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城鎮

郭城鎮

郭城鎮位於山東煙臺海陽。總面積156.8平方公里。轄72個行政村,2002年底全鎮總人口4.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06人。2002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5.9億元, 完成地方財政收入654 萬元。國內生產總值1.9億元。糧食平均畝產214公斤,總產2000萬公斤。農業總產值7547萬元,其中種植業總產值5443萬元,林果業總產值535萬元,畜牧業總產值 1569萬元。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郭城鎮位於海陽市北部。東與乳山市、牟平區相連,北與棲霞市交界,西與徐家店鎮接壤,南與朱吳鎮、發城鎮相鄰。面積156.8平方千米,人口4.4萬人(2009年)。轄7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郭城三村,距市政府駐地39千米。屬山區丘陵地帶,主要有晶山、黑山、林寺山、元寶頂、三海山等山脈。309國道和210省道公路縱橫過境。

沿革

郭城鎮 郭城鎮

史稱廓定城。《海陽縣續志》載:“唐武德初,析觀陽、廓定二縣,未久亦省。” 《于氏族譜》記:郭城一度為廓定城,廓、郭音近,沿用中將“廓”字的“廣”去掉,稱為郭城。1941年2月,膠東行政聯合辦事處在郭城成立。1945年設郭城區。1956年10月改郭城鄉。1958年9月改郭城公社。1984年4月改郭城鎮。1995年10月,撤銷戰場泊鄉,將原戰場泊鄉的戰場泊、李家嶺、西樓子、東樓子、林山、璋夼、台城、東莊、擇善、山角、三寶沙、油房溝、下十字夼、上十字夼等14個自然村劃歸郭城鎮,將原戰場泊鄉的北姜格莊、周家溝、現子口、倪格莊、湖西等5個自然村劃歸發城鎮,將原戰場泊鄉的廟後、宅家夼、當道、程家莊等4個自然村劃歸高家鄉。1997年初,將高家鄉的廟後、當道、程家莊、宅家夼4個自然村劃歸郭城鎮。郭城鎮面積114.2平方千米,人口4.4萬人,轄西古現、龍口、河南、北朱村、松樹夼、柳樹、北申家、土堆、沙旺、建新、晶泉、港里、陣勝、簸箕掌、山東、東樓子、戰場泊、璋夼、當道、宅家夼等62個行政村。2002年,郭城鎮面積133.9平方千米,4.08萬人,轄62個村。(2000年12月,原山西頭鄉的10個村劃歸郭城鎮)

城鄉分類

郭城鎮 郭城鎮

370687104:~201 122郭城一村 ~202 122郭城二村 ~203 121郭城三村 ~ 204 122郭城四村 ~205 122郭城五村 ~206 220西溝村 ~207 220邢家莊村 ~208 220簸箕掌村 ~209 220路南村 ~210 220王家溝村 ~211 220車家溝村 ~212 220西山村 ~213 220於家莊村 ~214 220馬家溝村 ~215 220北申家村 ~216 220迎駕山村 ~217 220西古現村 ~218 220竇家疃村 ~219 220東古現村 ~220 220肖家莊村 ~221 220陣勝村 ~222 220山東村 ~223 122垛崖底村 ~224 220土堆村 ~225 220沙旺村 ~226 220史家村 ~227 220晶泉村 ~228 220建明村 ~229 220南申家村 ~230 220東劉家村 ~231 220龍口村 ~232 122北朱村 ~233 220段家村 ~234 122河南村 ~235 220南山西頭村 ~236 220桂山村 ~237 220後夼村 ~238 220建新村 ~239 220官莊村 ~240 220新發莊村 ~241 220港里村 ~242 220林東村 ~243 220柳樹村 ~244 220前夼村 ~245 220松樹夼村 ~246 220黃草場村 ~247 220戰場泊村 ~248 220李家嶺村 ~249 220西樓子村 ~250 220東樓子村 ~251 220林山村 ~252 220璋夼村 ~253 220台城村 ~254 220東莊村 ~255 220擇善村 ~256 220山角村 ~257 220三寶沙村 ~258 220下十字夼村 ~259 220上十字夼村 ~260 220廟後村 ~261 220宅家夼村 ~262 220當道村 ~263 220戴家村 ~264 220姜家村 ~265 220大侯家村 ~266 220後洽河村 ~267 220前洽河村 ~268 220葛家村 ~269 220東魯家夼村 ~270 220山前村 ~271 220埠山後村 ~272 220西魯家夼村

