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移情焦點治療

治療師的責任 中斷治療的威脅 病人在治療中的改變

基本信息

作 者:(美)克拉金(Clarkin, J. F.)等著,許維素 譯
出 版 社: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4-1
版 次:1
頁 數:400
字 數:289000
印刷時間:2012-4-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501985845
包 裝:平裝

編輯推薦

1、現在市場上還沒有一本系統的、完全針對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移情焦點治療的書。本書由知名心理治療師李孟潮傾情推薦。
2、本書除在新華書店銷售外,還應特別注重聯合網站進行宣傳,可以開展一些優惠活動,而且因為本書內容比較適合培訓機構使用,因此也可和一些培訓機構多聯繫。
3、讀者:心理諮詢專業的師生以及從事邊緣性人格障礙治療工作的精神科醫師。

內容簡介

心理治療師總會遇到這樣一群來訪者—他們“滴水不進”,任何技術和方法都對他們沒有效果,但他們身上又有一種特殊的魔力,讓治療師堅持不懈地對他們治療。他們,就是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來訪者。
本書中所介紹的移情焦點治療,就是針對邊緣性人格障礙來訪者的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其優勢在於:
可以較長期地改變一個人的人格結構和依戀模式;
可以在個體治療的情況下進行;
在治療過程中,以自由交談為主。
本書的作者是世界上最早研究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團隊,其中Kernberg是邊緣人格障礙診斷標準的制訂者之一,這使得本書更具權威性。相信本書能為治療師們在邊緣性人格障礙領域提供一份切實有效的指南。

作者簡介

約翰·克拉金(John F. Clarkin),哲學博士,美國紐約普瑞斯比特倫醫院威斯特徹斯特分部人格障礙研究所副主任,美國康奈爾大學韋爾醫學院和醫藥科學研究生院的精神病學心理學臨床教授。國際心理治療研究協會前任主席。
弗蘭克?約曼斯(Frank E. Yeomans),醫學博士,哲學博士,美國康奈爾大學韋爾醫學院精神病學臨床副教授,美國紐約普瑞斯比特倫醫院威斯特徹斯特分部人格障礙研究所培訓部主任,紐約市人格研究學會會長。
奧托·科恩伯格(Otto F. Kernberg),醫學博士,美國紐約普瑞斯比特倫醫院威斯特徹斯特分部人格障礙研究所主任,康奈爾大學韋爾醫學院和醫藥科學研究生院的精神病學教授,哥倫比亞大學精神分析培訓與研究中心的培訓和督導分析師,國際精神分析協會前任主席。

目錄

第一章 邊緣性人格組織的本質
精神分析客體關係理論
疾病分類學的精神分析模式
神經症性人格組織
仇恨的心理病理:力比多驅力發展的主要障礙
第二章 邊緣病變的治療—移情焦點治療的策略
治療的對照模式
TFP治療模式
TFP的策略
整合分裂出去的部分表象
工作的重複性特徵
第三章 治療技術—刻對刻的干預
技術性中立的管理
持續地將反移情資料整合到解釋性過程
保持治療框架
移情分析
解釋性過程:澄清、質對、解釋
由淺到深推進中的複雜性
在干預過程中的更多成分
治療師的積極作用
TFP中不適用的技術
第四章 治療戰術—奠定技術的基礎
戰術1:建立治療契約
戰術2:選擇並鎖定優先主題
戰術3:保持平衡。在擴展病人和治療師之間對現實
不一致觀點,與建立共享現實共同基礎之間保持平衡
戰術4:調整情感卷入的強度
在使用這些戰術時治療師的靈活性
第五章 評估階段Ⅰ—臨床評估與療法選擇
臨床評估
療法適應症
轉介進行TFP
TFP合併其他干預方法
第六章 評估階段Ⅱ—簽訂治療契約
協商契約的過程
病人的責任
治療師的責任
在簽訂契約期間治療師與病人的對話
簽訂治療契約的個性化方面
契約設定中治療師通常遇到的問題
從契約到治療的轉換,回到契約化議題
第七章 早期治療階段—對治療框架的測試和對衝動的包容
與治療師保持關係的能力
控制衝動性和自毀行為
情感風暴與將情感風暴轉化進主要客體關係
治療時間之外的生活
早期會談的臨床實例
第八章 中期治療階段—從陣發性退行邁向整合
深入理解主要移情模式
深入理解分裂和努力邁向整合
滲透著性行為的攻擊
擴展中期治療的焦點
第九章 治療後期階段和結束
治療後期階段
結束
第十章 常見治療的複雜性
典型的治療複雜情況
在治療期間管理自殺威脅和嘗試自殺
威脅性攻擊和干擾
中斷治療的威脅
不遵從附加治療
與邊緣性人格組織且有性虐待史病人的治療
精神病性發作
解離反應
抑鬱發作
到急診室就診
住院治療
病人打電話
治療師的離開與有效範圍的處理
病人的沉默
軀體化
第十一章 移情焦點治療的改變過程—理論和實證的方法
我們對邊緣性病理的工作模式
有BPD病人的異質性:與治療相關的亞群體
病人在治療中的改變
TFP在其他設定下使用的原則
參考文獻

