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菊米

遂昌菊米

遂昌菊米,是浙江省遂昌縣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名優農產品,因主產於該縣石練鎮的練溪兩岸,俗稱“石練菊米”。是從野菊中篩選品種經人工栽培種植,採摘菊花蕾加工而成。具有清熱解毒、平肝降壓、益腎養腎、降脂等作用,長期飲用既能養身保健,又能祛病延年,可抗衰老,是理想的天然保健飲品。

藥用成分

據《增廣本草綱目》記載:菊米,處州(浙江麗水市古稱)出一種山中野菊,甚香且輕圓黃亮,云:敗毒、散疔、祛風、清火明目為第一,產遂昌石練山。它含有菊米內脂、蛋白質、黃酮甙、揮髮油、胺基酸等營養成分及抗病要素,具有清熱解毒、平肝降壓、益腎養腎、降脂等作用,長期飲用既能養身保健,又能祛病延年,可抗衰老,是理想的天然保健飲品。

生產情況

圖1 遂昌石練鎮菊米生產基地圖1 遂昌石練鎮菊米生產基地

遂昌縣被命名為“中國菊米之鄉”。1996年開始對遂昌著菊米的栽

培技術進行研究,並推廣套用。至2002年,種植面積1.3萬畝,其中建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4500畝,綠色食品生產基地1000畝,總產253.5噸,實現產值2028萬元,產品遠銷省內外,出口香港、比利時、日本等地。遂昌菊米曾被評為1998年浙江省優質農產品,先後獲得過2000年浙江省優質菊米成就獎金質獎盃,2001年中國浙江國際農業博覽會金獎,中、日、韓第三屆國際名茶評比特別獎等獎項,並已獲得國家綠色食品頒證。

相關傳說

對於光菊,民間還有個古老的傳說。相傳蔡相大帝二十四兄弟在世時,為謀求生路在九龍山伐木,吃的是稀粥,喝的是山泉,個個感到頭昏乏力,難以支撐。一天晚上,老大在朦朧之中,忽見一個白髮長須老人告訴他,石練練溪兩岸的菊米讓兄弟們吃了可壯勁。老大即在翌日告別眾兄弟,跋山涉水到練溪取菊米。眾兄弟喝下菊米茶後,頓覺心曠神怡,渾身增添了千百斤力氣。後來蔡相大帝遇難成了神,老大封在石練,每年的“七月會”上,人們都抬著蔡相大帝巡遊。當地人說,練溪的菊米有清香並有奇效,是因為蔡相大帝吃過和巡查的緣故。

栽培技術

1、育苗技術

(1) 良種篩選

野生菊米的品種資源較為豐富,但沒有通過審定。經試種,以原產於遂昌縣石練鎮“光菊”類中的“白菊”和“黃菊”表現較好,葉薄莖紫,莖葉花蕾均無絨毛,抗病性強,菊米經加工後,色澤黃中帶綠,燙色明亮,清香爽口,產量高,較適宜在全縣推廣。

(2) 扦插育苗

野菊米的繁殖以短穗扦插為主,根據不同時期,可分為冬插和春插。扦插前,選擇土壤通透性好,土壤肥沃的地塊為苗床,苗床寬約為1.5米,並在0—15厘米土層中均勻撒施有機肥每畝1500千克,每畝用10%草甘磷500一1000毫升兌水l00千克均勻噴施床面。扦插時,要先開好溝,溝深為7厘米左右,溝距15—18厘米,將插穗排入溝中,株距5一l0厘米,然後復土壓緊。畝插穗春插為8—10萬株,冬插為5--6萬株。冬插一般在每年12月份進行,為保護地育苗;春插一般在4月份進行。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枝條為插穗,插穗長10—15厘米。扦插後及時澆施稀入糞尿每畝10擔,並做好苗床的保濕工作,每隔2—3周澆一次水,10—15天即可生根。苗床施肥要薄肥勤施。移栽時苗床要先澆透水,防止傷根。

