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桐墓

為清代大學士那桐的墓地。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朝陽區管莊雙橋路西巷,為四合院式古建築群,建築面積約2 000平方米。那桐,清光緒十一年(1885)舉人,歷任內閣大學士、戶部尚書、外務部尚書、編纂官制大臣、曾辦稅務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軍機大臣、皇族內閣協理大臣、弼德院顧問大臣等職。

?

那桐簡介

根據那桐資料輯錄:那桐,字琴軒,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光緒十一年舉人,戶部主事,四品京堂,內閣學士。二十六年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八國聯軍入侵,兩宮西巡為留京辦事大臣,隨李鴻章議和。二十九年為戶部尚書,兼步軍統領。三十一年晉大學士,外務部會辦大臣,參與國家政務,署民政部尚書。宣統元年為軍機大臣,後改官制授內閣協理大臣,直隸總督等要職。時人稱:“那中堂”和“那相國”,為宣統顯赫一時的人物。卒年69歲。

那桐墓二進院正殿

那家官邸,又稱那家花園,位於王府井大街東側繁華地帶的金魚胡同。現在的和平賓館就是那家花園的一部分。在晚清,那家花園是當朝顯貴政要出入的場所。光緒三十四年三月二十七日早,赴那家小宴,當時在坐的有袁世凱、張之洞、世續、鐵良等。1912年9月3日下午5時,在那家花園招待了孫中山先生。1912年9月11日晚,清皇室大臣等在那家,再次招待了孫中山先生和黃興先生等要人。梅蘭芳、楊小樓等著名戲曲藝術家在此經常唱堂會。段祺瑞、張作霖等在此聽過戲。可見那桐在當時晚清皇室的地位非同一般。
因那桐死時,大清帝國已到末日,民國政府孫中山執政。所以有關那桐墓地的情況清史中沒有記載。根據我們的調查,整個墓地:西至楊家溝、東至廣電宿舍牆、北至原雙橋火車南站、南至現在的小河溝。占地近百畝,建築面積約2000平方米。現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整個院落院門朝北,分東大門、西小門,劃分為東院、西院。東院門面寬一間,進深兩間。硬山合瓦,朱紅色大門對開、地上木質門坎高1尺,厚8寸。門前有抱鼓石一對,左右還置有上馬石。
?

建築布局

跨進院門:映入眼帘的是山水景觀、峰石林立、花木蔥蘢,丁香花、海棠花雅香四溢,茂盛的藤蘿連線著通往二進院的垂花門,古建與花木自然融合,形成了一幅古樸典雅的畫面,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享受。院的東西是通往東西跨院的花牆,連線在院落的南北,牆體均為白色,上面鑲砌著漏窗、月亮門,漏窗有菱形的、有圓形的,牆帽為灰色筒瓦,起伏通暢、別具匠心,充分體現出主人的地位及富貴豪華。北面是連線大門的排房東5間、西1間,坐北朝南。院內各種花草叢中還挺立著兩棵古槐,仍然扶枝接葉、彎曲蒼勁,更顯老樹雄風。進入東花牆月亮門,來到東跨院,有排房5間,坐北朝南。正東面是高大的東院牆,往南是一條方磚墁地的甬道。直通後花園,空地中種有:山楂樹、海棠樹、葡萄樹。
?
穿過垂花門來到二進院。正面為穿堂殿,(圖2)面寬五間,前後有廊,東西各有耳房1間,東西面各有廂房3間,均帶前走廊。北面是與垂花門相連的花牆遊廊。院的四角均和走廊連線,形成迴廊式通道,通往東西各院。坐於遊廊處歇息賞花,品茶敘舊,別有一番情趣。院的地中央墁方磚甬道成十字形,與四面連通,空地中種有玉蘭花、榆葉梅、馬尾松,綠樹成蔭,鮮花爭艷,微風徐來幽香撲鼻。
從穿堂殿進入三進院。正南為約長30米的花牆,花牆中間為月亮門、牆中鑲砌有:圓形、六角形、扇形、梅花形漏窗,東西各四扇,白色牆體,牆帽為灰色筒瓦。透過漏窗可隱現後花園的優美景致,虛實明暗,時隱時現。東西面,為帶走廊的廂房各3間。院中種有蘋果樹、山楂樹、松樹、柏樹。如今只剩下空空的院落,無人問津。花草樹木早已枯萎凋零。?
穿過南花牆,來到後花園。花園東側堆有假山,山上建有一座六角攢尖小亭,四周栽種一片綠竹、白果樹、楊樹、槐樹、柳樹點綴四處。?
西院:西小門已封堵,只能從東院進來。院北面有排房7間,坐北朝南。東面為花牆月亮門,通往東跨院。西面為養豬圈,現已無。南面為一排飼馬棚,現已無。正南方有一個獨立的小院,小院門為花牆瓶式門,花牆中有圓形、六棱形漏窗兩扇。北面有排房6間,東西各有廂房3間,無廊。西面有班房、磨房、衛生間等。
?

清墓

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朝陽區管莊雙橋路西巷。四合院式古建築群。建築面積約2 000平方米。建築群1949年後由八機部撥給廣電公司建農場用。“文化大革命”後為內燃機總廠使用,曾為黨校、五七幹校、招待所、通縣黨校、內燃機總廠療養院。已閒置。那桐,清光緒十一年(1885)舉人,歷任內閣大學士、戶部尚書、外務部尚書、編纂官制大臣、曾辦稅務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軍機大臣、皇族內閣協理大臣、弼德院顧問大臣等職。八國聯軍進犯津京時,駐守豐臺禦敵。北京陷落後,受命留京辦事大臣,隨奕、李鴻章與聯軍議和。光緒二十七年《辛丑條約》簽訂,被派為專使赴日本道歉,賞加頭品頂戴。光緒二十九年赴國外考察銀行、稅務之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