部分章節

推 薦 序
在心理治療師的職業生涯中,總會遇到這樣的來訪者:他們好像滴水不進;對於他們,任何方法、技術都失去了效果。
尤其是傳說中包治百病、有益無害的“共情”。對他們來說,有時候越“共情”越糟糕,甚至 “共情”之後,治療師就被來訪者糾纏而無法自拔。
這些來訪者雖然讓治療師們頭痛欲裂,但他們身上又有一種特殊魅力,讓治療師們要堅持工作。
他們的痛苦,是可以理解的,是打動人心的;他們的感情,雖然常常突破治療界限,造成治療師生活的無比麻煩,卻是真摯坦白的。
他們,就是傳說中的邊緣人格組織者。
具有邊緣人格組織者,大多數在DSM系統中,可以具有一種以上的軸二診斷上的人格障礙,軸一也多有焦慮障礙、抑鬱障礙、攝食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等共病。
邊緣人格組織中最困難的一類,大概就是具有邊緣人格障礙者診斷者。
這個疾病,過去被認為是“無藥可救”的,現在不少專業者也如此認為;可以預期未來一段時間,仍然會有不少人如此認為。
矯正人格障礙的治療,相當於精神治療領域的心臟移植。難度可想而知。
與邊緣人格障礙者的治療工作,用嘔心瀝血實在是不足以形容其艱辛困苦。不少同行為了他們的來訪者,花了無數的時間和精力,還經常被同行不理解。
最讓人喪氣的是,來訪者好不容易治療好轉了,但還經常出現負性治療反應——貶低治療師,攻擊治療師,認為自己的好轉和治療師無關。
而治療只要出現哪怕一點點的紕漏,治療師就有可能被來訪者辱罵、毆打、控告、索賠、威脅、投訴,甚至有些治療師為此丟掉了執照。
所以有些機構明令禁止治療師接待邊緣人格者,避之如洪水猛獸。
有些培訓師也對學生們諄諄教導——“見到邊緣的,躲遠點,那是治不好的。”
可是數十年來,專業界仍然不乏其人、前赴後繼研究邊緣人格障礙的治療。
現在終於可以說,至少有一部分邊緣人格障礙者,是可以痊癒或好轉的。
目前經過隨機對照實驗驗證,對邊緣人格障礙有效的治療,共有四種——辯證行為療法、圖式療法、心理化基礎療法以及在本書中將要介紹到的移情焦點治療。
其中辯證行為療法已經有較多的中文資料,圖式療法的治療師操作指南也已經翻譯過來,來訪者自助手冊正在翻譯中。
而此書便是移情焦點治療的治療師指南手冊。
這幾種療法各有特長。我個人的感受是,移情焦點治療和圖式療法比較適合門診治療,而辯證行為療法和心理化基礎療法比較適合住院治療。因為前兩者對治療團隊的協作性要求不高,而後兩者則要求一個較為團結和諧的治療團隊。
據我這些年的觀察,治療師在運用移情焦點治療的過程中,最容易出的問題主要有兩方面:
第一,覺得這個療法太理性了,太“冷酷”了,不夠人性化。
其實這個療法的原理之一就在於,治療師要成為一個“民主的權威”,既能設定各種界限和規則,又允許來訪者擁有自己的權力;並可以和來訪者建立起分享彼此權力的領域。
這就要求治療師能修通自己的權力情結,不要害怕拒絕來訪者,也不會用“熱情”來掩蓋自己的恐懼——害怕來訪者體驗到被拋棄感。
當然一個修通權力情結的人,更不會輕易地對某某事情貼上一個標籤,說,這是人性化的,那是不人性的。
因為他知道,人性往往在不同的人們的認知中具有不同的認知標準,隨意拿著“人性”大棒揮舞的人,其實是在享受自己的話語權,而且往往不允許別人辯駁。
