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強國之路的探索者:鄭觀應

一、學徒生涯 二、南洋策劃 一、學徒生涯

編輯推薦

廣東地處南疆,北負五嶺,南臨大海,史稱嶺南。嶺南並非“南蠻”,她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在中華文化發展的每一個階段上,都有嶺南人樹起的豐碑,如惠能開創的中國禪宗、陳獻章開啟的明代心學、康有為和梁啓超引領的近代維新思潮、孫中山開拓的走向民主共和的歷史道路,等等。
《廣東歷史文化名人叢書》對廣東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一定的領域或學科,曾經取得卓越的業績,或其思想具有重大影響,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具有相當高知名度的傑出人物做了總結和歸納。編寫了《廣東歷史文化名人叢書》。這套叢書,堅持實事求是、批判繼承的原則,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原則,堅持深入淺出、雅俗共賞的原則。既講求科學性和學術性,做到言必有據,並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又努力面向社會,面向大眾,面向市場,用通俗生動的文字和精美的圖片資料反映傳主的生平與思想。
·《人脈是設計出來的》知人性攻人心,最低價!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65折! >>

內容簡介

鄭觀應(1842-1921)是中國近代改革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又是一位著名的從事近代企業開拓、經營、管理的實業界前驅。祖國的獨立和富強,是他一生不懈的探索與追求。他的改革思想,由於有自己親身實踐的豐富經驗作基礎,較多地避免了不切實際的空談和空想;而他的企業實踐,由於有追求國家富強的目標指引和開闊的思想視野,堅定地走上了振興民族經濟的道路。思想與實踐相結合,構成了鄭觀應坐言起行的鮮明個性,也造就了他獨特的歷史地位。他首發商戰思想和開議會的民主建言,洞見治亂之源、富強之本,開啟了國人心智。鄭觀應的重要著作《盛世危言》,是一部具有完整思想體系的中國改革思潮的代表作品,流傳於當時和後世,並直接啟迪了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中領導時代潮流的兩位偉人:孫中山和毛澤東。《近代強國之路的探索者:鄭觀應》追述鄭觀應一生的主要思想與業績,並對其歷史地位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

作者簡介

劉聖宜:1946年生,廣東中山人。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代歷史、嶺南思想文化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近代廣州社會與文化》、《抵抗與吸收——廣州近代開放史話》、《嶺南近代對外文化交流史》(合著),主編《嶺南歷史名人研究》等。在各種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幼承庭訓 敦品勵節
一、香山故里
二、家族傳統
三、父子之間
第二章 赴滬學賈 立足商界
一、學徒生涯
二、究心民瘼
三、初試身手
四、一鳴驚人
第三章 勤於著述 憂國傷時
一、從《救時揭要》到《易言》
二、思想體系
三、主要思想內容
第四章 創辦企業 初涉洋務
一、總辦上海機器織布局
二、開創中國電報事業
三、加盟輪船招商局
第五章 謀劃抗法 貧病歸隱
一、甲申中法戰爭
二、南洋策劃
三、深入敵後
四、歸隱故里
第六章 《盛世危言》 振聾發聵
一、近代版本最多的名作
二、綱舉目張的變法大典
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第七章 振策實業 發揮才幹
一、重振輪船招商局
二、臨危受命辦鐵廠
三、難圓鐵路之夢
第八章 傳承文化 匯通中西
一、憂憤出詩人
二、修道談玄
三、研求醫理
四、鞠躬盡瘁
大事年表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二章 赴滬學賈 立足商界
一、學徒生涯
鄭家在村里不算貧窮,祖上幾輩人都讀書識字,但家庭人口多。生活也是夠緊張的。鄭觀應的父親為了生計曾離開家鄉去跑碼頭,時間不長,大概10年左右。在他的第一個妻子陳氏,也就是鄭觀應的生母因病去世後,他回到了家鄉。又過了幾年,他的兒子們一個接一個長大了,他便陸續命兒子們出遊四方。
鄭觀應自幼便受到親朋和同鄉重商觀念的影響,又曾隨家人遊歷南洋,對經商一道耳濡目染,並不生疏。他的叔父鄭廷江在上海當買辦和商人,境遇不錯,所以,當17歲的人生花季來臨而他在科舉考試中又未能顯露才華之時,他的父親就果斷地給他一個指示:“赴滬學賈。”
父親不重科名,兒子棄學從商,在當時的香山縣不算稀奇,甚至被認為是一種明智的選擇。1858年,鄭觀應來到上海投奔叔父。如果說鄭觀應對讀書生活過早結束沒有一點遺憾也是不對的,但家庭經濟的拮据,謀生之不易,不可能讓他繼續求學了,所以他後來回憶這個人生轉折時,惋惜地說他是由於家貧才走上了這條營商之路的。
上海自1842年開埠後,15年時間裡,發展極為迅速。1858年的上海,各國洋行林立,交投活躍。而廣東則因為社會動亂,對外貿易呈下降趨勢。隨著外貿重心從廣州往上海轉移,廣東的買辦紛紛到上海發展,幾乎所有在上海的外國商行都雇用了香山縣的人當買辦,廣東人在上海洋行當雜役的也不少。鄭觀應到了上海,進入洋行“供奔走之勞”,雖身處異鄉,但由於有這樣一個鄉親群體的存在,所以並不會感到孤獨和失落。在上海這個充滿活力的城市裡,他滿懷希望地投入到新的環境中去。
鄭觀應很明白,到上海後,他已告別了科舉進身之途,踏上了經商謀生之路。作為謀生的工具,英語是非學不可的,他很想進入英文書館接受正規的教育,但那種書館收費很高,一時不能如願。幸好他叔父的英語不錯,並願意教他,鄭觀應便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叔父在新德洋行當買辦,鄭觀應就當他的助手,送信、倒茶、跑腿,幹得十分勤快,英語也進步神速。在叔父手下幹了一年,稍為熟悉了業務,1859年。由他的親戚介紹,鄭觀應受僱於上海一家大洋行——寶順洋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