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現象

隨著通渭書畫文化的不斷成熟和完善,這些文化逐漸成為一種習慣,一種文化繼承上的慣性。 (四)要保持文化的特色發展,提升通渭現象的價值內涵。 文化市場催生了書畫產業,文化事業的發展,帶動和推動了書畫產業。

概念詮釋

首先用通渭人當地的話說,通渭現象就是:家中無字畫,不為通渭人;有吃有穿,清潔平安,字畫滿堂,生活自然;藏字畫最多者,可以在村里主持公道;重視耕讀,鍾情書畫,習字作畫之風久盛不衰;懸掛字畫不看名氣看德行;愛字成風,寫字成風,他們的喜愛成了風俗,甚至是一種教化和信仰。
其次就外地人來看,通渭現象即通渭民眾酷愛字畫,習字作畫、懸掛字畫、收藏字畫蔚然成風,全縣10萬餘戶幾乎家家房間懸掛字畫;通渭畫廊比其他地方相對要多,同時從事書畫創作的人員較其他地方也相對要多,在全國書畫大賽上獲獎或入展的人數也相對較多;當然在外地人眼裡最具影響力的就是1992年在中國美術館成功舉辦了“通渭縣農民書畫展”,農民辦展進中國美術館在國內實屬翎毛鳳角,當年通渭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還有就是去過通渭最先映入眼帘並留下深刻記憶的是書法大師沈鵬老先生題寫的“中國書畫之鄉”八個大字而矗立在廣場的巨碑。

屬性解讀

從上面的文字我們已清楚的看出通渭現象其實就是通渭人對書畫深入骨子的痴愛和鍾情,大多數不是建立在“掘礦淘金”式的以書畫為賺錢工具的迷愛,而是對書畫內容所隱射的為人處事、修行養性及書畫家高尚做人行事的羨慕、嚮往和學習;它不只是圖膚淺的表面化享受,而是寄予著崇尚傳統文明、講究倫理道德、尊重學者文人、珍惜友誼、追求真善美等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容。怪不得賈平凹先生到通渭後大發感慨“在西安城裡,書畫市場是很大的,書畫卻往往成了賄品,去辦升遷調動,打官司或者貸款。我的情況就是如此,我也曾戲謔自己的字畫推波助瀾了腐敗現象。但是在通渭,字畫更多是普通老百姓自己收藏,他們的喜愛成了風俗,甚至是一種教化和信仰”。所以通渭現象其實質是反映了通渭人民世代保持著“崇仁尚義”、“仕勤讀書”以及勤勞艱朴、醇厚溫雅、達觀進取、堅毅沉著等良好的民族心理和崇高的價值觀念。

成因剖析

(一)悠久的歷史為通渭現象形成提供了可能。
一個地區文化藝術氛圍的形成與該地區文化底蘊有著密切的因緣關係。據考古證實,通渭境內出土的大量文物古蹟表明早在距今五千年前,就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在創造物質文明財富的同時也發展著精神文明。縣內碧玉、青堡等地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和圖案奇特秀美的彩陶;境內還發現的溫家坪新石器時代遺址和戰國時代秦長城遺址;又距今2100多年的西漢元鼎初年,就在這裡建立了平襄縣,並定為天水郡的治所;後在公元1106年以來的880多年間,一直在這裡設定著通渭縣。故而通渭自然就成為當時一定區域內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中心。這一帶又曾是留軍屯田或移民開發地區,就更加促進了各民族、各地區文化的大融合,逐步形成了兼容並蓄、雅俗紛呈、光彩斑斕的地域文化氛圍,這些為通渭現象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二)嚴酷的環境為通渭現象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通渭的自然環境極其惡劣是其一,該縣位於甘肅東南部、華家嶺東側、渭河北岸支流――散渡河(牛河)中上游。縣內山樑起伏,溝壑縱橫,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自然災害頻發,舊縣誌曾概括為“光村赤地”,聯合國有關組織稱這裡是“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其二,戰國時期的戰事頻繁;兩漢之際的王莽亂朝;唐宋以來的吐蕃東攻和金人西進;明初的徐達部與元軍相爭;清代中期的石峰堡事件等等導致通渭人民飽受戰亂之苦和通渭的社會環境在很長時間異常殘酷。文化學認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對某個地域文化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也正是這種嚴酷、惡劣環境鍛鍊和賦予了通渭人民勤勞簡樸、熱愛生活的品質;同時也使通渭人民更需要藝術排遣苦難、寄託情懷的需要,為此就這樣逐漸形成了通渭現象。
(三)歷代文人學士的影響、倡導和傳播促進了通渭人對字畫的青睞。
每種文化氛圍的成型必定離不開文化底蘊的影響,文人墨客的代代頌唱、舞詞弄墨,為書畫的日益臻熟和精奧創下了難以估量的功勞。正如某位哲人所言:當歷史塵埃落定,站在盛唐中心的不僅僅是英武的皇帝、艷麗的美人或是所向披靡的將軍,還有偉大的詩人和書畫家!通渭現象亦是這樣。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東漢“夫妻詩人”秦嘉、徐淑,明代的工部尚書趙榮、開封知府王瓚,清代的“隴右真儒”李南暉,四川按察使牛樹梅等文化名人都是通渭人。據史料記載從明萬曆到清末360來年間,通渭共出進士8人、舉人102人、貢生338人,文童秀才數以萬計。同時,紅軍路經通渭,在通渭榜羅鄉召開了政治局常委會議,做出了把長征的落腳點放在陝北的戰略決策,毛澤東同志在文廟街國小首次朗誦了著名的《七律・長征》詩篇,給通渭留下了光輝燦爛的紅色旅遊文化資源。這些文人墨客、達官學士對促進通渭書畫發展也就是說對通渭現象的形成不言而喻。當然外地達官文人對其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如清代乾隆時任通渭知事的山東人冷文煒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趨勢展望

