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安[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教師]

郭小安[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教師]
郭小安[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教師]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郭小安,男,1980年12月生,江西遂川人,武漢大學政治學理論博士畢業,香港城市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曾任教於華中科技大學(2009-2013),現為重慶大學“百人計畫”學者(終身制序列),新聞學院院長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大學青年教師科協副主席,主要研究政治傳播、輿論學,兼任中國傳播學研究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輿論學研究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公共關係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文化與傳播符號學會常務理事、人民網新媒體智庫特邀研究員、“金旗獎”評審、中山大學網際網路與社會治理中心特邀研究員、華中科技大學輿情與信息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等。在《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新聞大學》《現代傳播》等刊物發表學術文章50餘篇,其中CSSCI論文30餘篇,獲得省部級獎2項(2010、2018)。兼任《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武漢大學學報》《探索》等刊物組稿專家或審稿專家,擔任《電子政務》刊物編委。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個人專著《網路民主的可能及限度》(2011)、《當代中國網路謠言的社會心理研究》(2015),參編(副主編)、參譯其他著作3部,連續獲得國家社科基金2項(2010、2015),並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重慶市社科規劃、重慶市發改委、市委統戰部等其他課題12項。

個人簡介

郭小安,男,1980年12月生,江西遂川人,武漢大學政治學理論博士畢業,香港城市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曾任教於華中科技大學(2009-2013),現為重慶大學“百人計畫”學者(終身制序列),新聞學院院長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大學青年教師科協副主席,主要研究政治傳播、輿論學,兼任中國傳播學研究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輿論學研究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公共關係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文化與傳播符號學會常務理事、人民網新媒體智庫特邀研究員、“金旗獎”評審、中山大學網際網路與社會治理中心特邀研究員、華中科技大學輿情與信息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等。在《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新聞大學》《現代傳播》等刊物發表學術文章50餘篇,其中CSSCI論文30餘篇,獲得省部級獎2項(2010、2018)。兼任《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武漢大學學報》《探索》等刊物組稿專家或審稿專家,擔任《電子政務》刊物編委。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個人專著《網路民主的可能及限度》(2011)、《當代中國網路謠言的社會心理研究》(2015),參編(副主編)、參譯其他著作3部,連續獲得國家社科基金2項(2010、2015),並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重慶市社科規劃、重慶市發改委、市委統戰部等其他課題12項。

學術貢獻

一、主持和參與課題

1.主持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網路時代共意性社會運動的媒介動員機制研究”(在研)

2.主持2010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網路謠言的社會心理及應對策略”(已結題)

3.主持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視覺修辭的理論、方法與套用研究”子課題“公共事件治理的修辭邏輯與圖像預警機制研究”

4.主持2014年重慶市社科規劃課題一般項目“網路抗爭的情感動員策略及應對”(在研)

5.主持2015年重慶市發改委研究課題“重慶市重大項目輿情預警及應對機制研究”(已結題)

6.主持2015年重慶市委統戰部委託課題“新媒體從業人員重要人士的作用發揮研究”(已結題)

7.主持2015年首都師範大學文化研究院一般項目“網路民粹主義的話語敘事及動員方式”(已結題)

8.主持2014年度重慶市教改重點項目“人文通識課程互動教學方法研究”(在研)

9.主持2014年度重慶市研究生教改課題“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宏思維’的培養”(在研)

10.主持2014年重慶大學跨學科重大課題“中國網路抗爭的情感動員機制研究”(在研)

12.主持2016年重慶大學人文社科跨學科研究項目“中國網路文化安全的指標體系及治理策略”(在研)

13.主持2018年重慶大學人文社科跨學科研究項目“網路公共事件中的圖像傳播與視覺修辭”(在研)

二、學術著作

1.《網路民主的可能及限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33萬字)(獨著),2011年5月。

2.《當代中國網路謠言的社會心理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30萬字)(獨著)2015年3月。

3.《新聞傳播學研究所論叢1》,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年4月,副主編。

4.參編《解碼網路輿情》,第七章,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

5.參與美國學者喬納森.卡恩所著的《預算與民主》的翻譯工作,翻譯文中第七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

