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昌畢中醫跌打損傷傳統療法

“郭昌畢中醫跌打損傷傳統療法”歷經200多年繼承發揚,至第七代傳人郭昌畢、第八代傳人郭小惠時,他們博採眾家之長,兼收並蓄古今醫學之長,形成了以郭昌畢為代表,秉承少林寺骨傷科傳統醫術及自己治病救人經驗的“郭昌畢中醫跌打損傷傳統療法”。

簡介

祖國醫學在其3000多年的蒼桑演變中,匯聚了眾采紛呈的各家各派而形成博大精深的傳統中醫。具有1500多年歷史的河南蒿山少林寺“三寶”(禪、武、醫)之一的醫,也是源遠流長的傳統中醫的組成部分。少林寺醫學中,少林骨傷科的獨特療法尤為世人矚目。而“郭昌畢中醫跌打損傷傳統療法”就上承少林寺,下傳郭小惠而得以傳承。這一傳承,不但是傳承少林傷科的獨特方法,更重要的是豐富了傳統中醫歷史,傳承了傳統中醫文化。

涪陵“郭昌畢中醫跌打損傷傳統療法”具體傳承可追溯到公元1810年(清嘉慶十五年),主要傳承影響於涪陵周邊區縣及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省。“郭昌畢中醫跌打損傷傳統療法”歷經200多年繼承發揚,至第七代傳人郭昌畢、第八代傳人郭小惠時,他們博採眾家之長,兼收並蓄古今醫學之長,形成了以郭昌畢為代表,秉承少林寺骨傷科傳統醫術及自己治病救人經驗的“郭昌畢中醫跌打損傷傳統療法”。“郭昌畢中醫跌打損傷傳統療法”在手法上有接骨十法、上骱十法、上功心法、理筋十二法、捷針五法、用藥五法、杉樹皮小夾板固定法、請師法、禪武同修法等。這些獨特的傳統療法,不但繼承了少林寺禪、武、醫的精髓,也豐富了華夏民族傳統中醫,是祖國傳統醫學中的寶貴財富。

歷史淵源

中國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一環,是幾千年來我國人民用以鍛鍊身體和自衛的一種方法。中國武術起源於古代戰爭。戰國時期士兵們在戰爭中掌握的一些搏擊競技技巧經過慢慢的發展與演化就形成了後來的中國武術。中國歷代皇朝的興衰,都離不開戰爭,因此,戰傷救護的需要,就成為中醫骨傷科發展的社會基礎。

我國醫學分科的演變,可以看出中醫骨傷科發生和發展的變化。

在周代,醫學分為四門:食醫(營養醫)、疾醫(內科)、瘍醫(外科)和獸醫。瘍醫又分為:腫瘍、潰瘍、金瘍和折瘍,而骨傷科就直接包含後兩瘍,同時前兩瘍(腫瘍、潰瘍)中如骨腫瘤和骨的慢性感染與骨傷科也是有關係的,看來古代的瘍醫主要是指骨傷科了。

隋代太醫署曾將骨傷科的治療和教學任務一度歸於按摩科中,並一直延續至唐代,說明骨傷科已首次升入太醫院的教學殿堂。

宋代分為九科,其中瘡腫兼折瘍和金鏃兼書禁二科系屬於骨傷科範疇。

元代十三科有正骨兼金鏃科。明代十一科中將接骨科改為正骨科,而除去金鏃。

清代為分為正骨科和傷科。民國後,南方稱傷骨科,北方稱骨傷科。

新中國成立後,直至近十幾年才統稱為骨傷科。

河南嵩山少林寺是中華武術最具代表性的重要門派。公元527年,西來的高僧達摩,在嵩山面壁九年、結廬修真,成為了中土佛教禪宗的祖師,也創立了中土佛教禪宗的祖庭——少林寺。達摩祖師在長達九年的面壁參禪靜處中,由入定到開定,參悟出了禪宗以及少林功夫的始祖心意拳與羅漢棍。到後來,少林武術威震武林,乃至有“中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說。少林武術,從它產生之日起,就匯入到中國武術的長河中,成為我們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僧人們在學禪的同時開始習武。寺僧們在修禪練武的同時,發現許多心法與功法都具有健身和醫療的雙重作用,則禪修出了氣功療法、正骨點穴療法等。僧人們針對當時常見的疾病充分利用了嵩山豐富的藥材資源,吸收民間醫療方法,不斷積累用藥經驗,逐步形成了許多治療的秘方。少林的醫學由原來單一的治療外患疾病的一種方法逐漸發展成了一整套標本兼顧、天人合一的少林禪武醫學。

