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寶船廠

鄭和寶船鄭和寶船

寶船來歷

鄭和寶船供鄭和船隊的指揮人員、使團人員及外國使節乘座。同時,用它來裝運寶物,有明朝皇帝賞賜給西洋各國的禮品、物品,也有西洋各國進貢明朝皇帝的貢品、珍品,還有鄭和船隊在海外通過貿易交換得來的物品。為此,稱為“寶船”,意為“運寶之船”。

歷史記載

寶船數量
據《明史·鄭和傳》以及《瀛涯勝覽》(馬歡著)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六十二艘,最大的長148米,寬60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船有四層,船上九桅可掛十二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三百人才能啟航。鄭和寶船是一種大型海船,尺度大。有關鄭和寶船尺度,在《明史·鄭和傳》中記載得很明白:“造大舶,修四十四者六十二”。在明代人編寫的《國榷》中稱“寶船六十二艘,大者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在明末羅懋登所著《西洋記》中詳細地記載了鄭和船隊中各種船型的尺度,其中,寶船“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

船型分析

根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乘坐的是44丈長、18丈寬(即125.65米長、50.94米寬)的大號寶船。這么大的寶船如果是尖底的,吃水深度肯定遠遠超過6米,而同樣大小的平底寶船吃水只在4-5米。所以,如果寶船是從這些作塘里走向西洋的話,其船型只能是平底的沙船型。明代朱棣以後,實行海禁令“片帆不得下海”寶船廠因此廢止,而常年棄之不用的船塢會漸漸被泥沙填平,推測寶船廠的乾船塢就是如此變淺的。大型平底船照樣遠洋航行但是按照常理,平底船吃水淺,只能在風平浪靜的內河航行,卻如何能經受住遠洋航行中的狂風大浪呢?明代《三才圖志》中就曾提到平底船不能出海。1985年鄭和下西洋580周年之際,中國船舶協會製造了一艘尖底的寶船模型,似乎為寶船的船型下了一個定論。此後全國各地也都以此為模本翻造寶船模型。今天,在南京市鄭和公園、閱江樓、靜海寺等處的寶船模型也都是尖底的。上世紀80年代,一位在清末實業家張謇的大達輪船公司中工作過的海運老船工李元稹曾經告訴楊老,當年有一種和寶船差不多寬的平底大木船專門用來下海,他們把這種船叫“隨風相送”。和尖底船比起來,大號平底船有著許多優點,它做工相對簡單,又可以放置更多貨物,而且吃水淺,水深水淺都能走,在海上阻力小、航速快,能走八面風。這些特點與在南京造寶船的自然條件都非常契合。眾所周知,寶船的技術廢止已久,清末的工人不可能知道明代的造船工藝。根據《國中社會教學參考書》,清代戰艦發射火炮會導致船體斷裂。而明代的戰艦裝備的火炮比清代先進(早期的後膛炮,大發貢,弗朗機)而且數量多,從未聽說過因為發射火炮而船體開裂,甚至在台灣戰役中打敗了號稱海上馬車夫的荷蘭艦隊。由此可知明代的造船技術超過了那位工人的推測,而且有一部分技術失傳,至今沒有解開。

大小分析
2004年,考古專家在南京龍江造船廠出土了一把古代工匠用來標註自己所生產商品的木尺——“魏家琴記”。而“魏家琴記”的出土,也解開了近些年來寶船體積之謎。發現這根木尺,證明了明代當年造船實用尺為一尺等於現在的31.3厘米,那么根據這個尺寸,可以換算出44丈約等於138米。
中國船史研究會副會長、武漢理工大學交通學院教授席龍飛也堅持“鄭和寶船萬噸巨輪”的說法。他語出驚人地認為:鄭和寶船比哥倫布旗艦大100倍。據席龍飛考證,鄭和寶船長超過了100米,排水量超過萬噸,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木製帆船。
而87年後才出現在大西洋上的哥倫布船隊,僅僅由三隻帆船組成,最大的聖瑪利亞號只有100噸,噸位只有鄭和寶船的百分之一。
南京市博物館在南京祖堂山社會福利院搶救性考古發掘了明代太監洪保墓,這位太監曾是鄭和下西洋船隊的副使。讓專家們興奮的是,雖然古墓遭到盜劫,但裡面發現了非常完整的墓誌,上面刻滿了銘文,介紹到了鄭和下西洋。
銘文中提到:“永樂紀元,授內承運庫副使,蒙賜前名。充副使,統領軍士,乘大福等號五千料巨舶。齎捧詔敕使西洋各番國、撫諭遠人。”經過研讀,南京市博物館研究員王志高發現,短短几句話,不僅有船號的記錄,還有船的載重量。王志高說,洪保作為鄭和船隊的二把手,應該乘坐的就是鄭和寶船了。而這艘寶船叫“大福號”,能容下“五千料”。料在古代是一種容量單位。五千料,相當於現在排水量2500多噸。“不得不說,這在古代是一個造船神話。”
歷史意義