三、代表性論文

1. 《輿論的公共性與公眾性:生成、偏向及融合—一項思想史的梳理》,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6年第12期。(獨著)(權威期刊)

2.《網路抗爭中謠言的情感動員:策略與劇目》, 《國際新聞界》,2013年第12期 (獨著)(權威期刊)(人大複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14年第5期全文轉載)

3.《輿論的寡頭化鐵律:“沉默的螺旋”理論適用邊界的再思考》, 《國際新聞界》,2015年第5期。 (獨著)(權威期刊)

4. 《網路民族主義運動中的米姆式傳播及共意動員》, 《國際新聞界》,2016年第11期。 (第一作者)(權威期刊)

5.《網路輿情聯想疊加的基本模式及反思——基於相關案例的綜合分析》, 《現代傳播》,2015年第3期, (獨著)(重要期刊)

6.《謠言、傳播媒介與集體行動—對三起恐慌型謠言的案例分析》, 《現代傳播》,2013年第9期, (第一作者)(重要期刊)

7. 《媒介動員視角下“表演式抗爭”的發生及儀式》, 《現代傳播》 ,2016年第5期。(第一作者)(重要期刊)

8. 《新媒體從業人員的政治效能感與政治參與意願——一項針對成、渝兩地新媒體從業者的調查研究》,《新聞大學》,2016年第4期。(第一作者)(重要期刊)

9.《從運動式治理到行政吸納:對網路意見領袖專項整治的政治學反思》, 《學海》,2015年第5期 (獨著)(重要期刊)(人大複印資料《公共行政》、《管理科學》全文轉載,2015年第12期)

10. 《第八屆中國青年傳播學者論壇綜述》, 《現代傳播》 ,2015年第12期。 (第一作者)(重要期刊)

11.《謠言心理的三個研究視角:理論整合與現實關照》,《天津行政學院學報》 (《新華文摘》論點摘編2014年第18期)(第一作者)

12.《網路謠言的政治誘因:理論反思與中國經驗》,《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3年第3期(CSSSI)(獨著)

13.《西方民主政治視野下大眾媒介的功能異化及後果》,《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年第1期。(CSSSI)(獨著)

14.《超越抑或拯救代議民主:網路民主價值辨析與合理定位》,《公共行政評論》,2010年第4期。(CSSSI)(獨著)

15.《網路謠言的自我淨化:可能及限度》,《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第一作者,(CSSSI)

16.《網路謠言的傳播及治理》,《理論探索》,2014年第6期。(獨著)(CSSSI)

17.《網路公共事件的謠言與情感動員—李剛門事件的再分析》,《文化研究》,2014年第18輯((CSSSI)(第一作者)

18.《網路民粹主義的三種敘事方式及反思》,《理論探索》,2015年第5期,第一作者,(CSSSI)

19.《“數據被遺忘權”實施困境與我國的應對策略》,《理論探索》,2016年第6期,第一作者,(CSSSI)

20.《網路民粹事件中的情感動員策略及效果—基於2002-2015年191起網路事件的內容分析》,《新聞界》,2016年第7期。(CSSSI擴展)(第一作者)

21.《網路熱點議題聯想疊加的過程及效果——以“女大學生失聯”事件報導為例》,《電子政務》,2015年第8期。(CSSSI擴展)(第一作者)

21.《謠言定性與定量的再思考》,《情報雜誌》2012年第10期,(CSSSI)(第一作者)

22.《最佳化網路條件下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方式》,《理論探索》,2012年第6期。(獨著)(CSSSI)

23.《謠言傳播與社會心理—義和團運動時期謠言傳播的心理學解讀》,《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CSSSI)(獨著)

24.《微信朋友圈會讓我們更相信謠言嗎?——試論微信謠言的三個傳播特徵》,《電子政務》(CSSSI擴展),2015年第2期。

25.《國外網路民主研究的現狀及主要分歧》,《新視野》2011年第5期,(CSSSI)(第一作者)

26.《網路群體性事件的概念辨析與指標設定》,《情報雜誌》,2012年第2期,(CSSSI)(第一作者)

27.《網路民主熱的冷思考》,《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第6期,(CSSSI)(獨著)

