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物理專題

近代物理專題

《近代物理專題》是2010年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宋友林、姚乾凱。本書內容有近代物理概論、雷射技術、超導物理、納米科技、現代通信、核物理、粒子物理以及天體物理等。

內容簡介

《近代物理專題》是為物理類各專業本科生介紹近代物理知識而編寫的一部教材,共精選了近代物理概論、雷射技術、超導物理、納米科技、現代通信、核物理、粒子物理以及天體物理等近代物理學內容。《近代物理專題》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從最為基礎的部分展開相關知識的內容,書中既有對物理學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闡述,也有對物理前沿問題的剖析,從而有利於讀者學習近代物理學知識和體會物理學研究的方法。

《近代物理專題》可作為高等院校物理類各專業學生的近代物理學教材,也可供物理教師以及有關研究人員參閱。

目錄

第一篇 物理學概述

第一章 物理學發展概況

第二章 物理學的研究尺度及分支

第一節 物理學研究尺度

第二節 物理學的分支

第二篇 雷射與雷射技術

第三章 雷射發展史

第四章 輻射理論和雷射產生的條件

第一節 原子的能級和輻射躍遷

第二節 受激輻射

第三節 雷射形成的條件

第五章 典型雷射器介紹

第一節 固體雷射器

第二節 氣體雷射器

第三節 染料雷射器

第四節 半導體雷射器

第五節 其他雷射器

第六章 雷射技術套用

第一節 雷射干涉測長

第二節 雷射測距

第三節 雷射都卜勒測速

第四節 雷射全息三維顯示

第五節 雷射冷卻

第三篇 超導物理

第七章 超導現象

第一節 超導態的電性質

第二節 超導態的磁性質

第三節 超導態的熱性質

第四節 同位素效應

第五節 超導能隙

第八章 超導理論簡介

第一節 第一類超導體的理論

第二節 第二類超導體的理論

第三節 二流體模型

第四節 Ginzburg-Landau理論

第五節 BCS理論

第六節 非理想第二類超導體及其機理

第九章 超導技術的套用及材料製備

第一節 超導電性及其材料的套用

第二節 超導磁懸浮套用

第三節 超導量子電子學套用(約瑟夫森效應的套用)

第四節 積體電路的套用

第五節 軍事方面的套用

第六節 其他領域的套用

第七節 超導材料的主要製備技術

第四篇 納米科技

第十章 納米技術概述

第一節 納米科技的基本內涵

第二節 納米科技的研究內容

第三節 納米科技的發展史

第十一章 納米材料

第一節 納米材料概述

第二節 納米材料的分類

第三節 納米材料的基本效應

第四節 納米材料的製備與測量

第十二章 納米技術的套用及其前景

第一節 納米技術在材料與製造方面的套用

第二節 納米技術在化工領域的套用

第三節 納米技術在環保和能源領域中的套用

第四節 納米技術在納米生物工程中的套用

第五節 納米技術在電子領域的套用

第六節 納米技術在軍事及航空航天領域中的套用

第七節 納米材料走進生活

第五篇 現代通信技術及其發展

第十三章 電話網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本地電話網

第三節 國內長途電話網

第四節 國際電話網

第五節 電話交換系統

第六節 IP電話

第十四章 微波與衛星通信

第一節 微波與衛星通信概述

第二節 微波與衛星通信系統

第三節 微波與衛星通信技術的發展

第十五章 光纖通信技術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SDH光同步數字傳輸網路

第三節 WI)M/DWDM/CWDM

第四節 全光纖網

第五節 光纖通信發展趨勢

第十六章 移動通信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移動通信的主要技術

第三節 GSM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

第四節 CDMA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

第五節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

第十七章 計算機網路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第三節 區域網路和廣域網

第四節 計算機網路安全

第五節 計算機網路的未來發展

第六篇 原子核

第十八章 原子核的基本性質

第一節 原子核的發現

第二節 原子核的電荷

第三節 原子核的質量

第四節 原子核的大小

第五節 原子核內的作用力

第六節 原子核的結合能

第十九章 原子核結構模型

第一節 費米氣體模型

第二節 液滴模型

第三節 殼層模型

第四節 集體模型

第二十章 原子核放射性衰變

第一節 原子核衰變的一般規律

第二節 遞次衰變規律放射系

第三節 α衰變

第四節 β衰變

第五節 γ衰變

第二十一章 原子核反應

第一節 核反應的途徑、分類及守恆條件

第二節 核反應的能量

第三節 核反應截面

第四節 核反應的過程與理論模型

第二十二章 核能的利用

第一節 原子核裂變

第二節 原子核聚變

第七篇 粒子物理

第二十三章 粒子的發現

第一節 第一代基本粒子

第二節 反粒子和奇異粒子

第三節 共振態粒子和新粒子

第四節 強子的夸克模型和輕子家族

第五節 粒子的分類與性質

第六節 粒子探測器

第二十四章 粒子的相互作用

第一節 粒子的基本相互作用

第二節 對稱性與守恆定律

第三節 弱電相互作用的統一

第四節 強相互作用理論

第五節 標準模型大統一及其他理論

第八篇 天體物理與宇宙學

第二十五章 天體物理概述

第一節 物質世界的尺度層次

第二節 宇宙中的物態

第二十六章 天體物理測量方法

第一節 天體觀測方法

第二節 天體測量與光譜分析

第三節 天體測距方法

第二十七章 恆星的結構與演化

第一節 太陽物理

第二節 恆星的形成與演化

第三節 緻密星

第四節 黑洞物理

第二十八章 宇宙中的星系

第一節 銀河系

第二節 河外星系

第三節 活動星系

第四節 活動星系核

第二十九章 宇宙學

第一節 現代宇宙學的觀測基礎

第二節 現代宇宙學的發展

第三節 標準宇宙學模型

參考文獻

·收起全部<<

前言

近代物理學的發展帶動了其他自然學科的發展,催生了大量的高新技術,極大地改變了當代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為了使高年級物理專業學生更好地掌握現代物理學知識,我們為物理專業的學生開設了近代物理專題課程。並在近幾年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教學知識體系,使之更能反映現代物理的信息。物理科學的誕生和發展,幾乎與人類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歷史共久遠;未來物理學的發展,仍將與人類文明的進步共生同行,它永遠是人類文化系統中最重要的子系統之一。在現代物理學的各個研究領域中,歷來都有人作出發現已近尾聲的預言,但這些預言無一不遭到歷史的揶揄,每一個研究領域都不斷湧現出激動人心的新發現。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總有一些新物理現象和方法被發現,它們是人們當初所未曾預料到的。可以斷言,在今後的年代裡,也一定會更加頻繁地出現一些難以預料的新發現,以研究物質結構和運動在各個層次上的基本規律,提出新概念、建立新理論為目標的物理學理論研究,將始終處於整個自然科學發展的前沿;物理學中那些和套用技術密切結合的分支學科,將會有更多發展與突破的機會。在本書中,我們特設專門篇章對近代物理學的發展作一個比較全面的概述,以便使讀者更加準確地了解這些成就。本書可用做物理專業本科學生的教材。本書具體參編人員如下:河南教育學院趙先林(第一篇)、宋友林(第二篇)、王三軍(第三篇)、吳旌賀(第四篇);鄭州大學宋家友(第五篇);河南工業大學張君德(第六篇)、姚乾凱(第八篇);鄭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張紅衛(第七篇)。全書由宋友林、姚乾凱任主編,張紅衛、宋家友任副主編。趙先林、宋友林、姚乾凱負責統稿。河南教育學院劉金海教授、李金銘教授審閱了全書並提出很多寶貴建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