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安

農安

農安縣,屬吉林省長春市管轄,位於松遼平原腹地,東臨德惠市,南接省城長春市,西以公主嶺市和長嶺縣為鄰,北與松原市接壤。年均氣溫4.7度,全縣土地以耕地為主,總人口115萬,其中農業人口85萬。

基本信息

簡介

農安 農安縣位於松遼平原腹地,吉林省中部,北緯43 °55′,東經124 °31′至125 °45′,境內地勢平坦,一馬平川,四季分明,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4.7℃,年平均降水508毫米,年平均日照2590小時,有效積溫2800度,無霜期145天,是發展綠色農業和現代工業的理想寶地。

曾是遼金時期我國北方的政治軍事重鎮,以抗金英雄岳飛的誓言“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和“五四”運動領導人李大釗的詩句“何當痛飲黃龍府,高築神州風雨樓”而著名於世。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區域概況

東臨德惠市,南接省城長春市,西以公主嶺市和長嶺縣為鄰,北與松原市接壤。年均氣溫4.7度,無霜期145天,降水量507.7毫米,有效積溫2800度。地勢平坦,四季分明,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全縣幅員54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35萬畝,林地95萬畝,草原面積52萬畝,水域面積33萬畝。全縣轄21個鄉鎮,376個村,總人口115萬,其中農業人口85萬,是全省幅員超過700萬畝的10個縣份之一,耕地超過400萬畝的3個縣份之一,人口超過百萬的2個縣份之一。縣城所在地農安鎮史稱“黃龍府”,曾是遼金時期我國北方的政治軍事重鎮,以抗金英雄岳飛的誓言“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和“五四”運動領導人李大釗的詩句“何當痛飲黃龍府,高築神州風雨樓”而聞名於世。目前,建成區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2萬人。城區街路寬敞,市容整潔,樓房林立,初具中等城市規模。農安是電影《南京!南京!》的主要拍攝地,也是爾冬陞指導,成龍、吳彥祖、徐靜蕾等主演的《新宿事件》國內取景地。

管轄

全縣轄10個鎮、11個鄉:農安鎮、伏龍泉鎮、哈拉海鎮、靠山鎮、開安鎮、燒鍋鎮、高家店鎮、華家鎮、三盛玉鎮、巴吉壘鎮、前崗鄉、龍王鄉、三崗鄉、萬順鄉、楊樹林鄉、永安鄉、青山口鄉、黃魚圈鄉、新農鄉、萬金塔鄉、小城子鄉。

交通

農安縣位於長春和松原兩大城市之間,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長白鐵路、長白公路、302國道縱貫南北。全縣22個鄉鎮全部通油路,是全省第二個實現鄉鄉通油路的縣份。縣城所在地距長春市區60公里,處於長春1小時經濟圈內,距長春龍嘉國際機場90公里,距大連港口700公里。目前,琿烏高速(農安段)及輔線工程正在修建當中,該路建成後,縣城至省會長春只需半小時,縣城至松原只需1小時。

自然資源

建設

農安縣水資源豐富,基礎設施齊備。松花江、伊通河、新開河穿境而過;有大中型水庫4座;波羅湖是吉林省第三大自然泡塘和濕地。縣內建有裝機容量2萬千瓦的引松工程,有日處理4萬噸的淨水廠。目前,中部城市引松供水農安支線工程正在建設當中。

產量

農安縣是全國農畜產品大縣。糧食產量穩定在45億斤以上,1990年進入全國十大產糧縣行列,1995年、1996年列全國十大產糧縣之首。經濟作物數量多、品質優。馬鈴薯、“三辣”(辣椒、朱蔥、大蒜)、胡羅卜、林果、曬煙、花椰菜等種植面積100萬畝,年產量30億斤。畜禽總量1.25億頭(只),其中年出欄生豬200萬頭,黃牛50萬頭,肉羊40萬隻,大鵝500萬隻,肉雞5000萬隻。全縣肉類總產量40萬噸以上,2003年成為全國肉類總產量第一大縣。

資源

農安縣礦產資源豐富。天然氣工業儲量50億立方米;油母頁岩分布面積400平方公里,工業儲量168億噸,占全國總儲量的60%以上;陶土工業儲量1000萬噸,含三氧化二鋁20%以上;二氧化碳氣工業儲量90億立方米,純度達98%以上;三崗鄉寶泉村的天然礦泉水日涌量達2000噸。