(一)收藏潛力大,交流活動多,市場逐漸被引進。
整個通渭縣城人口40多萬,其中10餘萬戶家家有字畫。據不完全統計,約有150萬件書畫收藏在這裡的私人家中,從宋代米芾,明代仇英、董其昌,清代冷文煒、鄭板橋、左宗棠等歷代書畫大家的真跡,到現當代張大千、舒同、朱乃正、溥傑等藝術名師的經典之作,縣內均有收藏。全國大部分書畫名家都來過這裡,留下了很多珍貴的墨寶。通渭共有100多家規模各異的畫廊,其中縣城的小街從東數到西,幾百米之內就有50多家畫廊。全縣活躍著一支近3000人的書畫創作隊伍,近年來有100多人的幾百件書畫作品在國家級、省級各類大賽展覽中獲獎。全縣中國書協和中國美協的會員在甘肅比例占據第一。近年來通過邀請和慕名而來的全國著名書畫家來通渭寫書做畫,進行現場交流,本縣的部分作家也到外地進行書畫交流,擴大了通渭書畫的影響力。在本縣,文化主管部門也組織了下基層為民眾義務寫書做畫活動,更廣泛地進行了書畫交流,幾乎每個農民都能“刷”上幾筆。此外,在書畫交流日益頻繁的時候,裝裱業也跟著昌盛起來。僅全縣的裝裱戶和工藝美術服務部就有135家之多。“書畫強縣、書畫興家”已經作為一種產業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明顯在當地政府和老百姓心中占據了主要位置。
(二)從地域的局限性走出來,加速書畫藝術的快速發展。
地域文化對人的影響,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話題,從《漢書・地理志》就有記載,講了自然的發展,也講了王侯的引導,其實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同屬性的地域差異對人的秉性、對民俗文化勢必產生很大影響,通渭現象也不例外。一方面地域能促進文化更好地繼承和傳播;另一方面,對於外來先進文化也有盲目的排斥性。這種情況使文化的發展與傳播形成一種堡壘式的文化結構,決定了它封閉的文化理念。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翰墨”“飄香”的自身完善和傳播。例如有一些擁有深厚書畫功底的書畫家卻執教於一些條件不好的中國小校,不求聞達,默默無聞地獨自耕耘,並且自命清高、自尊自大,不去外面學習汲取養分。這個例子並不是排斥孺子牛精神,但筆者倡導需要加強學習與接軌,要從地域的局限性中走出去也回得來。要立足地域特點,挖掘書畫文化的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更要不斷擴大民間藝術對外交流活動,不光要求書畫專業人士要到外地交流、外地書畫家來本地觀摩,而且書畫文化也要通過有效的途徑傳播到其它地方;外地的書畫文化和其他先進生產理念也要被引進來。這樣,通渭現象才能得到快速的發展和繁榮。
(三)促進通渭現象對陶冶情操、提升素質注入新的活力。
這些通渭的古代名人或以能詩擅書著稱於世,或以清廉為官流芳至今。這些載於史冊中的名字化成了一個個簡單的符號,崇尚藝術、崇尚良好品格的執著追求代代相傳著,也演繹了今天通渭現象熱潮升溫的主流,在生存過程中渴求尋找一種可以改變子孫命運的生存方式,亦或在尋找一種可以延續祖先偉大智慧和文明的精神支撐。終於,在不斷的探索中將光明摸向了書畫。而書畫創作本來是承載審美意識、審美趣味、審美理想、審美感受的一個過程。緣於以上特殊情況,書畫文化才得以長足發展,並成長為人們生活追索和奮鬥的痕跡。隨著通渭書畫文化的不斷成熟和完善,這些文化逐漸成為一種習慣,一種文化繼承上的慣性。至此,它逐漸成為一種人們謀生的手段或陶冶個人性情的藝術文明,並將對培養人們吃苦耐勞、樸素敦厚等品格以及提高國民素質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四)要保持文化的特色發展,提升通渭現象的價值內涵。
