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通瑪草原

達通瑪草原

達通瑪大草原位於甘孜縣城西北部,達通瑪大草原天高雲淡、空氣清新、陽光明媚。放眼望去,廣闊無垠的大草原恰似藍天下的一塊巨大的綠毯。成群的牛羊恰似點綴其上的朵朵鮮花,那種遼闊悠遠的美麗,令人如醉如痴,流連忘返。大草原除景色美麗外,還有著名的古剎奇觀、神秘的宗教習俗和鮮為人知的民間習俗等,等待人們去發掘和探索。

達通瑪草原奇景

一、古剎奇觀:由於達通瑪地處川藏高原腹地,千百年來與外界交往較少。因而,宗教活動在這裡發育十分完整,至今還保留著許多古老而神秘的宗教文化。達通瑪草原的著名寺廟扎拉寺是目前甘孜縣境內十一座寧瑪教(紅教)寺院中最著名的一座。該寺坐落在達通瑪區查龍鄉政府所在地,海拔3980米,距縣城100公里,有甘達公路相通。

達通瑪草原達通瑪草原

扎拉寺名的來源為達通瑪境內有達、扎兩條溝,而寺廟就建在扎溝中的支溝內,由此得名“扎拉寺”是“支溝寺”之意。
根據《甘孜州藏傳佛教寺院志記載:在達通瑪境內有一座噶嘉聖山,聖山的頂上修建了兩座笨波寺(黑教)。一座叫德拉寺,另一座稱扎饒忍扎噶寺,後一座寺廟是由凱珠強波郎覺(1130年圓寂)的弟子曲傑瑪創建,當時的施主是蘇日戈巴(蒙古族,至今達通瑪轄屬還有蘇日戈巴家族的後裔)。藏曆弟五勝生火豬年(1287),喇嘛益西貢波把扎饒忍扎噶寺改宗為寧瑪教(紅教),並遷址到現在的地方,命名為“扎拉寺”,從那時起,扎拉寺寺名沿用至今。
1、寺廟建築莊嚴巍峨。該寺坐落在一片綠色的草灘之中,寺廟金碧輝煌,神殿內塑有一尊蓮花生大師像,高約五米,呈金黃色,大師神態端莊肅穆,面略帶微笑。莊重巍峨的蓮花生大師像坐落在淨土銅色山宮;寺內還設有密顯教修習講授院,其金頂和琉璃瓦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大殿周圍經旗桿、轉經房和僧舍林立,寺廟周圍還建有大量的佛塔,散布著上百頂牧民帳篷,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寺廟後的神山上插滿了無數經旗,微風吹動,經旗獵獵,給人以氣勢磅礴和莊嚴肅穆之感,使之不由得肅然起敬。
2、紅教經典來源及教義特點:從經典來源來講,寧瑪教可分為兩種。一種叫作“噶瑪”,又稱為口傳,這種口傳經典主要是根據公元八、九世紀以來翻譯的密宗經典,在民間由父子或師徒相傳而沿襲下來的。另一種叫“德瑪”,又稱伏藏,據說是八世紀末蓮花生大師等人把密宗經典埋在地下,幾百年後被人挖掘出來進行傳授的。奇特的教義:寧瑪派修習的教義主要是大圓滿,主張人的心體是純淨的,心體本質是“遠離塵垢”的;重密輕顯,苦修淨心靜坐。在修習方法上顯得十分特別,他們習慣在深山密林里搭棚或選僻靜的岩穴里獨自修習密法。他們練氣功以把握心體,以氣養身,並逐月縮食,力圖練就僅在口內含數粒青稞就能維持生命的境界。此外,修習者還有意在隆冬雪地和酷暑烈日之下赤身靜坐,苦練把心安住一境的功夫,擺脫各種欲望和心意,以求達到大圓滿法的成果。