經濟社會

文化底蘊

農安縣文化底蘊豐厚。文物古蹟遍布全縣,建於公元1023年的農安遼塔是我國最北端的一座佛塔,金剛寺、小八家子教堂馳名中外。地方劇種黃龍戲曾獲全國大獎。全縣有各類學校486所,擁有一流的辦學設施和雄厚的師資力量,教育質量在全省處於前列。全縣在校學生達21萬人,每年有7000多名學生升入大專院校。文化、計生、教育、民政、林業等工作進入全國先進行列。城鄉建設走在全省前列。精神文明建設連續十餘年被評為全省先進縣,被中宣部確定為文明村鎮建設示範縣。連續多年被評為長春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標兵縣。

開放以來

改革開放以來,農安縣經濟社會發展迅速。在第四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列全省第1位,列全國第140位。胡錦濤總書記在2004年親臨農安視察糧食生產,溫家寶總理於1995年、1998年兩次到農安視察“三農”工作。
“十一五”期間,農安縣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工業強縣為統領不動搖,堅定不移地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未來五年,圍繞工業強縣,縣委、縣政府提出了立足“一城兩柱”,打造“一線兩區”,發展“五大經濟”的戰略構想。在發展定位上,立足建設東北歷史文化名城,培育壯大食品加工和石油化工兩個支柱產業;在空間布局上,加快建設302線工業長廊,集中力量打造農安工業集中區和合隆經濟開發區兩大板塊;在產業發展上,重點發展工業、勞務、商貿、農牧、城建五大經濟。促進產業發展按照城市布局有序展開,努力實現由農業大縣向工業強縣的歷史性跨越。

發展優勢

綜述

良好的人文環境、豐富的農畜產品、大量的礦產資源和充足的水電供應是農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而充足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完善的園區配套設施和便捷的交通條件更使農安具備了獨特的創業優勢。
一、人文環境優勢
沿尋歷史,農安縣有汲取不盡的豐富文化底蘊。縣城農安鎮曾為夫余國都城,史稱“黃龍府”,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一直是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重鎮,以民族英雄岳飛的鏗鏘誓言“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和革命先驅李大釗的著名詩篇“何當痛飲黃龍府,高築神州風雨樓”而聲名遠播。保存至今的遼代古塔等遍布全縣的文物古蹟是農安豐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有力見證。
建設和諧農安,最佳化投資環境,是農安的不懈追求。在享受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相關優惠政策的前提下,縣裡出台了更加完善的優惠政策,在財政獎勵、土地使用、收費減免、投資服務、中介獎勵等方面為投資者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優惠,營造了規範有序的投資軟環境,形成了支持發展、維護髮展、追求發展的濃厚氛圍。
二、農畜產品資源優勢
農安縣地處世界著名的“三大黃金玉米帶”之一,素以盛產玉米著稱。糧食年平均產量達到250萬噸以上,1990年進入全國十大產糧縣行列,1995—1996年列全國十大產糧縣之首。每年可供加工轉化的玉米達150萬噸以上,玉米芯80萬噸以上,玉米秸稈250萬噸以上。農安縣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全縣馬鈴薯、“三辣”(辣椒、朱蔥、大蒜)、胡蘿蔔、花椰菜、林果、黃煙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100萬畝,年產出能力150萬噸,不僅數量多、而且品質好,增值潛力巨大。
農安縣還是全國肉類總產量第一大縣,具有極為豐富的農牧資源。全縣畜禽總量1.25億頭(只),年出欄生豬200萬頭,黃牛50萬頭,大鵝500萬隻,肉雞5000萬隻,肉類總產量達到40萬噸以上。畜產品深加工原料充足,產品市場前景廣闊。
三、礦產資源優勢
農安縣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天然氣工業儲量50億立方米;油母頁岩工業儲量168億立方米,占全國總儲量的60%以上;陶土工業儲量1000萬噸;二氧化碳氣工業儲量90億立方米。寶貴的資源是礦產加工利用企業充足的原料保證。
四、水利資源優勢
農安縣水資源豐富,基礎設施齊備,生產生活用水水質較好,能夠滿足人民日常生活和經濟發展需要。松花江、伊通河、新開河穿境而過;有大中型水庫4座。縣內有日處理4萬噸的淨水廠,建有裝機容量2萬千瓦的引松工程,直接引松花江水入縣城,日引水量可達11.3萬噸。目前,由吉林省水務集團投資3.72億元興建的中部城市引松供水農安支線工程正在建設當中,預計今年10月份可投入使用,日供水能力4.4萬噸。並且,當實際需水量超過5.6萬噸/日的規模時,吉林省水務集團將啟動二期工程,最大設計供水規模將達到22.46萬噸/日,完全可以滿足城市和企業未來發展的需要。
五、電力資源優勢
農安縣電力資源充足,66kv和220kv高壓輸電線路穿境而過,擁用一次變電站和二次變電站各一座,直接由東北電網供給,總容量可達到18萬KVA,目前僅用4萬KVA,尚有14萬KVA餘量。一次變電站緊臨農安工業集中區,不用新建輸電線路。
六、勞動力資源優勢
堅實的工業和教育基礎,使農安縣有一流的製造技術和大量的人才儲備,尤以鍛造、鑄造、服裝、精密加工為最。全縣有各級各類職業技術學校、勞動技能培訓基地等40餘家,每年培養各類職業技術人才近萬人。全縣115萬人口中有剩餘勞動力20萬左右,為來工業集中區投資的企業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資源保證。
七、基礎設施優勢
農安工業集中區、合降經濟開發區兩大省級園區,基礎設施完備。農安工業集中區由縱向的寶塔大街和農哈路與橫向的興業北路交錯相通,供水管網、排水管線沿路鋪設完成,架設了10KVA的供電線路,路燈、通訊等各種設施已全部建設完成,美化綠化達到了規劃設計要求;合隆經濟開發區累計投入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資金3.1億元,先後實施了房屋拆建、柏油路鋪裝、上下水改造、電力和通訊設施改造、街路綠化美化等十二項工程,市場體系基本建立,程控電話10000多部,上下水設施完善,電力增容達到4萬KV,為項目落地搭建了良好平台。
八、區位和交通優勢
農安地處長春、松原兩市之間。南距省會長春市60公里,處於長春市1小時經濟圈之內。長白鐵路、長白公路和302國道縱貫南北。全縣22個鄉鎮、376個行政村全部修通柏油路和水泥路,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縣城農安鎮距長春龍嘉國際機場90公里,距大連港口700公里。目前,琿烏高速(農安段)及輔線工程正在修建當中,該路建成後,縣城至省會長春只需半小時,縣城至松原只需1小時。