地名由來

唐武德初年,在此設廓定縣。“廓”、“郭”音近,沿用中將“廓”字“廣”去掉,演變為郭城。另一說,明永樂九年,在建設新城郭的施工中,發現城中有舊城牆基,故改名郭城。

簡介

郭城鎮 郭城鎮

鎮境地勢東高西低,屬丘陵地帶。土壤以棕壤土、褐土為主,潮土次之。耕地7.80 萬畝。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地瓜、芋頭、水果等。其中乾水果生產是郭城鎮的特色產業之一,素有煙臺“果城”之稱。有板栗3萬畝,主要品種為“石豐”、“處暑紅”等,有18000多畝進入盛果期,年產板栗180多萬公斤。有蘋果3萬畝,主要品種為紅富士,新紅星、五林、嘎啦等兩大系列十幾個品種。投資400多萬元,從以色列引進設備,建成了全國最大的2000畝果園電腦自動化微噴工程,使2000畝果園實現了從汲水、輸水到田間灌溉全過程自動化。興建了西古現果品批發市場。2004年,經濟總收入為6.39億元,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53億元。

鎮境設有高中1所,國中4所。有文化站、廣播站,敬老院等文化、福利設施。醫院2處。有煙鳳公路、福山一穴坊公路經過。

旅遊資源

郭城鎮歷史悠久,史稱廓定城,已有600多年歷史。1941年2月,原膠東行政最高領導機關---膠東行政聯合辦事處設立於郭城,使該鎮長期以來萬畝遠近聞名的政治、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集鎮之一。境內山清水秀,環境優美,氣候宜人。屬暖溫帶東亞濕潤季風氣侯區,年平均氣溫11℃,冬暖夏涼,四季分明。旅遊景點較多,尤以林寺山的風動石、真人洞、白鴿塘、大戲台、天井等八大自然景觀聞名遐邇,蔚為壯觀,具有極大的旅遊開展價值。

鎮內交通便利。北依蘭煙鐵路,南靠309國道,煙鳳一級公路貫通全鎮,距煙臺機場40公里,海陽火車站5公里,在40分鐘內可到過煙臺、青島、威海三大開放城市的港口。地理位置優越,通訊設備完善,已開通國際國內直撥電話,建成了行動電話通訊基站。鎮內有設施比較先進的衛生院、幼稚園及國中、高中等各類學校,社會治安穩定,人民民眾熱情好客,實為中外客商旅遊、投資經商之勝地。