公元1810年(清嘉慶十五年),河南嵩山少林寺蒲羅漢禪師和倪羅漢禪師雲遊到上海,收留流浪兒代興啟為俗家弟子並傳授少林武術和正骨術、針灸術及療傷秘方。代興啟出師後,秉承“濟世救人”師訓,四處行醫雲遊,遊歷到四川時,收弟子楊義昌。楊義昌學成後,同樣秉承師訓行醫雲遊,遊歷到涪陵同樂鄉時,與當地人羅贏洲相見後,相談禪、武、醫。羅贏洲留楊義昌住數月,楊義昌把所學頃囊相授。羅贏洲學成後,除行醫濟世外,還把平生所學,全部言傳身教給女兒羅雅芝。羅雅芝嫁給涪陵興隆鄉梨樹坪的郭永信(郭昌畢之父)並把在娘家所學醫學傳授給公公郭國祜,郭國祜又傳給孫子郭昌畢,郭昌畢又傳授給女兒郭小惠。由此,河南嵩山少林寺的禪武醫經過郭昌畢傳承並發揚光大,形成今天的“郭昌畢中醫跌打損傷傳統療法”一脈。

“郭昌畢中醫跌打損傷傳統療法”源自河南嵩山少林寺,從代代相傳的請師儀式的誦詞中可以得到印證。凡遇重危病人,需要進行手法復位或造方遣藥時,為了保證有奇效和增強醫者和病人及其親人的信心,醫生要淨手,然後在師尊牌位前焚香燒紙並念:“今敬我的高師祖蒲羅漢倪羅漢,我的曾師祖代興啟,我的師祖楊義昌,我的師傅羅贏洲。請你們保佑我手到病除,萬事平安”。

基本內容

主要宗旨及診療原則

(一)主要宗旨:慈悲為懷,濟世救人

(二)治療原則:挽救生命,保全肢體;動靜結合,內外兼治。

主要方法

(一)手法

1、接骨十法少林傷科將接骨手法分為拔伸和捺正兩大類。郭昌畢經接受了少林傷科正骨法後,經過悉心研習,形成了接骨十法:摸、拉、提、捏、按、推、送、搬、搖、旋。

2、上骱十法脫位亦叫脫骱、脫臼、失骱、脫髎。整復脫位的手法謂之“上骱”。少林傷科中《少林真傳傷科秘方》、《少林寺跌打奇驗全方》詳細記述了顱骨軀幹、四肢骨折和肩、腕、肘、膝、腕、指、趾脫臼的手法整復。郭昌畢融會貫通,形成了上骱十法:拉、拽、扣、壓、屈、挺、提、牽、吊、腳牮。

3、上工心法對女性患脫骱,礙於羞恥,採用恐嚇、哄騙、取醜等心術整復,這種非手法正骨術,《傷科彙纂》贊之為“上工”。“上療不與接骨同,全憑手法及身功,宜輕宜重為高手,兼嚇兼騙是上工,法使驟然不覺,患如知也骨已攏”。上工心法正骨法無定法,是醫者熟悉骨折、脫臼病情施心術而湊效的,這種經驗只可意會、巧施,不為常法方傳,因此鮮為人知,此法全憑郭昌畢所悟而得。

4、理筋十二法理筋手法是由按摩推拿手法所組成。郭昌畢把少林傷科理筋手法中套用於傷筋的部分獨立出來而成“郭昌畢中醫跌打損傷傳統療法”的理筋十二法:揉、捏、搓、摩、壓、搖、抖、彈、叩、擊、拍、振。

(二)捷針五法

少林傷科有針法,稱捷針法。“郭昌畢中醫跌打損傷傳統療法”中有捷針五法

1、捷針復甦法取穴十宣、合谷、湧泉、人中用來治療中暑猝倒,不醒人事和各種原因所致的厥證均有良效。故稱為捷針復甦法。

2、豹文刺法創傷後的針刺放血消腫手法是針對創傷後患處腫脹而劇疼處,用三棱針在筋膜間室給予針刺放血,起到減壓而迅速減輕疼痛的方法。

3、八髎穴刺法針對急性腰扭傷、椎間盤突出、腰椎骨折脫位致神經損傷、梨狀肌綜合徵等,根據症狀的不同,採用不同的進針方向,針刺八髎穴(分上髎、次髎、中髎、下髎,骶椎兩側各4個,總共8個,故稱八髎穴。)的不同穴位,瞬間的強刺激而得氣,達到立竿見影療效的方法

4、骨折移位復位針探法骨折移位和復位情況,用毫針分別從骨折的遠端和近端進針,根據進針受阻的深淺,了解骨折移位和復位情況。

5、阿是穴刺法

(三)杉樹皮夾板固定法

少林正骨術在1500多年的發展中,用杉樹皮小夾板外固定一直沿襲至今。

(四)用藥五法

少林武術拳炮(拳)棍棒致內傷、筋傷、脫臼、骨折,以內傷居多,其造方遣藥仍按大綱辨證論治,但以按穴道、經絡、部位、臟腑損傷結合季節、時辰、症狀、辨證論治形成別具一格的特色。“郭昌畢中醫跌打損傷傳統療法”據此形成用藥五法。