農安歷史

史料記載

據史料記載,農安古城始建於古夫余國,兩漢時曾是夫余國的都城。隋為高句麗夫余城。到唐朝是渤海國的夫余府。遼滅渤海後,改名為黃龍府,並設黃龍縣。關於黃龍府這個名字,有這樣一段傳說:公元926年(遼天顯元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率兵攻打渤海國,他們先占領了夫余城。正月,又長驅直入攻打渤海王城忽汗城(今黑龍江省寧安縣東京城),渤海王投降。二月改渤海為東丹,改年號天顯,改忽汗城為天福城。此後遼太祖又回師夫余城,並在這裡住下養病。七月,遼太祖病重。某夜有一顆巨星落於太祖殿前。次日天剛亮,夫余城上空便有一條黃龍盤鏇繚繞,身長一里多,渾身光芒四射,金光耀眼。後來黃龍鑽進了太祖住的行宮,頓時紫氣遮天,黑煙蔽日,經過一天時間才漸漸散去。不久太祖病故,終年55歲。從此遼將夫余府改為黃龍府。這段傳說當然不足為信,只是為了神化遼太祖,但黃龍府之名確是由此而來。
公元975年(遼保寧七年),黃龍府的衛將燕頗反叛,殺了都監張琚,遼派大軍平定了這起叛亂。戰火給古城造成了重創,隨後遼便放棄了黃龍府(農安),將黃龍府南遷至今四平市的一面城。自此古城降到了很不重要的地位。45年後,遼聖宗為了加強其東北部的防禦力量,再次把黃龍府遷回古城(農安),為了避免重名,把一面城由黃龍府改為通州,把古城(農安)仍稱黃龍府。領益州、安遠州、威州、清州、雍州、黃龍縣、遷民縣、永平縣。興宗時於東北境伊通河地置懷德縣,為祥州治(今農安萬金塔鄉)。1037年(遼重熙六年),遼在黑龍江下游地區設節度使,統轄女真五國部,隸屬於黃龍府。此時是遼的極盛時期,當時黃龍府是各族人民雜居之地,人煙稠密,工商繁榮。據史料載:“凡聚會處,諸國人語言不能相通曉,則各為漢語以證方能辨之。”自黃龍府遷回之後,遼就對黃龍府加緊進行建設,使黃龍府成為“五京二府”七大重鎮之一。黃龍府雄踞在伊通河西岸的高地上,呈正方形,城垣周長3840米,四面除有大門外,在南、西、東三面還各有一個小門,四角各有一個高大的角樓。有名的農安古塔就是在這個時期修建的。該塔用磚砌成,八角13層,高33米餘,是中國東北地區最早修建的佛塔,至今已有千年,仍矗立在古城農安。
古老傳說
關於造塔有許多傳說,其中一說:遼國欽天監有一次夜觀天象,忽見有巨星從天而降,落在黃龍府附近。急奏聖宗:“黃龍府一帶恐怕要有土龍出世,應立刻修一座塔壓住它。”聖宗聞聽大驚,立刻答應,馬上命欽差隨欽天監赴黃龍府造塔。欽差帶領大隊人馬,日夜兼程,走了七天七夜,來到黃龍府地界,當船行至祥州(今萬金塔鎮)時,發現土龍的頭就在這裡,於是就決定把塔修在祥州。誰知塔剛修了半截,有一天夜裡那個欽天監又觀天象,忽然又大叫不好,說土龍知道要在祥州壓它,所以又掉頭跑回黃龍府了!於是幹活的民工只好停下來,連夜趕到黃龍府去修塔。為了快些把塔修好,別讓土龍再跑掉,又徵調了大批民工和車馬,日以繼夜地乾。一晃過了3年3月零3天,塔終於修好了。這回土龍被壓在下面不能動了,聖宗鬆了一口氣,安心坐他的金鑾殿了。這個故事流傳至今,有人說這就是黃龍府地名的由來,也有人說,這就是俗名龍灣的由來。當然也有人解釋“龍灣”,是由於伊通河在此蜿蜒曲折,其形像龍一樣彎曲,故而得名。
