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區造

邊區造

《邊區造》吳軍執導電影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一九三九年的太行山下,有一個偏僻的小村,日偽軍突然來搜查鐵匠的下落。楊祥和滿井從小在這窮山溝里長大,只是聽說但根本沒見過日本鬼子和八路軍。楊祥就盼望自己能像抗日英雄喬老大一樣打鬼子,滿井就想著擁有一把槍。一天半夜裡,喬老大突然蒙面出現在楊祥家,安排了一件鋤奸任務並給了他一把邊區造的手槍......

演職員表

姚 擴 飾演 楊 祥盧倩文 飾演 康醜花 康 弘 飾演 滿 井梁 欣 飾演 杜蘭妮趙 牧 飾演 王德貴 張國榮 飾演 康茂財

歷史追溯

所謂邊區造,是指晉察冀邊區--根據地兵工廠自己的製造的武器。邊區造與漢陽造對立而言。漢陽造是指漢陽兵工廠所造的武器。邊區造的武器品種比較齊全,有地雷、手榴彈、刺刀等等武器。1945年左右根據地自己製造的,可以用原來的很長的步槍子彈,現在只有北京的軍事博物館收藏了一把,從此槍中就可以看到中華民族抵抗外國侵略者之頑強與艱苦。“邊區造”主要為裝備八路軍抗日,因此邊區造是抗日戰爭的產物。邊區造,為八路軍的作戰提供了大量的軍需補給,有力的支持了八路軍的對日作戰,為中國打敗日本法西斯並取得最終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八路軍被編入國民黨的軍隊,蔣介石從來沒有給過一粒子彈和軍餉。為抵制蔣的分裂政策,八路軍的彈藥十分緊缺,武器沒有地方維修所以損壞嚴重。所以八路軍挺進山西後便馬上組建了許多的“邊區製造所”用於製造彈藥和武器維修。這種現象是在八路軍中普遍有的“邊區造”(邊區製造所製造)。邊區製造所主要製造手榴彈,地雷,炸藥包等武器。尤其手榴彈生產的最多(超負荷生產時日生產可達數萬顆),它們基本滿足了八路軍的作戰補給需求。
手榴彈邊區製造日生產可達數萬顆,但都是一炸兩片的劣質土製手榴彈(炸了之後只有兩片彈片飛出!而日本的手雷則是一炸四十六片)。邊區製造所製造的地雷,由於製造時間長,原材料緊缺,易被日軍的老兵發現等原因,製造所經常製造一些石質地雷,因為它的工藝簡單,殺傷力也不亞於鐵地雷,製造成本也少。邊區製造所製造的炸藥包是真正的土製炸彈,其威力只比日本的山炮小一點,專門用於炸日本鬼子的坦克和炮樓。邊區製造所有三不造:一不能造大炮,二不能造機槍,三不能造飛機坦克。閻錫山“太原軍械製造所”,可以造大炮和炮彈的。
太行山邊區兵工廠仿造德國“79式”步槍造出自己的“54式”步槍。晉冀豫根據地在生產五五式和八一式步槍之前,從1939年到40年間也生產改進的中正式。在北方打造槍很正常,不過精度和耐用性就成問題了,打個10幾發子彈就不能用了。紅軍時期各根據地都想辦法弄來機械造槍,在南昌、北京都有這方面的保存展覽。至少當時確實有支步槍是取名源自朱老總。抗日時華東某鎮自近代起以鐵器聞名,後來更因造槍而引起各方重視。新四軍缺輕機槍,正宗的ZB26,被鐵匠仿造出來。

影片段預告絮

山西是革命老區,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表里山河,土厚水深的地理環境保留了很多歷史遺蹟。山西影視集團以打造中部地區農村題材、歷史文化題材和革命歷史題材生產高地的夢想,在山西省委宣傳部的正確指導下,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把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產品輸送到民眾中。電影《邊區造》由山西影視集團、山西電影製片廠、山西宇歡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浙江永康今馬尚視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
這是一部革命歷史題材影片。抗日戰爭時期,在太行山上的小山村,以一把自製的手槍為線索,輔以生動鮮活的細節,真切精當的語言,帶回了一段遠去的歷史。“邊區造”將寓意豐富的細節安排和艱苦卓絕的場景、形象鮮明的英雄人物巧妙地融合為一體,熱情謳歌了廣大人民民眾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片從原著小說的角度出發,沒有以往歷史電影進行全景式的展現,而是採用小角度、大視野,用跌宕起伏的人物命運、絲絲入扣的情節刻畫,加以輕喜的風格,勾勒出以楊祥、康醜花、杜蘭妮、滿井等同志為代表的敵占區民眾,面對生死存亡的危機關頭,從最初的麻木、逃避,進而覺醒,把個人命運同國家、民族命運結合在一起,最終成長為優秀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故事。充分展示了共產黨人如何喚醒了民眾,如何引導他們拿起大刀、長矛、鋤頭同日本侵略者展開殊死搏鬥。隨著劇情一步一步深入,揭示了人們在戰爭陰雲下追求生存的同時,產生人性的裂變。影片在進行生命的意義和存在價值探討的同時,以真實的場景把人們拉回到那個受屈辱和奮勇抗爭的英雄年代。

