邶風·靜女

邶風·靜女

《靜女》大概是整部《詩經》里最生動活潑的一篇,分明就是一幕小兒女約會情景的表演劇。可是歷史上的學者並不這樣認為,封建時代對這一篇作品的權威性解釋是:衛國的國君和夫人道德大有問題,於是詩人寫了這篇作品,歌頌靜女貞潔守禮的美德,用來諷刺和鞭策衛國的國君和夫人。他們將“靜女”的“靜”字解釋成“貞靜”,把這“靜女”塑造成一個深沉文靜、做事情很有法度的淑女形象。“五四”新文化運動之際,胡適、周作人、俞平伯等大文學家對這篇作品有過熱烈的討論,一致的意見是這個“靜女”一點兒也不靜,所謂“貞靜”之說根本就是瞎掰。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注釋]
1.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約。一說刺衛宣公納媳。
2.靜:嫻雅安詳。
3.姝:美好。
4.城隅:城角隱蔽處。
5.愛:通“”隱藏。
6.踟躇:徘徊不定。
7.孌:(luán)年輕美麗。
8.彤管:一說紅管的筆,一說和荑應是一物。
9.說懌:喜悅。
10.牧:野外。
11.荑:白茅,茅之始生也。象徵婚媾。
12.詢:實在,誠然。
13.邶 :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湯陰東南。
14.有煒:形容紅潤美麗。“有”為形容詞詞頭,不是“有無”的“有”
15.匪:通“非”。不,不是。
16.女:通“汝”,指“荑”。
[評析]
《詩經》里這一篇僅用短短几句對話,便把情人相戲的情景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除了以女性口吻來寫的以外,以男性口吻來寫的詩也很能體現女性在戀愛中開愛的情趣。如《邶風·靜女》這首詩便以男子的口吻寫幽期密約的樂趣。
[作品介紹]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周代詩歌305篇。原稱“詩”或“詩三百”,漢代儒生始稱《詩 經》。現存的《詩 經》是漢朝毛亨所傳下來的,所以又叫“毛詩”。
課文譯釋
嫻靜的姑娘多么美麗,在城的角樓等我。
隱藏起來不讓我看見,急得我撓著頭來回走。
嫻靜的姑娘多么美好,送我一支紅色的笛管。
紅色的笛管色澤鮮亮,漂亮的笛管真讓我喜愛。
姑娘從郊野采來茅草芽送我作為信物,真是美好新異。
並不是茅草芽有多美,而是因為美人所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