“土龍”是被壓住了,可誰知到1115年(金收國元年),完顏阿骨打聚2500人誓師反遼,他的軍隊攻破黃龍府。而後阿骨打“命完顏婁室鎮守黃龍府”。金國建立以後,曾定都黃龍府,接著便不斷派兵進攻北宋政權,並於1126年(金天會四年)攻入開封,擄走徽、欽二帝。南宋初抗金英雄岳飛曾激勵部下,“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即指此城。至今這段故事一直被傳為佳話。
當年完顏阿骨打在進攻黃龍府的途中,被松花江水所阻,附近又無船隻,阿骨打急中生智,揮著馬鞭向江對岸一指,命軍隊沿著他馬鞭所指的方向涉水過江。結果人馬行至江心,水深剛及馬腹,大軍順利地過了江。等大軍過後他再派人測量剛才走的地方,竟深不可測。為了紀念這次渡江成功,1140年(金天眷三年)金下詔改黃龍府為濟州,又設利涉縣。後因與山東的濟州重名,且因黃龍府早有龍州之稱,故於1189年(金大定二十九年)改濟州為隆州,有時亦寫成龍州。1214年(金貞祐二年),將州升為府,稱隆安府,為府治。元滅金後,1236年(蒙古窩闊台汗八年),仍稱黃龍府,廢利涉縣。1286年(元至元二十三年),將府升為路,黃龍府先後為開元萬戶府、遼東路、開元路治所。後來開元路治所遷到鹹平(今開原市),黃龍府古城便被廢棄。此後在戰火的硝煙中慢慢變成一片廢墟。1375年(明洪武八年),屬遼東都司三萬衛,後屬亦東河衛,置龍安站。
農安堡
明朝末年,這一帶變成了蒙古族的遊牧之地。清初為郭爾羅斯前旗地,1791年(清乾隆五十六年)招墾。一直到1882年(清光緒八年),由於關內流民來此耕種的日漸增多,清政府在這裡設農安分防照磨,屬長春廳。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正式設農安縣,農安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取用“農安”二字,為“隆安”、“龍安”的諧音。俗名“龍灣”,曾名農安堡。
民國時期,1913年9月7日設扶農鎮守使,使署駐農安縣城,隸屬吉林省。1945年“八•一五”光復後,歸吉合行政區;12月被國民黨軍占領。1946年1月獲得解放,歸吉江區管轄;同年2月在前郭縣的老錢櫃屯設立長農縣,歸吉江區管轄;同年5月歸遼吉區第三區,9月改歸遼吉區第二專區。1949年4月,劃歸吉林省,撤銷長農縣。1956年置農安鎮,聚落呈正方形格線狀,今建成區面積30平方公里。
黃龍戲黃龍文化
黃龍戲,吉林省地方劇種,是農安縣創作的地方戲曲新劇種,因農安曾是遼代有名的黃龍府而得名,黃龍戲產生之初,只有小生、小丑、小旦三行。後在實踐中,充實了刀馬旦、老生和老旦。音樂主要分生、旦、醜行當唱腔、表演及化妝、服裝等基本上依照京劇的路子。
農安縣
黃龍戲誕生於1959年,她是以東北皮影戲音樂為基調。並吸收民間音樂而形成的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廣泛民眾基礎的新劇種。1958年12月,農安縣文化主管部門根據吉林省文化局關於創地方新劇種的指示精神,決定創建本地戲曲劇種,1959年1月編演了大型劇目《樊梨花》,次年9月公演時獲好評,新劇種受到肯定,1960年9月命名黃龍戲。
