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皮影戲

通渭皮影戲

通渭皮影戲是一種綜合性的漢族傳統藝術,屬於傀儡戲的一種。皮影戲亦稱"燈影子"、"燈戲"。清乾隆時,就在通渭盛行。其唱腔以道情為主,曲牌不多,音樂單調。刻制影人、道具的原料以羊皮為主,富有製作精細、造型生動等特點。後改用牛皮刻制,唱腔也逐漸豐富。到清代末期,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漢族戲劇劇種。它與外地皮影戲不同的特點是:唱腔板式由原道情發展為"慢板"、"流水板"、"飛板"、"道情"、"散板"等5大類13個板式。均以粗獷雄渾見長。表演中,"人物"上、下場主要用"送板"和"欄板";影人採用粗刀刻制,色塊大而顯亮;影人的頭梢位置前高后低,額面寬闊,是凝聚了漢族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

基本信息

題材

通渭皮影戲劇目題材廣泛,傳統節目以戲劇、故事為主,擅長表演漢族民間寓言、神化、幻想性、誇張性的題材。皮影戲一般在夜間演出,藝人以小桿操縱影人、道具,借燈光投影在白布或白紙製作的"亮子"上,有時白天利用日光斜射投影演出,稱"日影子"。使用樂器除漁鼓和簡板外,其它和秦腔一樣。每班有演員五六人,人人連奏帶唱。

現狀

作為一種漢族民間藝術,通渭皮影戲劇情故事一般都比較曲折生動,風格質樸明朗,簡潔風趣,為民眾喜聞樂見,具有較強的民眾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下,皮影的表演藝術不斷提高,縣上組織的皮影班多次出席省、地調演和會演,並獲得好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