3、獨具風格的佛事活動:達通瑪寧瑪教法會內容除了僧人集中在大殿念經以外,還組織僧人跳神。跳神是為配合經典內容說教的舞蹈,同時,也是宗教和民族風俗習慣相結合的節慶活動,跳神的僧人主要是年輕的僧人,並提前在本寺專門訓練。有成套和系統的舞蹈動作和準確鮮明的舞蹈語彙。跳神時要戴上馬、牛、鹿、猴、大鵬鳥、獅子等家畜和野獸的面具。每年藏曆六月十日至十五日在大殿前跳神,由寺廟的樂隊伴奏,主要樂器有白螺,大號、小、嗩吶、鑼、鼓、鈸等。“桑東”在藏語中是燒香的意思,藏曆六月十日至十五日,扎拉寺特別熱鬧,漫山遍野香菸繚繞,人們頭頂藍天,面向神山,燃起放在柏樹枝青稞、酥油、大米、糌粑等物的火堆,其含義是向神供奉,祈求神靈保佑平安吉祥。善男信女仿佛看到了神靈的威嚴和天地的莊重,此時此刻神靈的力量仿佛取代了個人的意志,在廣闊的草原上,在這樣一種特有氛圍中人們實現了心理上平衡滿足。藏傳佛教跳神不僅是宗教活動,也是一種民俗節日。當吉祥的節日來臨之際,人們便絡繹不絕地向寺院匯集,善男信女點起酥油燈,燒香拜佛,捐錢贈物以求神靈保佑吉祥。稍後,寺廟將舉行跳神舞會,善男信女靜心觀賞,身心全部沉浸在那情節起伏跌宕的劇情當中,這時,隨著劇情中善惡美醜的撞擊,人們的心靈真正受到了一次洗禮和淨化。跳神活動期間,青年男女身著艷裝,談情說愛,結交情侶,成為跳神會上的又一亮點。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宗教法會已注入新的內容,它不但是一種宗教法會,同時,也是人民民眾喜愛的民族傳統節慶活動。
二、保佑平安的嘛呢石堆、經幡、經牆;當你來到達通瑪大草原上,你就會發現到處都會遇到刻有藏文的石堆,藏語叫“嘛呢”。它是藏傳佛教六字真言“奄嘛呢叭咪哞”的簡稱。據說經常默念六字真言可以消災免禍、一生平安。因而,藏族人不管走到哪裡,都要表示這種心愿,於是形成了藏區處處有嘛呢石堆的宗教景觀。人們為祈求平安都會主動刻嘛呢石,並將它們堆起來,這樣通過一代又一代虔誠信教徒的堆積,嘛呢石堆越堆越大,平時人們經過石堆時都要主動添加石頭,伴以口誦六字真言,並自左向右繞行數圈,可以說嘛呢石堆已成為藏族民眾從事日常佛事活動的場所。經幡:在達通瑪大草原深處的青山綠地,聖湖清溪之濱經常可以看到數不清的經幡在飄揚。特別是在扎拉寺背後神山陽坡上重重疊疊地插滿了數以萬計的經幡。在嘉仁塘的經牆外圍繞著的這些經幡都用多條氂牛繩或尼龍繩支起,幾十層掛滿經幡的環狀繩索將經牆的周圍緊緊地圍住,形成了一個由經幡組成的大金字塔。在茫茫的草原上,出現這樣一個經幡飄揚的龐然大物,自然使遊子心情震撼,假如你來到這裡掛上一張經幡,你就為自己許下一個祈禱平安的心愿。站在經牆或神山的經幡下,人們似乎感受到了一種神秘莫測力量的存在。

