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家莊子村

元延祐年間,村人鄒惟新考中狀元,更名為鄒家莊子。 狀元林位於莒城東南1.5公里,鄒家莊子村北。 神道外圍,東側有小型墓碑4通,西側有3通,作扇形分布。

鄒家莊子村位於莒城東南沭河西岸,西靠城陽南路,南與史家莊子為鄰,北與南關一街接壤。全村有耕地49公頃,386戶,1300口人。
該村於元初建村,原名林家莊子,也曾稱寨西。元延祐年間,村人鄒惟新考中狀元,更名為鄒家莊子。明屬沭陰鄉,清屬九里牌史家莊子社,民國屬第一區南關鎮,1944年屬城陽區,1958年9月屬超美公社,1959年後屬城關公社、城陽區、城陽公社,1984年6月屬城陽鎮。
該村為多姓村,元初鄒氏先後有三支分別從莒境屋樓山前、城裡西大街和淄川遷來。元末,孫彥奇兩兄弟從日照夾倉鎮遷來。清朝中期楊氏有三支先後從莒境楊家址坊、楊家莊子和莘縣遷來。清朝中期劉氏從沂南縣左家莊子遷來。清末以來,先後有匡、陳、盧、蔣、宋、袁、於、潘、崔、岳、侯、林等諸氏從莒境內外遷此居住。
狀元林位於莒城東南1.5公里,鄒家莊子村北。墓地南北長約92米,東西寬約60米,西側中間距神道約20米處,有一石柱形界樁,高1.1米,頂部雕仰蓮。鄒惟新墓居於墓地北首正中,原封土高約3米,經恢復後現封土高約8米,長方形,周長約90米。墓前有寬8米、長70米的神道。神道兩側由南向北依次為:石坊(神道門)、石香爐、石供桌、神道碑。神道外圍,東側有小型墓碑4通,西側有3通,作扇形分布。
墓前石刻均為青石質。其中墓表兩件,矗立於墓前62米處。殘高3.75米,方座,上部浮雕覆蓮,柱體為正方割角八棱形,柱頂部雕仰蓮,蓮上部殘缺。石虎兩件,用整石雕成,蹲踞,昂首遠望,與底座通高1.06米,長1.23米,胸寬0.35米,東側虎尾呈自然彎曲狀,西側尾巴前伸,威猛自然顯露。石羊兩件,仰頭跪臥,與底座通高1.06米,長1.23米,胸寬0.35米,兩角向後彎曲,尾巴粗而短,呈溫順狀。翁仲,為1文1武,站立,高1.90米。東側文官頭戴官帽,身著長袍,腰束雕花寬板帶,足登朝靴,雙手撫朝笏於胸,短須長髯,平視前方,表情和善。西側武官頭戴官帽,絡腮短須,內著甲冑,外罩寬袖長袍,腰束雕花寬板帶,足穿朝靴,雙手掛劍,昂首侍立。石坊立於墓表以北約10米處,高2.70米,寬2.10米,方座上半部高浮雕圓形覆蓮,門柱為正方割角八棱形,門楣正面為雙線陰刻楷書“鄒氏先塋之門”。香爐、供桌於主墓前正中。香爐為圓鼎形,通高0.45米;供桌高0.85米,台面雙框線內浮雕雙邊植物葉紋,中間為淺浮雕兩組團花,底座四周雕覆蓮。神道碑3通,為鄒氏譜碑。一為至元(1354年)十二月立,碑額篆書“鄒氏安葬之銘”;二為至元四年(1338年)十二月立,記載了鄒惟新自高祖至兄弟、子侄的生平。三為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四月立,碑額浮雕盤龍,篆書“城陽鄒氏先塋之銘”。神道碑東、西兩側立有小形碑。東側4通,西側3通。東側兩通已殘,另兩碑刻有“奉政大夫遼陽等中書省左右司郎中鄒公墓”“大元贈奉訓大夫中書禮部飛騎尉追封莒縣男鄒公墓”字樣;西側一殘,另兩刻有“鹽課官鄒公墓”“真定路安平縣典史鄒公墓”字樣。在神道外圍兩則呈扇形排列。
從碑文記載看,時鄒氏家族有多人為官。其祖父鄒禧曾任郡鹽課提舉;父鄒吉曾任莒州倉使和酒榷副使;堂弟鄒惟享曾任中書省左右司郎中等。鄒惟新為元皇慶二年(1313年)進士,上都路松州學正。登延祐二年中殿試第一名狀元。累仕至亞中大夫,同僉太常禮儀院事。《莒志》載:“有文集若干卷”。
為加強歷史遺產保護,1979年,狀元林被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