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

《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是由唐朝詩人杜甫寫的一首七言古詩。

基本信息

【名稱】《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

【年代】盛唐

【作者】杜甫

【體裁】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

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⑴

巢父掉頭不肯住⑵,東將人海隨煙霧。

詩卷長留天地間⑶,釣竿欲拂珊瑚樹⑷。

深山大澤龍蛇遠,春寒野陰風景暮⑸。

蓬萊織女回雲車,指點虛無是歸路⑹。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⑺。

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貴何如草頭露⑻?

蔡侯靜者意有塗,清夜置酒臨前除⑼。

罷琴惆悵月照席⑽:“幾歲寄我空中書⑾?

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訊今何如⑿!”

作品注釋

⑴孔巢父,《舊唐書》有傳。他早年和李白等六人隱居山東徂徠山,號“竹溪六逸”。謝病,是託病棄官,不一定是真病。李白這時正在浙東,詩中又懷念到他,故題用“兼呈”。

⑵這句寫巢父無心功名富貴。掉頭,猶搖頭。“不肯住”三字要和下文“苦死留”對看。朋友們要他待在長安,他總是搖頭。

⑶這句有兩層意思:一方面表明巢父不僅不戀宮貴,連自己的詩集也留在人間不要了;另一方面也說明巢父的詩可以長留不朽。巢父詩今不傳,這句贈詩倒成了杜甫的自評。

⑷珊瑚樹生熱帶深海中,原由珊瑚蟲集結而成,前人不知,見其形如小樹,因誤以為植物。上言巢父入海,故這裡用珊瑚樹。

⑸此二句寫東遊的境界。上句,字面上用《左傳》“深山大澤,實生龍蛇”,但含有比意。巢父的遁世高蹈,有似於龍蛇的遠處深山大澤。下句兼點明送別是在春天。

⑹此二句寫東遊時的遭遇,是幻境。蓬萊,傳說中的三仙山之一,在東海中。織女,星名,神話中說是天帝的孫女。這裡泛指仙子。虛無,即《莊子》所謂“無何有之鄉”。歸路,猶歸宿。

⑺知其故,指棄宮訪道之故。

⑻這是一個轉折語。代巢父點醒世人,也可看作轉述巢父本人的話。草頭露,是說容易消滅。這句和李白詩“功名宮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同意。但世人不知,故苦苦相留。苦死留,唐時方言,猶今言拚命留。

⑼此二句寫蔡侯餞行。侯,是尊稱,杜甫嘗稱李白為“李侯”。靜者,恬靜的人,謂不熱衷富貴。別人要留,他卻歡送,其意更深,所以說“意有餘”。除,台階。

⑽唐時宴會多用妓樂,送巢父卻不合適,所以只用琴。罷琴,彈完了琴。酒闌琴罷,就要分別,故不免“惆悵”。下面三句都是臨別時的囑咐。

⑾空中書,泛指仙人寄來的信。把對方看作神仙,故稱為空中書,杜甫是不信神仙的。“幾歲”二字很幽默,意思是說不知你何歲何年才成得個神仙。

⑿這兩句是要巢父見到李白時代為問好。“問訊”一詞,漢代已有,唐代詩文中尤多。如韋應物詩“釋子來問訊,詩人亦扣關”,杜詩如“問訊東橋竹,將軍有報書”,並含問好意。禹穴有二,這裡是指浙江紹興縣的禹穴。

作品簡析

這是杜甫於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寶六載)春在長安所作,是杜甫集中最早的一首七言古詩。孔巢父此去,意在求仙訪道,故詩中多縹緲恍惚語,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但也可以看出杜甫早期所受屈原的影響。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中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