達通瑪草原風俗

1、讓靈魂升華的地方----天葬台:天葬,其來源說法不一,普遍認為是一種人生獻身精神的體現。天葬台是藏區人死後用來舉行葬禮的地方。天葬台一般設在高山陽坡之上。四周沒有什麼特別的標誌,它是人生的最後一站,死者將被送到這裡,喇嘛會念經為死者指明天堂之路,不久,作為神仙化身的禿鷲紛紛結隊飛來,將死者屍體食盡,然後飛向遙遠的天空,相傳這樣能將死者帶入天堂,並使自己的靈魂進入來世的領地。而達通瑪的天葬台卻與眾不,天葬台坐落在離扎拉寺1公里的南端,距山腳有350多米高的一片綠色山坡之中,濃密的青草和各色野花,散發著沁人心脾的芬芳。這裡空曠幽靜,莊嚴肅穆。這裡的經幡堪稱藏區之最,密密麻麻、重重疊疊、遮天蔽日。條形的嘛尼經牆、呈金字塔形的經幡、靈塔仿佛造就了一個極樂世界,使人感受到一種心靈的震撼,一種從今生到來世的暢
想,這是遊牧文化的古老遺風
2、服飾。牧民藏衣,一般都具有長袖、大襟、腰寬等的特點。根據用料的不同可分為羊皮藏袍,皮毛藏袍和布料藏袍等三種藏袍。皮毛藏袍是用老綿羊皮鞣好逢制的,縫製好的皮襖叫“雜巴”。女式皮襖衣襟邊用三種紋式的氆氌綴裝飾,氆氌上鑲有紅、黑兩道平布。穿著皮襖時。袍內配穿一件半高領、斜開衣襟的錦緞鎖邊的夾襯衣,襯衣多半以紫紅色、咖啡色、黃色和白色綢緞縫製。腰系長長的紅色繭綢,身後打一個結,腰帶的側旁佩掛一個嵌有珊瑚的銀制奶鉤,奶鉤最早為勞動工具,後來逐漸演變為裝飾品。羔兒皮藏袍是把小羊羔皮鞣好後加工縫製,衣面一般都配紅、黃、綠等色的錦緞料子,這種縫製好的藏袍叫“查日”。女式藏袍沿邊鑲以水獺皮邊。男式藏袍沿邊鑲以虎皮或豹皮。看起來既美觀又大方。布料藏袍有單、夾兩種,根據氣候變化隨時更換,繫上腰帶後,使腰際形成大行兜囊。內衣配穿一件白色或其它顏色的襯衣,天氣暖或勞動時,即把袖子束在腰上,極為方便。牧民男女夏天都頭戴寬邊禮帽。冬天一般戴狐皮帽,狐皮帽呈圓筒,帽後開叉,帽沿上翻,皮毛外露,頂部用彩緞製作。戴上以後,盡顯草原牧民灑脫剽悍。牧區婦女一般將頭髮梳成數百根細辮子,下接黑色絲線,上面飾有瑪瑙、琥珀、珊瑚、松耳石等珠寶。

3、飲食:牧民平時多以糌粑、酥油、牛奶、優酪乳、牛肉、奶渣等為主食,茶是不可缺少的飲料,每餐都離不開茶。牧民熱情好客,客人到了就可以就餐。以酥油湯和人參果、優酪乳中加白糖、包子、藏八寶粥、酥油茶或牛奶等可口食品款待貴客。遇重大節日和各種禮儀時,用新鮮酥油、人參果、黃糖合併做成方塊,用酥油鑲色做成各種吉祥圖案,藏語稱“體”,作為款待和饋贈貴賓的珍貴禮品
4、民間體育盛會----賽馬:每年的賽馬活動是達通瑪最主要的民眾性娛樂活動,牧民認為賽馬活動是免災解難,六畜興旺,保佑平安的一件大事,因而都踴躍參加,賽馬開始前,騎手們要牽馬繞柏枝堆轉三圈,同時,口誦祝願經文,高呼“拉索羅”、“扎西德勒”以示祝福。騎手一般是十五歲左右的少年。主持賽馬會的長者把馬及騎手引向賽馬場跑道的起點上,排列整齊後,一聲鈴響,騎手們各自快馬加鞭沖向終點。賽馬獲前三名的騎手將獲得一根哈達和不同數量的大茶,其餘騎手也將獲得表示祝賀的哈達一根,並口呼吉祥如意。賽馬會上還將舉行在馬背上射擊和拾哈達等高難度動作的比賽。比賽期間,還要舉行氂牛舞、獅子舞、摔跤、拔河、舉重等演出的體育比賽。賽馬是草原牧民體現自己驍勇的盛大活動,賽馬期間,整個草原都將沉浸在熱烈、吉祥、歡樂的氣氛中。
5、美麗的達通瑪草原資源豐富,有蟲草、貝母等名貴藥材。色須塘,藏語為“金盆寶地”之意,這裡黃金儲量豐富。遼闊的達通瑪草原上還棲息著馬熊、獐子、磐羊、鹿、黃羊等野生動物,有“棒打獐子,瓢舀魚”的美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