28.《從政治傳播學視角看網路輿論的結構性缺陷》,《電子政務》(CSSSI擴展),2012年第8期。

29.《信息化時代西方民主的自我反思、改革與啟示》,《行政論壇》2011年第6期, (人大複印資料《政治學文摘》2012年第3期轉載(3000字以上) (CSSSI)(獨著)

30.《網路民主的概念界定及辨析》,《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第5期, (人大複印資料《政治學文摘》2010年第3期轉載(3000字以上)

31.《網路民主在中國的功能及限度》,《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CSSSI)(獨著)

32.《網路政治參與和政治穩定》,《理論探索》,2008年第3期。(CSSSI)(獨著)

33.《危機管理中有線廣播功能的挖掘及實現》,《電子政務》,2014年第8期。(CSSSI擴展)(第一作者)

34.《網路民粹主義的話語特徵及動員邏輯》,《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CSSSI擴展)(第一作者)

35.《網路輿論:自由之花的苦澀果實》,《社會科學報》,2013年5月9日。

36.《以中國民主理念推進政治傳播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4月30日。

37.《你信或者不信,哪些飄來飄去的謠言》,《中國青年報》,2016年4月7日。

38.《謠言止於智者嗎》,《中國青年報》,2016年4月20日。

39.《人們為什麼更青睞壞訊息》,《中國青年報》,2016年5月19日。

40.《反腐影響經濟發展,你可知這奇葩觀點的前世今生》,新華網,2015年3月12日。

41.《“層中層”的想像與行動:知識群體維權符號的抽象性與標出性》《新聞大學》,2018年第1期。(第一作者)(重要期刊)

42.《社會抗爭中理性與情感的選擇方式及動員效果—基於十年120起事件文本的統計分析(2007-2016)》,《國際新聞界》,2017年第11期(獨著)(權威期刊)

43.《新媒體從業者的媒介賦權認知及其影響因素探究——一項針對成渝兩地新媒體從業者的調查研究》,《現代傳播》,2017年第2期,(第二作者)(重要期刊)

44.《新媒體從業人員的政治效能感與政治參與意願——一項針對成、渝兩地新媒體從業者的調查研究》,《新聞大學》,2016年第4期。(第一作者)(重要期刊)

45.《關於被遺忘權法律性質的再思考》,《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年第3期。(與博士生合著),(重要期刊)

46.新聞框架與社會運動框架:兩種研究視角的整合與對話》,《南京社會科學》,2017年第4期,(CSSSI)《人大複印資料》(新聞與傳播)全文轉載(2017年第11期)

47.《君子慎獨,更應慎群?—再論《烏合之眾》的社會政治意義及爭議》,《新聞與傳播評論》,2017年春夏卷(獨著)(CSSSI)

四、主要獲獎

1.專著《當代中國網路謠言的社會心理研究》獲第九次重慶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18)

2.博士論文《網路民主的可能及限度-基於媒介與民主的關係視角》獲2010年湖北省優秀博士論文獎。

3.獲2017年重慶大學“唐立新優秀獎教金”科研三等獎

4.論文《理性與情感的權變策略:底層抗爭動員的另一種解釋框架》獲2015年中國網路與新媒體年會最佳優秀論文獎。

5.論文《從行政吸納到運動式治理—一項對網路意見領袖專項整治的反思》獲重慶市政治學會2014年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二等獎。

6.獲“2014—2015年重慶大學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7.2016年被評為《情報雜誌》“年度優秀作者”

8.2012年第三屆華中科技大學我最喜愛的導師—“師表獎”

9.2011年華中科技大學教學質量二等獎

五、 學術兼職

1.重慶大學青年教師科協副主席

2.中國輿論學研究委員會(CPOC)常務理事

3.中國公共關係學會(PRSC)常務理事

4.人民網新媒體智庫特聘研究員

5.“金旗獎”2016最具公眾影響力公共關係事件評選活動評審專家

6.華中科技大學輿情與信息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

7.全國網路輿情技能水平考試中心專家委員

8.《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特聘組稿專家兼審稿專家

9.《國際新聞界》特邀審稿專家

11.《探索》特邀審稿專家

12、《電子政務》等刊物編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