魯迅有言,越是民族的就越具有世界性。只有在保持特色的前提下適應時代要求,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書畫文化作為一種民俗文化才能保持勃勃生機。在保住傳統書畫精神內涵的同時,也要不斷注入新的文化元素,以防止文化血脈的斷流。書畫文化,特別是書法文化方面,近年來受到了很大的衝擊。隨著計算機科學的迅猛發展和日益完善,“拇指時代”的到來,人們越來越依賴鍵盤,書寫機會明顯減少,與之相應的書寫能力也明顯下降。所以,大力提倡書畫文化的復興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在全球經濟大發展的條件下,人們的價值觀不斷發生著變化。書畫的市場化也是為適應人們新的價值觀而採取的一項必要措施,以期望使書畫收藏不斷更新,提高其品味和質量,並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不僅為改善當地人們的生活水平作出貢獻,也是為了更好地傳承中國的民族文化。但藝術畢竟是藝術,她要求的是人們在喧囂的塵世中保持一顆高潔的心,追求美好與藝術,而非在觀念上對書畫藝術的曲解!有時,書畫可以在一定的階段適應人民的生活,但最為主要的是,我們要學會並懂得欣賞書畫藝術的真正價值所在!打造書畫文化的發展營地,保持文化的特色發展才能形成品牌,跟風只能葬送美好前程。正如西安美院石卓立老師所言:“要走在時髦之前就要創造時髦而不是趕時髦,趕時髦者永遠在時髦之後。”
(五)要從弘揚民族文化的高度認識和發展書畫藝術。
我國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形成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它曾經並且至今給世界以巨大的影響,他是我們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之所在。中國書法作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得到國際的廣泛認同。“存根性、獨創性、藝術性便是藝術品最佳三境界也是最起碼的要求。”書法作為藉助世界今日唯一方塊字――漢字的點畫書寫以表現作者精神、氣質和審美情趣的藝術,她是依附與漢字、以漢字為載體的藝術,是根伏於中華民族天性中的獨特藝術,我們只有從弘揚民族文化的高度認識和發展書畫藝術,才能產生諸如通渭現象為我們的文化與經濟服務產生巨大的影響。
結語:看來,“通渭現象”不是簡單的矗立在廣場的“中國書畫之鄉”八大字的巨碑,也不是簡單的通渭人比其他地方的人更喜愛、收藏和懸掛字畫,而是在通渭悠久的歷史、嚴酷的環境及歷代文人學士、墨客達官的傳播倡導等綜合多因素下形成的深入通渭人心強烈的文化認同,是他們對字畫的喜愛成了一種風俗,甚至是一種教化和信仰,還有留給我們更多、更深刻的思考。

