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木雕

通渭木雕,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在明清時期已經發展的相當成熟,工匠們從豐富的傳統文化中吸取藝術元素與創作靈感,兼采南北木雕流派之長,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和隴中民俗文化特徵的木雕藝術。其特點不同於其它一些地方的木雕,主要表現為:線條均勻,陰陽分明、稜角齊正,造型大方。
通渭木雕,以建築木雕為主,主要用於廟宇、民居,包括樑柱檐脊、中堂神龕、門戶窗扇等造型設計與紋樣的裝飾,在題材內容上體現了民間美術的共性,廣泛採用民間喜聞樂見的吉祥圖案為裝飾主題,運用借代、隱喻、諧音等傳統手法表達吉祥寓意,比如:桃代表長壽,牡丹代表富貴,梅、蘭、竹、菊喻意君子德行,蓮花喻意清廉,蝙蝠意為福等,還有吉祥八寶、八音、暗八仙等,都喻意吉祥平安,具有消災避禍的含義。同時,傳統的裝飾木雕十分注意虛實主次、線條分割、層次節奏的處理,追求畫面的嚴謹與變化,構圖的飽滿與均衡,另外還柔和了中國畫的精髓,使得木雕作品在寫實中又有誇張變化,集實用性與裝飾性於一體。
通渭木雕在材料的選擇中,因地方的局限性,所用材料受到極大限制,比較昂貴的材質很難找到,而且,所用木材質地需要細密、結實有一定硬度,纖維順暢,特別對於浮雕掛件,選材尤為重要。在通渭本地只以紅松、油松、紅心柳木、椴木等材料,只有認識木材,懂得材質的變化規律,才能保證雕刻質量的提高。
選好木材之後,應做好鋸、刨等工作,然後就是畫稿,圖稿設計是完成雕刻作品的第一步,它的優劣直接關係到一件作品的成敗。通常是由具有相當實踐經驗,掌握系統繪畫藝術,並又熟悉雕刻工藝的藝人擔任。畫面要做到內容豐富、藝術形式優美、表現手法多樣及木料因材施藝等。在設計每件作品的時候,都要經過反覆的構思,慎重而精心的雕制,才能達到整個造型互相協調。通渭木雕的圖稿繪畫造型美觀大方,圖案布置合理、飽滿,富有藝術特色和傳統民間特色。題材內容以人物故事、瑞獸祥文、吉祥花鳥、博古花草等為主,主題思想突出,層次分明,賓主分清,富有較高的裝飾性。
圖樣畫好之後,由於雕刻工藝的多樣性,加工製作的變化性,主要使用的還是手工工具,如鋸、刨、鑿、鏟、雕刀和鑽、木錘等工具。
通渭木雕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雕刻技法和藝術特色。可分為陰雕、陽雕、圓雕和透雕。陰雕是用線條雕刻動物、花草或文字的行影,常把圖案低凹於木料平面,多表現在屏風、隔扇門的家具的裝板上,構圖洗鍊,以簡勝繁,類似國畫寫意,瀟灑大方,藝術趣味濃厚。陽雕也叫浮雕,是在木板上浮起雕刻的圖案,圖案的空白地方要鏟的平整,浮起的圖案有高有低,陽雕需用的工時多,技術要求高,形式變換多樣,做好的成品線條流暢,底子深淺均勻,平整,立體感強,顯得清雅脫俗。圓雕也就是立體雕,主要用於人物,動物以及花果,還有“四排頭“四角的吊錘等,一般先粗後細,直至最後打磨光滑。透雕也叫透花,它吸收了圓雕、陽雕的長處,是穿花鋸空以後再進行雕刻的技法,如有些要把畫底穿透,形成四面立體,加工難度大,它需要一定的功底和技藝,還需要一定的專用工具,雕成後,具有圖案均勻活潑,交錯穿插,陰陽分明,厚實豐滿的特色。
透雕圖案整體感強,結構嚴密,透空透風,堅固耐用。常用於房屋掛廊、門窗和櫃架上的雕飾。但無論何種雕刻技法,都可以看出木雕與中國傳統的雕刻、繪畫藝術,有著極其密切的淵源關係。
通渭木雕大都是工匠們師徒或父子口傳心授相傳下來的,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嚴謹的師徒相傳的傳承方式,體現出一種民間文化的傳承性,同時,通渭的木雕藝人還奔走各處,在定西,會寧、甘谷、秦安等地,主持修建“懸腳三轉三”出角架斗式“四排頭”戲樓,“三轉三”的“八卦穿頂” “大式重檐山門”、 碑亭以及一些民間建築等。
近年來,隨著當代建築樣式的變化,木雕製品的使用範圍越來越少,市場不斷萎縮。加之木雕製作工藝複雜,純手工製作勞動強度大,從而導致製作木雕的藝人越來越少,通渭木雕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悠悠數千年,一代又一代的民間藝人口傳身授,日積月累,用他們的智慧型和汗水創造著具有獨特藝術魅力的手工木雕藝術。通渭木雕,明快活潑中透著沉靜含蓄,簡練中顯露出淵博,將美好的願望滲透於刀鋒之中,有詩情,藏畫意,風格古拙樸實,尤如一曲高山流水意境盎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