐浴療法了。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藥方》載有“嬰兒病癇方,取雷尾三果治,以豬煎膏和之。小嬰兒以水半斗,大者以水一斗,三分和取一分置水中,撓以浴之。隋唐時期《肘後備急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傷寒》等就記載了許多治療小兒各種疾病的浴兒、浴足藥方。宋代兒科醫家錢已對本療法用於兒科的辨證施治。外治法大師清代吳尚先收集前人大量外治經驗,也曾採用中藥足療方法治療疾病。目前國內最系統的小兒中藥足療法之一——鄭氏小兒中藥足療法,從晚清到現在,經過數代人的傳承和發展,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使這一療法從理論到實踐都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鄭氏小兒中藥足療法概述:
鄭氏小兒中藥足療法為著名中醫世家“鄭氏紅藥”代表性療法之一。“百草瓊漿”為其旗下著名商標,如百草瓊漿牌益氣貼、百草瓊漿牌益氣膏等。在治療小兒咳、痰、喘上頗
有成就,已成為北方最具有代表性的內病外治方藥。鄭氏小兒中藥足療法也以其安全、方便、效果明顯、價格低廉而使等多的小兒受益。
鄭氏紅藥”第三代傳人、內病外治專家、國內著名老中醫鄭延明教授認為:目前小兒中藥足療法中,很多產品大多只是中藥藥材的堆砌,藥劑的開竅作用不明顯,藥物的透入較慢、較少,使其保健治療效果都不理想。而好的外用藥配方應具有開竅透皮、載藥直入,促進皮膚對藥物的選擇性吸收的特性和藥材配伍的科學性,方劑組成只需要數味中藥就可以達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一. 鄭氏小兒中藥足療法的作用機理:
中醫學理論認為:足部有三陰經和三陽經,足部受藥後通過三陰三陽傳入相應臟腑。歷代醫家總結認為:春天浴足,昇陽固脫;夏天浴足,濕邪乃除;秋天浴足,肺腑潤育;冬天浴足,丹田暖和。
鄭氏小兒足療法的藥劑要有兩方面作用。一是開竅透皮,護膚益氣。二是保健與治療的作用。小兒泡腳後,藥水開竅透皮、載藥直入,促進皮膚對藥物的選擇性吸收,通過經絡把藥劑有效成分導入有病部位,而達到保健與治療的目的
二.小兒以下症狀可對症選擇不同方劑
咳嗽、咳痰、喘息、厭食、食積、腹痛、腹瀉、便秘、遺尿、尿頻、免疫力低、驚風、夜啼、多汗、出疹子、上熱症(俗稱上火)。
三、鄭氏小兒中藥足療的藥水製作過程:
將數味中藥裝入紗布袋,取合適容器(陶瓷、銅、鋁、不鏽鋼;忌用鐵器),加適量水(約3升)浸泡一小時,煮開後小火15分鐘,將紗布袋取出,待水溫降至36—40℃使用。
四.小兒中藥足療的使用方法:
1.藥水浸泡次數:每日1次。
2.最佳浸泡時間:飯後30分鐘以後。
3.操作:將小兒的雙腳踝部以下置於36—40℃的足療藥水中浸泡,家長可在藥水中撫揉小兒雙足。
4.浸泡時間:因年齡差距,浸泡時間略有不同。出生15天—2個月,浸泡4分鐘。2月以上—6個月,浸泡6分鐘。6個月以上—1歲,浸泡8分鐘,1歲以上—4歲,浸泡10分鐘。4-7歲浸泡12分鐘。7歲以上浸泡15分鐘。如果浸泡期間水溫過低,孩子會有不適感,可以加溫後使用。
五.小兒中藥足療注意事項。
1.皮膚破損者禁用。
2.足療藥水在試溫後方可使用。
3.足療藥水不可內服。
4、足療藥水變質後不可使用。
六。鄭氏小兒中藥足療法主要方劑
1. 小兒痰咳喘(多痰型)。
症狀:咳嗽、咳痰、或伴隨喘息現象
組方:黃芪 陳皮 半夏 等十餘味中藥組成。
2. 小兒痰咳喘(少痰型)
症狀:乾咳無痰、少痰或伴隨呼吸急促
組方: 菊花 枇杷葉 乳香 等十餘味中藥組成。
3. 小兒上熱症(俗稱上火)
症狀:口咽乾、手足心熱、大便乾燥、口舌生瘡。
組方:葛根 豆根 射干 等十餘味中藥組成。
4. 小兒免疫力低下
症狀:易感冒 易生小毛病
組方:篳撥 川芎 枸杞 等十餘味中藥組成。
5. 小兒脾虛厭食症
症狀:厭食、偏食、維生素與微量元素缺乏或兼腹痛。
組方:黨參 白朮 山藥 等十餘味中藥組成。
6. 小兒夜啼
症狀:夜間哭鬧、入睡困難、神情不安、受驚嚇等
組方:黃柏 茯苓 膽南星 等十餘味中藥組成。
7. 小兒遺尿症
症狀:尿頻、多尿、尿床
組方:桑椹 烏藥 生地等十餘味中藥組成。
8. 小兒積食症
症狀:腹脹、腹痛、嘔逆、打嗝、拒乳、厭食。
組方:大黃 牛蒡子 三棱 等十餘味中藥組成。
9. 小兒腹瀉
症狀:大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或伴水樣或伴不消化食物。
組方:紅花 焦山查 黨參 等十餘味中藥組成。
10. 小兒濕疹
症狀:顏面部或身上濕疹
方名:茯苓 文術 川芎 等十餘味中藥組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