第二,治療師求勝心切。
如果從純粹性價比來看,治療邊緣人格障礙,真的是有些得不償失。
一個治療師一周接待邊緣者2小時的話,大概要用2~3小時來平復自己被激發的情緒,用4~5小時看書學習先進技術,用1~3小時來參加案例研討會。
但是治療師為什麼還要治療這些人呢?除了權力情結外,自戀情結是很重要的動機。
雖然把自戀情結升華為對療效的追求是適應社會的,但是治療師的自戀情結會很快被邊緣者捕捉住,從而成為控制、虐待、傷害治療師的方法。
有些具有惡性自戀結構的邊緣者,在治療成功後,相反會通過自傷、自毀、控告治療師等方式來徹底摧毀治療成果。
以上兩點其實每天在臨床工作中,都在我自己和同行們身上可以看到。直到8年前遇到了這本手冊的前身——1999年那一版,一頁頁看過去,不禁嘆為觀止:
俺們能犯的錯誤,別人早就犯過,總結出來了;
俺們還沒來得及犯的錯誤,人家也說了,該怎么避免;
俺們還沒本事犯的高級錯誤,這些前輩們也寫出來且指出來了;
俺們要還好意思說自己要發明一個本土化療法超英趕美,那也太不地道了。
從那以後,我就很少說,本土化等,決心首先做好學生再說。
這次再次精讀此書,仍然覺得自己對前輩們充滿佩服和尊敬,而且對照自己的案例,又有了一個新領悟:
以前總以為自己應該把幾種療法的精華合在一起,為每個病人創造出一個更好、更快、更有效的療法來。
現在猛然醒悟,這其實也是自戀情結在作怪——這個世界上是沒有完美的療法的,也沒有完美的治療師。有些病人就是我沒法治好的。
我學會了承認治療的失敗,承受治療的失敗,承擔治療的失敗。
後來發現,當我接受失敗後,好幾個病人對失敗的耐受力也提高了。
當下明白,又一次進入了自體-客體關係循環中。
最後要提醒讀者的是,這本手冊基本上可以算是精神分析書籍中困難度較高的幾本之一。
困難一方面來自於作者的寫作語言,雖然2006年這個版本已經在語言上有所改進,而我們翻譯的時候,也已經照顧國內讀者習慣,改寫了很多句子結構,降低了因為語言帶來的閱讀困難。
但是,語言帶來的閱讀困難是微小的,閱讀這本書真正的困難來自於其知識結構本身。
讀者想要完全讀懂這本書,除了需要具有精神病學、精神分析學、臨床心理學、醫學統計學、神經心理學各方面的知識外,尤其要有一定的人格障礙者的治療經驗,並且對精神分析客體關係心理學和自我心理學的術語運用較為熟悉,能夠看到這些術語就想到它們代表的臨床現象;否則,要讀懂它恐怕並不那么容易。
對於臨床經驗較為豐富的治療師而言,你會不難發現,這本書真是“旱地里下了一陣及時雨”,對很多臨床困境提供了寶貴的治療經驗。
當然很多地方也許你會懷疑,我當年也懷疑過,不過後來實踐證明,還是按照這些前輩的做法來做比較得當。
寫這篇序的時候,正值身邊出了兩件事:一個是高鐵撞車,另一個是我的一位同行的病人墜樓而亡。而這位同行和鐵路系統一樣,追求快速根治所有神經症和精神分裂症,傾向於認為自己可以整合併超越西方所有心理治療流派。
高速高效是一件危險而悲哀的事情,做心理治療的雙方,都需要有耐心地享受時光,等待結果的浮現。無論成敗,坦然接受,如同兩個垂釣溪邊的老者。
李孟潮
2011年8月4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