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寨彝族白族鄉

郭大寨彝族白族鄉

郭大寨彝族白族鄉簡稱“郭大寨鄉”地處雲南省臨滄市鳳慶縣西南部,距縣城89公里,東與雲縣幸福鎮、雲縣雪山鎮相鄰,境線長12公里;南與永德烏木龍鄉為界,境線長17公里;西與本縣營盤鎮接壤,北鄰本縣三岔河鎮。

基本信息

(圖)郭大寨彝族白族鄉郭大寨彝族白族鄉

鄉鎮概況

(圖)郭大寨彝族白族鄉郭大寨彝族白族鄉政府辦公大樓

郭大寨彝族白族鄉國土面積175.656平方公里,轄11個村民委員會145個村民小組4824戶,其中:農業戶4807戶,非農業戶17戶。2006年全鄉總人口21227人,其中:農業人口20921人,非農業人口306人,境內居住著漢、彝、白、布朗、壯、苗、回、滿、傣等多種民族,其中:彝族6955人,白族646人,布朗族1363人,是一個多種少數民族雜居的民族鄉,人口密度120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長率4.69‰,森林覆蓋率39.6%,最低海拔1398米,最高海拔2905米,屬亞熱帶溫涼氣候,年平均氣溫16.5℃,年降雨量1506毫米,全部為山區、半山區地形,屬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郭大寨彝族白族鄉氣候溫和,有“四季如春”之美譽,旅遊資源有著名的瓊英洞,洞長6公里多,歷史悠久,有眾多名人,官員題詞,洞內有石灰岩自然形成的各種石佛、石像和景點奇觀,鬼斧神工,形象生動、惟妙惟肖。

人文地理

(圖)民族舞蹈 民族舞蹈

郭大寨鄉地處鳳慶縣西南部,距縣城89公里,國土面積175.656平方公里,境內居住著漢、彝、白、布朗、壯、苗、回、滿、傣等多種少數民族,其中:彝族6955人,白族646人,布朗族1363人,是一個多種少數民族雜居的民族鄉。
郭大寨鄉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全鄉氣候溫和,有“四季如春”美譽,旅遊資源有著名的瓊英洞,全長6公里,位於郭大寨鄉西北部瓊英村境內,它以“險、奇、秀、絕”而著名,,由瓊英仙洞、後洞、老龔洞三部分組成。當地流傳著有關瓊英洞的許多傳說,例如:瓊英洞原是仙人之天地,小河岸邊都是桔子香蕉瑤草,有時天陰下雨,洞內就有“澎澎”的鐘鼓聲傳出,遙震十里。瓊英洞內有許多石田、石乳及奇形怪狀的石頭。

郭大寨鄉團山村是彝族支系傈僳人的山寨,傈僳人能歌善舞,熱情好客,保留著傳統的民族風俗習慣,如打歌;保留著自己的民族語言,如傈僳話;保留著傳統的建築風格。農曆6月24日是彝族的盛大節日,俗稱“火把節”,並把它視為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節日來臨,各家要接回已出嫁的女兒,人人身著節日的盛裝,祭祖祀神,燃起火把,敲響鑼聲,唱火把歌:“三弦彈出幸福歌,蘆笙吹來意中人……”,跳火把舞,共祝物阜民豐。傈僳人“火把節”持續兩天,24獻山神祭田地,25吃過晚飯立火把、打歌。

資源與環境

郭大寨鄉國土面積175.65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058畝,其中水田6517畝,旱地10541畝,農民人均占有耕地面積0.83畝,最低海拔1398米,最高海拔2905米,森林覆蓋率39.6%,年平均氣溫16.5℃,年降雨量1506米,有“四季如春”之美譽。

鄉內有大量石灰石,可開採生產水泥、石灰等,境內有大量鐵、銅礦,儲量居中。

農村經濟

2006年,郭大寨彝族白族鄉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3583.24萬元,其中:農業收入1246.04萬元,占總收入的35%;林業收入861.28萬元,占總收入的24%;牧業收入590.56萬元,占總收入的16%;漁業收入2.63萬元,占總收入的0.8%;工業收入224.31萬元,占總收入的6.3%;建築業收入154.12萬元,占總收入的4.3%;運輸業收入100.34萬元,占總收入的2.8%;商業收入131.15萬元,占總收入的3.6%;服務業收入64.27萬元,占總收入的1.6%;其他行業收入208.53萬元,占總收入的5.6%;農民人均純收入1325元,人均占有糧食237公斤。郭大寨彝族白族鄉是典型的農業鄉,“十一五”期間,鄉黨委政府加大了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提出了“強基、穩糧、興煙、壯畜、升林果”的總體發。

特色產業

(圖)郭大寨彝族白族鄉郭大寨彝族白族鄉桑園

1、核桃產業:
核桃是郭大寨彝族白族鄉的一大支柱產業,核桃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從開2000年開始至今,我鄉在縣委、縣政府的幫助和支持下,2002年、2003年在全鄉實施8500畝的泡核桃種植,2006年底實施了3000畝泡核桃種植和1000畝鐵核桃點播。2006年底,全鄉共有泡核桃樹61872畝,鐵核桃21160畝,產量為761.7噸,產值為861萬元,占全鄉經濟總收入的38%。

2、木瓜產業:

木瓜的用途很多,可以用來釀酒、治風濕病、制飲料等等多種用途,2005年我鄉種植了4100畝的白花木瓜,2006年種植了12712.4畝白花木瓜,建成了萬畝白花木瓜園基地,產量為121 噸,產值為12.1萬元,占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的0.4%。

3、蠶桑產業:

蠶桑產業在郭大寨彝族白族鄉是新興的產業,2005年郭大寨彝族白族鄉栽植蠶桑869.4畝,2006年我鄉繼續栽植蠶桑1645.1畝,產量3.1噸 ,產值6.2萬元,占全鄉經濟總收入0.2%。2007年共養蠶313張,產鮮繭11.32噸,農養蠶收入19.74萬元,平均張種產繭為36.20公斤。今年底新增桑園1000畝,2008年我鄉將進一步做好技術服務工作,加強對小蠶共育的扶持力度和管理,保障養蠶順利進行,使張種產繭在40公斤以上。計畫明年實現養蠶收入達30萬元以上。

基礎建設

(圖)郭大寨彝族白族鄉郭大寨彝族白族鄉松樹

1、交通狀況:
郭大寨彝族白族鄉全鄉現有公路里程238.3公里。彈石路面31.78公里。其中:扁烏公路28.58公里(鄉境內),老街子至郭大寨街1.2公里,順寧水泥廠至大立色村委會2公里;東山公路27公里;郭營公路14公里(鄉境內);村組公路165.5公里,其中:松林村34.8公里,大立色村15公里,瓊英村16.3公里,卡思村12.5公里,郭大寨14公里,平掌村10公里,邦貴村14公里,文德村7.4公里,團山村13.5公里,乾馬村11公里,羅家寨村17公里。

2、水利設施:

1、蓄水工程:全鄉共有蓄水工程10件,其中:小(二)型水庫4座,小庫塘6個,總蓄水量87.6萬立方米,小(二)型水庫情況分別為:松林村大幹龍塘水庫庫容36萬立方米、松林村立木爬水庫庫容量12萬立方米、卡思村李子村水庫庫容量22.6萬立方米、團山村金場壩水庫庫容量10萬立方米。

(圖)郭大寨彝族白族鄉郭大寨彝族白族鄉稻田

2、渠道工程:全鄉有引水渠道工程264件,總長度345.2公里,其中流量為0.3M3/S以上2件,灌溉面積200畝以上,流量0.1M3/S,溝渠長度5公里以上有12件。

3、池窯工程:現有容量1M3以上的水池140個,水窯56口,用於灌溉40個,其他用於人飲。

4、人畜飲水工程:現有人畜飲工程共27件,管線總長132公里,解決人畜飲水困難5846人。

5、全鄉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986畝,水利化程度17.28%。

6、全鄉有11村108個村民小組通自來水,有安全衛生用水1751戶7521人,

3、廣播電視:

2006年止,全鄉有11村108個村民小組通自來水,145個村小組4760戶農戶通電,145個村民小組1066戶通電話,農村擁有電視機農戶為3106戶,全鄉農村住房以土木結構為主。

人口衛生

(圖)郭大寨彝族白族鄉郭大寨彝族白族鄉衛生院藥房

1、計畫生育工作:
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畫生育法》和《雲南省人口與計畫生育條例》,圍繞“三為主”、“三結合”的方針,實施“六大工程”,努力實現“六個好”目標,強化計畫生育服務質量,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深入落實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優免補”政策,2006年,共辦理農業人口獨生子女證60對,兌現資金獎金11.3萬元,出生人口251人,出生率12.27‰,計畫生育率98%,人口自然增長度4.69%。計畫生育服務所設有辦公樓一幢,廚房一間,廁所一間,計生服務用電腦1台、B超1台、尿分析儀1台、體重稱1台、四孔無影燈1台,吸引器一個,手術床一張、病床6張,高壓消毒鍋1張。

2、醫療衛生:

郭大寨彝族白族鄉醫療衛生認真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方針,以健全鄉村醫療保健網路為重點,強化我鄉衛生院、村衛生室的設施建設。抓好基礎“疫苗”接種,加強對傳染病、地方病的監測防治;開展疾病防治的宣傳教育,愛滋病健康教育,結核病防治項目順利啟動實施,“降消”項目取得新進展;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積極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活動,兌現2006年農民門診費12萬元,大病統籌費3.8萬元,2006年全鄉參合4241戶18680人,參合率達90%。2007年參合率為91.2%,解決了民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衛生院設有醫護人員9人,其中:男2人,女7人,職業醫師4人,助師2人,護土3人,設院長1人,副院長2人。服務範圍:11人村145個村民小組和鄉級各單位,境內11個村均設有衛生室,全鄉村醫16人,為方便民眾、服務民眾、保障人民民眾身體健康提供了條件。

文化教育

(圖)郭大寨彝族白族鄉郭大寨彝族白族鄉中學

郭大寨彝族白族鄉現設郭大寨(九年制)和團山(六年制)兩個中心校,現在,共有各類學校36所,其中,初級中學1所,村完小11所,村小9所,一師一校點4個,鄉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所(市級合格校),村級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1所(平掌村成人技術學校為縣級合格村成技校),其中,市級文明學校1所(馬海德希望國小),縣級文明學校14所(郭大寨中學、郭大寨完小、大立色完小、瓊英完小、平掌完小、邦貴完小、輕木林國小、水磨河國小、陳家寨完小、大樹田完小、團山完小、中寨完小、卡思完小、乾馬國小);有各類在校生2943人,其中,國中在校生804人,國小在校生1942人,在讀幼兒197人,在校生占全鄉總人口的12.9%。現有在校教師174人,其中,公辦教師148人(含14名特崗教師),頂編代課教師26人;國中教師53人,專科以上學歷51人,合格率96.23%,國小教師121人(含代課教師),中專以上109人,合格率90.08%。全鄉學校占有校舍73217平方米,校舍建築部面積15911平方米,生均占有校舍5.49平方米;共有勤工儉學基地51.24畝,勤工儉學年創收入6.33萬元。現有計算機教室1個,多媒體教室1個,中學及11個村完小均實現了遠程教育衛星接收,13個校舍點配備了遠程教育播放設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