導演闡述

導演吳軍導演吳軍
關於電影《邊區造》
近年來在播出的影視作品中,以抗戰為題材的影視作品越來越多,而且這些影視作品中描寫的大多是戰場士兵形象,觀眾早已熟悉。大概是這個原因吧,也是機緣巧合,我看到了張樂鵬老師的短篇小說《邊區造》。
我渴望看到,在那層巒疊嶂的大山中,在那密林深處的村莊,在那炊煙裊裊的農舍里,在那苞米地旁的土埂上,那個年代黃土地的邊區農村是個什麼樣子?兩個土生土長懷有最質樸愛國思想的農民和一個農村小丫頭,如何在複雜的抗日鬥爭環境中,成長為真正的具有民族大義感的抗日革命戰士的故事。
正是有了這種渴望,使我產生了強烈的創作衝動,我將這種衝動帶入到拍攝中去,把鏡頭對準大山深處的小山溝,小山村,把生活在那裡的村民如何成長為革命戰士的獨特形象展現給觀眾,把大山深處那濃郁的、獨特的生活氣息展現給觀眾。這是一部革命歷史題材影片。抗日戰爭時期,在山西的一個普通小山村,一把邊區造的小手槍,發生了一串有意思的矛盾衝突。以一把粗糙的手槍為線索,輔以生動鮮活的細節,真切精當的語言,帶回一段遠去的歷史。再現那段歷史背景下,普通中國百姓所擁有的慷慨激昂的抗戰熱情和經歷的血雨腥風的革命生活。新晉導演吳軍介紹
導演吳軍導演吳軍
吳軍,男,山西太原人,畢業於山西藝術職業學院,擅長繪畫、攝影及影視創作,代表作品《邊區造》。期間創作了寧浩電影短片《九色鷙》並主演,《星期四星期三》、《香火》主創。2007年,任職太原市杏花嶺區委新聞中心副主任。2009年,任職太原市杏花嶺區委文聯主席。2013年,吳軍受邀山西省委宣傳部,山西影視集團,山西電影製片廠,執導電影《邊區造》,該片為紀念太原解放六十五周年在全國上映,著名導演賈樟柯,寧浩祝賀電影邊區造首映。

影片社會評價

影片《邊區造》立足於現實生活土壤的小人物關係和當地農民的情感方式,但又是超於生活真實的故事情節和比較強烈的戲劇化人物關係,在那個抗戰年代時期,表現出北方山西地區的農村生活場面和危機四伏的斑斕色彩,《邊區造》正面地、積極地、有新的藝術觀察與思考並充滿著正能量的影視作品。作品主旨涉及到關於人生價值思考和道德評價的;正因為如此,作品底蘊是深刻而厚重的,但又是充滿青春朝氣和陽剛之氣的。
賈樟柯:山西導演山西故事,祝賀吳軍導演的《邊區造》上映,相信大家在這部影片裡面獲得超乎尋常的觀影體驗,發現一位有才華的導演。
寧浩:老同學吳軍的電影《邊區造》上映了,這是非常可喜可賀的事情,祝賀他的同時希望山西的電影越來越繁榮,也希望這部作品能為山西的電影產業更盡一份力,也希望《邊區造》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不太一樣的山西故事,山西文化,希望大家支持。
韓傑:吳軍導演的處女作《邊區造》上映了,首先我祝賀他,我們在這個時代經常會把娛樂當成首要的任務,在這種情況下,吳軍導演能拍這部電影是非常可貴的,希望這部電影一方面能喚醒我們對民族的熱愛,對傳統的尊重,一方面也希望觀眾朋友們,也包括喜歡影視的年輕朋友們能關注我們山西出來的導演,希望更多的人能支持這樣的,有傳統意識的,尊重歷史的導演。

電影主題曲《風》

詞曲:謝斌 演唱:海文

風吹冷我曾
溫暖的心胸
讓我不禁想起
你的笑容
風揚起塵土
落在我眼中
那遙遠的故鄉是否滿天晴空
風凍結空氣
是那么凝重
那凍結的下面是誰的聲音
封凍的日子
仍在飄動
或許還是命運
沒有作弄
風只有北國的風
冰一樣的冷
這樣的冷
這般使我心凍封
只有北國的風
每一個黎明
夢的心痛
才是北國的風
欲盼回歸路程
風凍結空氣
是那么凝重
那凍結的下面是誰的聲音
封凍的日子
仍在飄動
或許還是命運
沒有作弄
風只有北國的風
冰一樣的冷
這樣的冷
這般使我心凍封
只有北國的風
每一個黎明
夢的心痛
才是北國的風
欲盼回歸路程
風只有北國的風
冰一樣的冷
這樣的冷
這般使我心凍封
只有北國的風
每一個黎明
夢的心痛
才是北國的風
欲盼回歸路程

電影劇照

楊祥楊祥
滿井滿井
醜花醜花
杜蘭妮杜蘭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