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拉村

郭拉村位於青海省貴德縣河陰鎮,距縣城西南1.5公里。村名藏語,意為“轉圈子”。

基本信息


郭拉村位於青海省貴德縣河陰鎮,距縣城西南1.5公里。村名藏語,意為“轉圈子”,因藏語稱東河為“郭日尖巴”,郭拉村位於郭日尖巴(東河)尾部,其地域呈方形而寬闊,住宅星羅棋布,巷道環繞相連,村中澆用東河水時渠水亦繞圈多,一時難以外流,故此為村名。若生人進入村中,也多繞圈,一時難以走出村來,人常說轉郭拉。清光緒初年(1875年),化隆縣甘都漢族遷居此地,如許姓等,並修建三官廟,以祭祖,後稱郭拉廟。1909年調查改稱郭拉莊,有人口87戶,419人。其區劃:1930年為第三區第一閭,1935年為第三區第一村。
解放後的1950年2月建政時,為第一區第三鄉(河濱鄉)第二行政村。1958年9月為河陰公社郭拉生產大隊。1984年體改為河陰鎮郭拉村民委員會。轄上、中、下郭拉,陶、胡家,小莊5個自然村,即5個生產合作社。1985年全村有漢(為主)、回2種民族232戶,1070人,有耕地1436畝。1998年全村人口277戶,1083人,有耕地1333.8畝,村民人均收入1063.92元。
郭拉村人多地少的現狀,黨支部決定從調整產業結構入手,利用農作物的秸稈,搞牛羊育肥。曾先後組織50多人次參加省畜牧廳在縣、鎮舉辦的牛羊育肥專業講座。已形成了以育肥、販運帶動種植業發展的格局。今年,村里育肥戶已有40戶,販運牛羊達到2000多隻。為鼓勵農民建溫室大棚,村黨支部不但為建起溫棚的人家爭取水管,兩個0.8畝的溫棚都接通了自來水管,第一茬結的黃瓜以每公斤2.0元上市銷售。
村黨支部不僅為村裡的整體建構想辦法、找門路,就是對社員的點滴小事,也時刻記掛在心頭。今年州、縣給村里制定的水泥道路硬化指標是1.5公里,除了政府的補貼,村委會、村民共同籌資、投工,許多村民晚上自發出來看護砂石料、水泥,並加蓋防凍材料。村黨支部不但幫扶、引導農民致富,同時也利用村委會院內房屋出租,下紅柳灘果園承包、林業費收入等加快集體經濟發展,現在村集體積累已由2002年的10萬元增加到18萬元。這為村黨支部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計畫———改造一級泵房、將道路硬化到每家每戶、舉辦農技培訓班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目前,郭拉村共有黨員53名,針對黨員年齡偏大、外出打工者多的現狀,村黨支部在冬春兩季對回鄉務農的黨員加大培訓力度,並採用交談、家訪的形式宣傳黨的政策。村支書除每年按時參加縣上的黨員培訓班外,還積極組織幹部參加鎮上的黨員培訓,並在優秀黨員、致富能手中選拔、培養後備幹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