自然資源

郭城鎮三山六丘一平原,自然資源極為豐富。

---土地資源。全鎮耕地面積8.5萬畝,是花生、小麥、地瓜、玉米的主要產區,還盛產谷、黍、豆等多種雜糧。

---礦藏資源。鎮境內黃金、石灰石、磷礦石、鐵礦石等質地好、儲量大,具有極大的開發潛力。其中石灰石儲量50億噸,按現有開採能力,可供開採800年。

特色產業:乾水果生產是郭城鎮的特色產業之一,素有煙臺“果城”之稱。全鎮板栗面積2萬畝,主要有“石豐”、“處暑紅”等優質品種。有8000多畝進入盛果期,年產板栗220多萬斤,收入800多萬元。94年該鎮被國家林業部確定為國家級萬畝乾果基地鎮,97年被煙臺市政府列為市長乾果科技示範園,煙臺市乾果生產規模鄉鎮。全鎮蘋果面積達到2萬畝, 主要有紅富士、 新紅星、王林、嘎啦等兩大系列十幾個品種。其中,該鎮的 “林峰”牌紅富士蘋果,在占領國內市場的同時,遠銷新加坡等地,2001年總產量8000萬斤,總收入5600萬元。在生產上,他們先後投資400多萬元, 從以色列引進設備,建成了全國最大的2000畝果園電腦自動化微噴工程使2000畝果園實現了從汲水、輸水到田間灌溉全過程自動化。同時,他們圍繞發展果業生產,狠抓了社會化服務。充分利用309 國道和煙鳳公路貫通全鎮的優勢,在全鎮建立了四個果品集散地,興建了西古現果品批市場。促進了全鎮果業生產的持續健康發展。國家政協副主席錢正英、原農業部長劉江曾親臨視察,對該鎮的水利建設及果業生產給予高度評價。中央電視台、山東電視台等新聞單位曾多次予以報導。97年, 被山東省政府列為省長蘋果科技示範園。

2002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5.9億元, 完成地方財政收入654 萬元。國內生產總值1.9億元。糧食平均畝產214公斤,總產2000萬公斤。農業總產值7547萬元,其中種植業總產值5443萬元,林果業總產值535萬元,畜牧業總產值 1569萬元。

境內果蔬資源豐富,盛產蘋果、桃子、板栗、柿子等果品。全鎮乾雜水果4萬畝,年產量4000萬公斤,被國家林業部列為“萬畝乾果基地鎮”、山東省政府列為“省長經濟林示範園”、“煙臺市乾果經濟示範園”。該鎮礦產資源豐富,金礦分布廣泛,含金量高,國家黃金總公司已在郭城投資開發黃金資源;石灰石儲量達50億砘,石墨礦石儲量100萬砘以上,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郭城的友誼制線公司是山東省最大的人絲線生產基地,是國家紡織品總公司定點人絲線生產廠家,吉紋齋工藝品公司生產的錫鑲工藝品是國家外交部專用禮品,多次贈送給外國元首和國際友人,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35740
17812
17928
家庭戶戶數 14014
家庭戶總人口(總) 35361
家庭戶男 17578
家庭戶女 17783
0-14歲(總) 6433
0-14歲男 3227
0-14歲女 3206
15-64歲(總) 25346
15-64歲男 12676
15-64歲女 12670
65歲及以上(總) 3961
65歲及以上男 1909
65歲及以上女 2052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34105

