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仙宮

萊陽的道教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積澱,宋金元三代,道教在萊陽的活動特別活躍。 宋代的劉操、金代的馬丹陽和元代的邱處機,都是中國道教的大宗師,他們在萊陽都留下了行蹤,與他們有關的遺蹟,也成了萊陽的名勝。 金代貞元大定年間(1153~1189),道教的北七真人馬丹陽、劉處玄、譚處瑞、邱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在萊陽進行了長期的道教活動。

穹隆碧宇遊仙觀,風動鋃鐺夜月殘。
丹灶尚存煙未冷,偏余爽氣逼人寒。
這首詩寫的是萊陽八景之一"遊仙宮"的勝狀。遊仙宮是著名的道觀之一,為唐時所建,整修於金皇統間,"全真道"北七真人之一的馬丹陽仙逝於此宮。其徒在宮內為修丹陽殿,1951年廢,現建為萊陽賓館。
萊陽的道教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積澱,宋金元三代,道教在萊陽的活動特別活躍。宋代的劉操、金代的馬丹陽和元代的邱處機,都是中國道教的大宗師,他們在萊陽都留下了行蹤,與他們有關的遺蹟,也成了萊陽的名勝。特別是馬丹陽長期定居萊陽,直到去世的二三十年里,金代的萊陽成了北方道教的中心.跟劉操有關的遺蹟有:嵯峨山西北的千年古寺劉海寺,和嵯峨山南坡上的劉操修仙洞。在民國《萊陽縣誌》里記載著一篇《劉海蟾入道歌》,是在萊西望城觀里的邱處機手書名碑的碑文。
金代貞元大定年間(1153~1189),道教的北七真人馬丹陽、劉處玄、譚處瑞、邱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在萊陽進行了長期的道教活動。跟北七真人有關的遺蹟有遊仙宮(丹陽殿)、迎仙觀、八角廟(會葬閣)、四真莊、留衣莊、迎仙門等。在民國《萊陽縣誌》里的《丹陽真人歸葬記》碑文,詳細地記錄了馬丹陽羽化於萊陽的遊仙宮後,先移葬於寧海故塋,而後又隆重歸葬萊陽的情況,碑文中稱譽馬丹陽為道教中的"顏回、曾參"。數百年來,馬丹陽及其他真人在萊陽的傳說很多,亦真亦幻,神奇瑰麗,膾炙人口,生動地反映了七真人在萊陽頻繁活動的盛況。
明清以後,萊陽的寺廟院觀遍布城鄉,達50多座,其中半數為道觀。萊陽著名的道觀還有:柏林莊的古柏院、紅土崖的仙觀寺、鳳凰山的廣福院、西至泊的孫元君庵、西關的藥王廟、馬山的關帝廟、大明村的三教堂、磊山後的磊山廟等,直到1931年民國政府廢除佛道時。舊時,萊陽人對馬丹陽是相當崇拜的,馬丹陽與道家名流一起雲遊萊陽,對當地的思想、文化、醫學是有一定影響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