再說“通渭現象”
通渭處在渭河北岸支流牛谷河中上游,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五千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在這塊土地上,經過千百年來,仰韶、齊家文化的長期浸霪和歷史積澱,形成了很豐厚的文化層,人們重視耕讀,崇尚文化。東漢著名夫妻詩人秦嘉、徐淑為我國五言詩的成熟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清代乾隆年間陝西巡撫讚譽通渭“政事、文章最優”。通渭習字練畫的文化風俗經久不衰,書畫傳承綿延不斷。有“人間繁華在長安,世上書香數通渭”的美譽。湧現出了一大批酷愛書畫藝術,並在省內外有一定影響的書畫家和眾多的收藏者,通渭先後贏得了“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書畫藝術類)”、“中國書法之鄉”、“中華詩詞之鄉”、“全國書畫產業先進縣”等殊榮,“通渭現象”享譽全國。
通渭書畫的綜合效應和社會效益日益顯現,書畫產業的發展,既幫助實現就業,增加了經濟收入,同時,對縣內社會風氣的淨化、思想道德情操的陶冶、建設和諧社會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促進了通渭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事業的全面協調發展。
黨政重視,接力抓書畫產業。歷屆通渭縣委、縣政府把發展書畫事業、開發文化產業列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工作之一,緊緊圍繞“文旅名縣”發展戰略,堅持常抓不懈,主要領導重點抓,分管領導親自抓,文化部門具體抓,各級幹部協同抓,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良好局面。各級領導高度重視,省、市各級領導每次來縣都要調研畫廊、走訪作者、觀看展覽、了解經營、研討思路、提出對策,有力地促進了書畫事業的發展。在政策上,採取先培育扶持發展、後規範經營管理的方式,在城建規劃、證照辦理、稅收減免、宣傳推介等方面都給予一系列優惠政策,各鄉鎮、各部門為書畫事業的發展全方位提供服務。
近年來,通渭縣委、縣政府提出並實施“文旅名縣”戰略,全力打造西北最大的書畫作品集散地、全國知名的書畫交易市場、全國知名的書畫信息發布平台和全國知名的書畫名家採風基地,率先在甘肅省組建了首家縣級畫廊協會、文房四寶協會和畫廊聯盟,高標準規劃建設了書畫產業園、悅心國際書畫村、天象文化綜合體等一批重大文化項目,探索建立了“協會牽頭、畫廊加盟”的管理模式、“政府引導、企業參與”的經營模式、“媒企聯姻、優勢互補”的宣傳模式,成功舉辦了四屆書畫藝術節,為進一步促進書畫產業大發展亮燈引路、拓展空間。
培育龍頭,實現“抱團”發展。通過建立和完善協會組織,培育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發揮“抱團”優勢,形成聚集效應,著力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先後組建成立了畫廊協會、文化產業協會、收藏家協會、文房四寶協會、畫廊聯盟等20多個協會,培育發展悅心國際書畫村、甘肅天象文化產業開發公司、少華文化影視傳媒等10多家重點文化企業。有畫廊、書畫中介機構和裝裱店400多家,書畫經紀人2000多人。
夯實根基,注重人才培養。全縣書畫創作隊伍龐大,為了提高書畫創作整體水平,通渭縣採取多種方式開展培訓交流。一是成立了文聯、書協、美協、書畫院、美術館,組建了文化產業協會和文化產業辦公室、教育書畫協會、硬筆書法協會,通過協會活動和專業活動培養人才。二是在全縣各級各類學校開設書法課,開展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書法教學活動;每年利用寒、暑假舉辦30多期短期書法培訓班,組織1000餘名少年兒童參加培訓。三是通過積極銜接爭取,2013年中央數位電視書畫頻道在通渭免費開通,為全縣廣大書畫創作人員和愛好者搭建了學習交流平台,使全縣廣大書畫愛好者可以足不出戶便能夠得到全國書畫名家的指點,欣賞到名家的優秀作品。四是縣書畫院今年對全縣近200名農民書畫愛好者進行了學習培訓,提高了農村貧困人員的書畫創作水平、拓寬了增收渠道。目前,縣內現有書畫創作人員1萬多人,其中縣級以上書協、美協會員1200多人,中書協會員37人(縣內19人,縣外18人),省書協會員65人;中美協會員5人,省美協會員73人。
超前謀劃,適應市場轉型升級。隨著網際網路深入人們的生活,網路行銷成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為通渭書畫市場的發展開拓了一條新的道路。“書畫通渭”的各類書畫網站、微信平台、QQ群等網路平台應運而生,為書畫愛好者不僅展現了完美的書畫藝術作品,更提供了交流分享的平台,實現了低成本、高效率、好利潤的直接網上交易,極大地拓寬了市場,滿足了人們多元化需求,促進了書畫產業的繁榮健康發展,網際網路化書畫市場展現雛形。
文化市場催生了書畫產業,文化事業的發展,帶動和推動了書畫產業。通渭縣以書畫為主的文化產業發展較快,勢頭強勁,已經成為經濟生活的重要內容,但書畫產業尚處在發展的爬坡階段,書畫產業規模不夠大,層次有待提高低;城鄉發展不平衡,書畫經營者收入差距較大;在縣域經濟活動中,
對財政的貢獻率不夠大,對縣域經濟的拉動力不夠強勁,還沒有形成主導產業;書畫藝術的普及率和民眾參與的廣泛性高,但精品名家和領軍人才少,藝術創作的整體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書畫市場的管理還有待於進一步規範等,這些問題為發展書畫產業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們要搶抓機遇,迎接挑戰,整體謀劃,科學破題,堅持走“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爭取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