下轄村

郭城一村 郭城二村 郭城三村 郭城四村
郭城五村 西溝村 邢家莊村 簸箕掌村
路南村 王家溝村 車家溝村 西山村
於家莊村 馬家溝村 北申家村 迎駕山村
西古現村 竇家疃村 東古現村 肖家莊村
陣勝村 山東村 垛崖底村 土堆村
沙旺村 史家村 晶泉村 建明村
南申家村 東劉家村 龍口村 北朱村
段家村 河南村 南山西頭村 桂山村
後夼村 建新村 官莊村 新發莊村
港里村 林東村 柳樹村 前夼村
松樹夼村 黃草場村 戰場泊村 李家嶺村
西樓子村 東樓子村 林山村 璋夼村
台城村 東莊村 擇善村 山角村
三寶沙村 下十字夼村 上十字夼村 廟後村
宅家夼村 當道村 戴家村 姜家村
大侯家村 後洽河村 前洽河村 葛家村
東魯家夼村 山前村 埠山後村 西魯家夼村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4月,設中共海陽縣四區(郭城)委員會,張匯川任黨委書記。1942年2月,改稱中共海陽縣五區委員會,劉雲鋪、劉坦先後任黨委書記。1945年1月,中共牙前縣郭城區委員會成立,轄32個黨支部,劉同溫、李玉先後任黨委書記。1950年2月,中共牙前縣郭城區委員會改為中共海陽縣十四區委員會,劉同溫、孫傳勝、紀壽福、孫學斌、于吉和先後任黨委書記。1955年9月,中共十四區委員會復稱中共郭城區委員會。1956年10月,設立中共郭城鄉委員會,隋榮、于吉和、於信、高成倫、孫正慶先後任黨委書記。1958年9月,設中共郭城人民公社委員會,沈培德、張振滿、劉恆樂先後任黨委書記。1965年8月,設立中共郭城區委員會,孫臣芝任黨委書記。1969年10月,設立郭城公社革委會黨的核心領導小組,姜成璽任組長。1971年3月,設立中共郭城公社委員會,姜成璽、于海琛、駱本家、高延慶、孫富林先後任黨委書記。1984年4月,設立中共郭城鎮委員會,孫富林、高延慶、黃令福、修明詩、王延軍、李英作、孟憲波、張成龍先後任黨委書記。 1945年1月,設中共林寺區委員會,隸屬牙前縣委,李峰、矯寧治、柳文芝先後任黨委書記。1950年2月,林寺區委改為中共海陽縣十三區委,柳文芝、於信先後任黨委書記。1955年9月,恢復中共林寺區委,於信任黨委書記。同年12月撤銷。1956年10月,設中共古現鄉委、桂山鄉委、戰場泊鄉委。侯天志、呂善堂、紀兆德、沈培德先後任古現鄉黨委書記;董仁泉、任風旭先後任桂山鄉黨委書記;楊玉璞、紀壽福先後任戰場泊鄉黨委書記。1958年9月,三個鄉黨委撤銷,併入中共郭城人民公社委員會。1984年4月,設中共戰場泊鄉委,楊玉平、張洪橋、紀仁壽、張春玉先後任黨委書記。1995年10月撤銷,併入中共郭城鎮委員會。2002年,中共郭城鎮委轄89個黨支部,2730名黨員。 1997年,鎮黨委被中共煙臺市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4月,設海陽縣第四區(郭城)公所,李桂岩、史澤亭先後任區長。1942年2月,改稱海陽縣第五區公所,史澤亭、於維國、申志全先後任區長。1945年1月,設立牙前縣郭城區公所,包德洪、申志全、包德洪、宮景山、姜田先後任區長。1950年2月,牙前縣郭城區公所改為海陽縣十四區公所,姜田、宮景山、姜洪喜、高成倫、葛進金先後任區長。1955年9月,海陽十四區公所復稱郭城區公所,1956年2月改稱郭城區人民委員會。1956年10月,設立郭城鄉人民委員會,王向陽、肖豐欽、矯學經、董仁全先後任區長。1958年9月,設郭城人民公社管委會,高成倫、張世竹、王作香、劉恆樂、邵長修先後任主任。1965年8月,設郭城區公所,邵長修任區長。1968年3月,設郭城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張文同、孫臣芝、姜成璽、于海琛、駱本家先後任主任。1980年12月,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為公社管理委員會,姜濤、周慶文、李永彬先後任主任。1984年4月,設立郭城鎮人民政府,李永彬、馬旭新、於希祿、王延軍、李英作、孟憲波、辛仁泉、王澤水、趙培勝、林秀強、張春波先後任鎮長。 1945年1月,設林寺區公所,隸屬牙前縣,於子文、車吉愛、修崇生先後任區長。1950年2月,林寺區公所改為海陽縣十三區公所,修崇生、姜樹國、姜翠雲先後任區長。1955年9月復稱林寺區公所,姜翠雲任區長,同年12月撤銷。1956年10月,設古現鄉、桂山鄉、戰場泊鄉人委會,姜敏、於仁道、任殿卿分別任鄉長,1958年9月三個鄉人委撤銷,併入郭城人民公社管委會。1984年4月,設戰場泊鄉人民政府,周誠文、劉忠堯、周振嶺、劉振堯、於篤傑先後任鄉長,1995年10月撤銷,併入郭城鎮人民政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