2、大田栽培技術

(1) 整地鬆土

新開園地要深翻土壤,除去雜草的根莖。大田做好畦,開好排水溝,一般畦寬為1.5—2.0米。山坡地做好水平帶,開好避水溝,水平頻寬在1.5米以上。

(2) 適時移栽

4月中旬至5月初,選擇高25厘米左右,生長健壯的苗,在溫暖天氣及時移栽。另外也可採用宿根分栽,在2月下旬至3月下旬,將上年的老茬挖出,並視老茬大小分成3—5株移栽到新園中。

(3) 合理密植

經試驗證明,畝栽2000株,畝施複合肥50千克,其它管理水平相同的情況下,土壤質地輕的園地,增產性較好;為獲得高產,對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沃、質地較輕的地塊,可適當稀植,株距一般在25—30厘米,行距為60—70厘米,畝栽2500—3000株;易旱、貧脊的山地要適當密植,株距一般為20—25厘米,行距為40—50厘米,畝栽3500—4000株。

(4)及時除草

草害防除重點在移栽期,移栽前1—2天用10%草甘磷500一1000毫升兌水100千克均勻噴施。移栽後一個月需人工除草一次,並培土5—7厘米。以後,根據雜草危害程度,及時除草。

(5) 肥水管理

施肥以“施足基肥,早施活棵肥,勤施分枝肥,多施打頂肥,巧施花蕾肥”為原則,菊米以施用有機肥和磷鉀肥為主,增施有機肥具有較好的增產效果。經試驗,畝施有機肥1500千克,可增產9%,增產性好於畝施複合肥50千克的處理。具體為,移栽前畝施有機肥1000千克;栽後每畝及時澆施稀人糞尿10擔;以後每隔10—15天施一次分枝肥,每次畝用複合肥5千克;打頂時,結合除草施複合肥15千克;9月中旬現蕾期畝施複合肥10千克,並看苗情用0.2%磷酸二氫鉀進行根外追肥,可提高結蕾。菊米喜濕又怕澇,梅雨季節必須及時排除積水,防止菊苗受澇引起爛根死苗。進入秋季,常遇乾旱無雨,此時菊米現蕾需要大量水份,要及時做好灌水保苗保蕾工作,促使菊米高產、穩產。

(6) 多次打頂

培育莖粗枝多的矮壯苗,是菊米獲得高產的基礎。在菊苗分枝高30厘米時及時打頂,促進分枝,控制苗高。第一次打頂約在移栽後20天左右,以後每隔10天打頂一次,最後一次打頂在8月中旬前進行。當分枝頂芽長到離地面50厘米左右時,採用200ppm多效唑噴治,能有效控制徒長,提高結蕾率。

(7)病蟲害防止

菊米的主要害蟲有菊米尺蠖、捲葉蛾、黑毒蛾、蚜蟲等。菊米尺蠖、捲葉蛾、黑毒蛾可在低齡幼蟲始發期用80%敵敵畏1500倍液或2.5%天王星1500倍液進行防治,蚜蟲可畝用10%吡蟲啉10—20g或25%撲虱靈30—40克加水40千克進行防治。菊苗以煤病為害較重在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1000倍液或70%托布津1000倍液防治2—3次,為避免病菌傳播,將枯萎的病株及時拔除,集中燒毀。

(8)分批勤采

菊米的品質好差除了品種因素之外,適時採摘是一個重要的環節。菊米花蕾採摘適期的標準是含苞未放,成品千粒重為10—15克;千粒重20克以上即為採摘過遲,顆粒過大,花蕾易開;千粒重5克以下,花蕾尚未成熟,菊米內脂、黃酮甙、揮髮油、胺基酸等營養成份含量低,品質差。第一批採摘約在10月初,以後每隔3—5天採摘一次,採摘期可長達30—40天。為提高菊米品質和產量,採摘時要選擇晴天,上午露水乾後或下午進行,從上至下成熟一批採摘一批,采大留小,實行優劣分級,並隨采隨運,將菊米及時置於室內,薄攤於竹匾或席上4—5小時,菊米表面水份自然晾乾後,再進行加工。

(9) 冬季管理

菊米採摘結束後,除留取健壯莖枝用作冬季育苗插穗外,其餘莖枝齊地割除,並清理出園焚毀。對菊園進行中耕,深度為10—15厘米,結合中耕畝施有機肥1000千克,培土5—8厘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