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逝去的音樂蹤跡

內容介紹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音樂學術界在中國音樂史、特別是古代音樂史領域的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和成就。 本書從一個新的學術側面――即音樂圖像學的側面填補和豐富了中國音樂史的研究。 這是繼1988年出版的由劉東升、袁荃猷兩位先生編撰的《中國音樂史圖鑑》、1991年出版的由趙颯先生主編的《中國樂器》等書之後,在這個領域的又一重要學術成果。

內容介紹

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音樂學術界在中國音樂史、特別是古代音樂史領域的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和成就。本書從一個新的學術側面――即音樂圖像學的側面填補和豐富了中國音樂史的研究。這是繼1988年出版的由劉東升、袁荃猷兩位先生編撰的《中國音樂史圖鑑》、1991年出版的由趙颯先生主編的《中國樂器》等書之後,在這個領域的又一重要學術成果。本書由三個部分構成,“上卷:神奇的音樂世界”從遠古講到了秦漢;“中卷:藝術的覺醒”則以三國魏晉六朝隋唐為背景;“下卷:從宮廷到市井”則主要闡述晚唐五代宋元明清的音樂多變與新發展。全書內容豐富,編排系統,圖片的選取與配置尤為引人。

作品目錄

序言 於潤洋
上卷:神奇的音樂世界――遠古三代秦漢的音樂
一、中國音樂文明之源
魔笛――肯笛
東方大汶口文化的瓮擊與日周之祭
中原仰韶文化的地畫與樂器
神奇的圓圈舞
一種古老的樂器――鈴與響鈴
二、中國禮樂制度的起源――龍山文化石磬和陶寺大墓的特磬與鼉鼓
三、夏樂探索――二里頭文化的特磬與銅製大鈴
四、獰厲可怖的美――商和周邊各方國的音樂
五、旋律的勝利――金石之聲的形成
六、東周青銅器上的歌舞祭祀圖
郊野桑中春社圖
辟雍靈台歌舞祀神圖
七、一座神奇的地下音樂廳――曾侯乙墓中室與東室
八、周文化的傳布與五彩繽紛的區域音樂文明
北方遼西的鐘?與義嘴陶揚
北方白狄小國――中山王璺墓的鐘磬
三晉之音――太原金勝村大墓的鐘磬
三月不知向味――齊國的韶樂與鐘磬
徐國的鐘磬
水鄉之音――吳越的音樂
浪漫綺麗的楚國巫音
川西石棺葬文化的鐘?
真秦之聲
九、虛幻神奇與現實人生的交叉――幾幅難得的漢代歌舞宴飲與祀神圖像
沂南漢墓歌舞百戲圖
河南僵師西漢彩繪歌舞宴飲圖
風靡西漢社會的西王母祀樂圖
山東濟南無影山歌舞百戲俑
山東濟寧殺人祭祀畫像石
歌舞祭祀釉陶樓
十、別具特色的巴蜀荊楚之音
十一、珍貴的嶺南音樂寶藏――廣州南越王墓的樂器
十二、銅鼓文化的光輝創造――先秦兩漢西南夷的音樂
滇西河海的銅鼓與銅?
滇國的音樂與祭俗
夜郎、勾甸的銅鼓
西甌――廣西貴縣羅泊灣墓的樂器與祭俗
廣西寧明花山駱越歌舞祭祀岩畫
十三、上古中國與環太平洋音樂文化的聯繫
中卷:藝術的覺醒――三國魏晉六朝隋唐的音樂
一、藝術的勝利――三國朱然墓宮廷歌舞宴飲漆畫
二、氣勢、古拙――漢魏六朝的琴與琴樂
三、三國魏晉青瓷罐上的歌舞3B神圖像
四、風吹草低見牛羊――來自漠北草原的樂聲
五、幾幅珍貴的西涼奏樂圖
六、“曲有誤,周郎顧”――鄧縣彩色畫像磚墓音樂磚雕
七、絲綢之路與佛陀妙音
八、盛世新聲――隋店貴族的音樂生活
下卷:從宮廷到市井――晚唐五代宋元明清的音樂
一、一份古老的節目單
大曲
小唱
隊舞
雜劇
二、自山黑水之歌――渤海、契丹的音樂
渤海
契丹一遼
三、戲曲的正式誕生――從金院本到元雜劇
四、西藏高原的音樂明珠――古格王國的歌舞祭祀壁畫
五、從宮廷到市井
明代的宮廷音樂
明代俗樂的繁盛
清代的宮廷音樂
清代俗樂的勃興
六、意境、情趣與韻味的追求――宋元明清的琴與琴樂
七、粗擴質樸之美――明清南方少數民族音樂
八、與亞歐各國音樂文化聯繫的加強
結語 後記 索引 圖片目錄 附:上古中國重要出上樂器測音數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