1、五法

(1)按損傷主症選用主方加減用藥法

(2)按損傷人體上、中、下三部用藥法

(3)按臟腑損傷主方加減用藥法

(4)按氣血臟腑辨證用藥法

(5)按時辰主方用藥法

2、內服秘方舉隅

(1)當歸飲

(2)四物湯

(3)生血補髓湯

(4)陽和湯

(5)仙方活命飲

(6)當歸四逆湯

(7)四妙散

(8)行滯消脹方

3、外用秘方舉隅

(1)玉真散

(2)祛風消腫酒

(3)舒筋活洛酒

(4)老臁瘡桐油膏

三、早期功能鍛鍊法

鍛鍊是動靜結合的治療原則的具體體現。而早期的功能鍛鍊,可以預防關節僵硬、肌肉粘連、促進消腫和骨折生長。因此,功能鍛鍊必須貫穿到整個治療過程。

(一)四肢骨折的肌肉收縮鍛鍊法

(二)關節骨折的主動屈伸鍛鍊法

(三)胸腰椎骨折自身練功法

1、五點式

2、四點式

3、三點式

4、二點式

5、飛燕點水式

四、禪武同修

少林寺的禪武醫,要求習醫者首先悟禪參禪,習武,達到內外兼修,而《藥師經》的研習誦讀,則是參禪的基本功,也是醫者淨化心靈的手段。《易筋經》的研習,則是習武的必作功課。因此,《藥師經》《易筋經》研習,成為“郭昌畢中醫跌打損傷傳統療法”中傳承者必習內容。

傳承譜系

第一代創始人:蒲羅漢禪師

倪羅漢禪師1810年(清嘉慶十五年)

第二代傳人:代興啟年代不詳

第三代傳人:楊義昌年代不詳

第四代傳人:羅贏洲,男(1857年-1933年),行醫60年。

第五代傳人:羅雅芝,女(1883年-1938年),行醫25年。

第六代傳人:郭國祜,男(1873年~1955年),行醫60年。

第七代傳人:郭昌畢,男(1935年-),行醫65年。

第八代傳人:郭小惠,女(1964年-),行醫35年。

“郭昌畢中醫跌打損傷傳統療法”的傳承譜系,可由每年歲末的陰曆三十晚燒香跪拜天地君親師的隆重儀式,或者是遇重危病人,需要進行施法治療或造方遣藥時,為了保證有奇效和增強醫者和病人及其親人的信心,醫者先要淨手,然後在師尊牌位前焚香燒紙並念誦詞:“今敬我的高師祖蒲羅漢倪羅漢,我的曾師祖代興啟,我的師祖楊義昌,我的師傅羅贏洲。請你們保佑我手到病除,萬事平安”的過程中知曉。

公元1810年,河南嵩山少林寺蒲羅漢禪師和倪羅漢禪師雲遊到上海,收留流浪兒代興啟為俗家弟子並傳授正骨術和針灸術及療傷秘方。代興啟出師後,秉承“濟世救人”師訓,四處行醫雲遊。遊歷到四川,收弟子楊義昌。楊義昌學成後,同樣秉承“濟世救人”師訓,遊歷到涪陵縣同樂鄉,聽說同樂鄉羅家寨香樹園的羅贏洲醫術好,就到香樹園去見羅贏洲。二人相見後,相談禪理醫理,切磋醫技,大有相見恨晚之感。羅贏洲留楊義昌住數月,楊義昌把所學頃囊相授。羅贏洲得到楊義昌的少林寺醫學真傳後,加上自己治病救人的經驗,形成自己的特有醫術。1900年代,羅贏洲把平生所學,言傳身教給女兒羅雅芝。1910年代,羅雅芝嫁給涪陵縣興隆鄉梨樹坪的郭永信(郭昌畢之父)。羅雅芝嫁給郭永信,但郭永信不是醫生,而郭永信的父親郭國祜(1873~1955)是醫生,於是羅雅芝就把在娘家所學醫學傳授給公公郭國祜,同時,羅贏洲也隨時指點親家郭國祜的醫技。1940年代末,1935年出生的郭昌畢開始跟隨祖父郭國祜學醫看病。1980年代開始,郭昌畢開始傳授醫學給女兒郭小惠。

經驗總結論文作品(部分)

1、郭小惠“當歸四逆湯加減味辯證治療頸椎病初探”發表在《中國醫藥指南》2012年第27期第270頁

2、郭小惠“肱骨髁骨折小夾板固定時間的探討”發表在《中國正骨》雜誌1998年第1期第33頁

3、郭小惠發表“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六字訣療法”在《中國正骨》雜誌1998年第5期第15頁

4、郭小惠發表“手法加玉真散酒和針刺綜合治療梨狀肌綜合徵”在《中國正骨》雜誌1998年第6期第24頁

5、郭小惠發表“脛腓骨骨折伴筋膜室綜合徵的保守療法”在《中國正骨》雜誌1999年第5期第46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