寶船廠遺址挖掘的發現提起600年前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每一個中國人腦海中都會浮現出一艘尖頭尖底的巨大戰艦在浩瀚的大洋上破浪前行的景象。上世紀80年代以來,鄭和寶船是尖底的福船型———這一觀點已經得到普遍認同。但是,近日在寶船廠遺址發掘過程中,這一幾乎成為定論的觀點卻與考古發現產生了矛盾。人們驚奇地發現,以當年製造寶船的基地———作塘的深度,根本不可能建造尖底的寶船。難道寶船廠遺址並非當年鄭和造寶船的地方?要么,就是明代人掌握了至今我們都沒有的高超造船技藝,造出了能遠洋航行的平底船?根據高中歷史教材《中國古代史》,唐代中國就能在武漢製造大型尖底航海船,而且鄭和下西洋重要的出發點是泉州,那裡應該有維護保養寶船的大型乾船塢,所以說,寶船廠只是其中一個遺址,並非所有寶船的出產地。

遺址記載

寶船遺址與史料記載吻合1431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歸來後,船隊再也沒有起錨,鄭和航海圖等官方文檔也在朝廷關於下西洋的是非之爭中,被當時的兵部尚書劉大夏焚毀。鄭和寶船從此籠上了近600年的歷史迷霧。鄭和七下西洋100年後,也就是明萬曆二十五年,一本名為《西洋記》的書中記載道:“就於下新河三叉口草鞋峽,地形開闊,蓋造寶船廠一所。”這些地方恰好就在今天的寶船廠遺址一帶。另一本明崇禎年間的《武備志》中有一張明代的“鄭和航海圖”,它標出的寶船廠位置也與今天位於鼓樓與白下兩區交匯的濱江大道西面的寶船廠遺址完全吻合。作塘深度不夠尖底寶船吃水然而,去年對製造寶船的基地———作塘(又稱“乾船塢”)的發掘卻為寶船增添了新的疑團。寶船廠的作塘西接長江,是明朝為造大型船隻,在長江邊人工挖開的長方形大塘,在它與長江交匯處建有一個人工水閘。造船的工人們在作塘里搭起巨型台架,在上面建造船隻,等船造好後,趁著江水漲潮的機會打開水閘,讓江水進入作塘,將船浮起,這樣江水退潮時,寶船就能“隨波逐流”地漂入長江。

關於鄭和

鄭和是我國明代著名的航海家。永樂三年(1405年)7月11日,他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領龐大船隊首次出使西洋。自1405年至1433年,漫長的28年間,鄭和船隊歷經亞、非30餘國,涉10萬餘里,與各國建立了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聯繫,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偉大歷史壯舉。中國明代航海家、外交家。
家族背景:原本姓馬名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寶山鄉知代村回族人。六世先祖賽典赤·贍思丁(SayyidAjjalShamsal-DinOmar)是元初來自中亞的色目貴族,是布哈剌國王穆罕默德的後裔,曾任雲南行省平章,追封為鹹陽王;曾祖父伯顏(Bayan)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書平章,曾祖母馬氏,祖父米的納哈只,祖母溫氏。父馬哈只(原名米里金)封滇陽侯,母溫氏。族人自稱鹹陽世家。米里金生馬三保,襲封滇陽侯。馬姓是漢化的阿拉伯語“Mahmud”。馬三保33歲時,因戰功御賜鄭姓,改名為和。鄭和以長兄馬文銘之長子為嫡,名鄭文銘,字恩來,世襲錦衣千戶侯,居南京三山街(今馬府街)馬府。鄭和後裔至今已傳21代。15世紀初朝鮮所制的地圖《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顯示鄭和時代明朝及其藩屬國的世界觀。

復建慶典

鄭和寶船復建工程慶典昨天下午在南京舉行,16個國家44個城市的市長參加了慶典儀式。
600年前,鄭和從南京建造寶船開始了中華海上絲綢之路。而今,南京在鄭和寶船製造廠原址再行建造“仿明代鄭和寶船”。這艘寶船從2005年動工建造到現在,主體已復建完成三分之一,吸引了鄭和下西洋時途徑世界各城市的市長前來參觀。
南京是鄭和下西洋的發源地,是起錨地和寶船的製造地。據介紹,這艘全木結構的帆船長71.1米,寬14.05米,桅桿高38米,排水量達1600噸,設有六桅六帆,風帆面積600平方米,配有導航雷達和全球定位系統等現代化設備,仿古鄭和寶船將在2014年世界青奧會在南京開幕之際建造成功。這艘寶船建成下水後將再走鄭和下西洋時的水路,向世界展現當今中國全木質的造船技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