自上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由農安縣劇團排演的《無事生非》、《風雨菱花》、《魂系黃龍府》、《鷹格夫人》等大型劇目,曾在中國第二屆戲劇節、全國地方戲曲匯演,布拉格國際舞台美術展覽活動中共獲20個獎項,黃龍戲因此而聲名遠播。
黃龍戲屬農客觀存在地方戲劇種,因產生於古城黃龍府而得名。它的唱腔音樂以當地流行的“本地皮影”為基調,吸收了東北大鼓、太平鼓和民間小調的精華,融為一家,形成獨具特色和唱腔的“民族瑰寶”---黃龍戲。黃龍戲的內容主要反映遼金時期歷史人物在黃龍府一帶的活動,聽起來字正腔圓,有板有眼,極具表現力,其中四大劇目《魂系黃龍府》、《大漠鐘聲》、《聖明樓》、《摩托格夫人》曾多次在全國獲大獎,也是其代表作。
一九八九年,黃龍戲在主奏樂件上進行了改革,黃龍琴誕生了。同時,由王福義創作的大型歷史劇《魂系黃龍府》,登上了吉林省首屆藝術節的舞台,囊括了本屆藝術節的各項大獎,一舉奪魁。並驚動了國內戲劇界的專家、學者,他們從全國各地雲集黃龍府,在這裡召開新興劇種研討會。中國劇協主席郭漢成說:“黃龍戲在劇種建設上確實有了一個了不起的飛躍,黃龍戲在全國只有一家,它不僅是農安的、長春的、吉林的,更是我們民族的、國家的!”郭老為黃龍戲揮筆題詞:“民族魂寶”,給予極高讚譽。
一九九O年,經省文化廳推薦,文化部審批,《魂系黃龍府》奉調進京參加中國二屆戲劇節,震驚了首都戲劇界。文化部常務副部長高占祥說:“一個縣級劇團,演出這樣一齣好戲,可以說是高水平的”。並揮筆題詞:“喜看魂系黃龍府,劇壇新花又一枝”。該劇榮獲優秀劇目獎,文華劇目獎。主演馬宗芹摘取了中國第八屆戲劇梅花獎的桂冠,雷霆捧來了文華表演獎的獎盃。編劇王福義獲得全國第三屆少數民族題材劇本“特別獎”,長白山文藝獎,作曲趙貴君獲得“孔三傳中國戲曲音樂金獎”,吳振榮參與的舞美設計參加了布拉格世界舞美展。
從此,黃龍戲一發不可收,又接連上演了三部遼金歷史劇,在國內都有影響,這三部戲是:《大漠鐘聲》、《聖明樓》、《鷹格夫人》。
至此,黃龍戲名揚天下,譽滿京華,它的名字被列入了《中國戲曲大詞典》。
在黃龍戲建團三十周年慶功會上,農安縣政府授予黃龍戲劇團“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發揚艱苦奮鬥精神”的匾額。
1994年,省文化廳、市文化局、農安縣政府為黃龍戲出大戲而舉行慶功會,並分別頒發了獎金。
黃龍戲成熟了,是因為得到了農安縣委縣政府的重視,是因為它擁有一批願為它獻身的藝術家,特別是初創時期的藝術家們,他們的名字將永垂黃龍戲的史冊。他們是:當年的宣傳部長苑夢俠同志、雷霆同志、陳繼起同志、張興權同志、劉景先同志、孫維新同志,還有邱福瑞、於雁飛、劉景達、劉青山等同志,以及為黃龍戲的發展鞠躬盡瘁的楊和茂、姜寶玉趙桂榮同志,他們理應受到尊敬。
在黃龍戲的帶動下,農安的文化藝術界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二人轉劇團連出好戲,多次在全省會演中獲獎,吉林省首屆二人轉新劇目推廣會在農安召開。1990年該團受省委宣傳部、省計生委的委託,帶著《盼兒》、《這事怨誰》等劇目到全省各地巡迴演出,歷時7個月,行程萬里,演出185場,觀眾達35萬人之多。
圖書館被評為國家二級館,文化館連續被評為省二級先進館。電影公司被廣電部、林業部評為先進集體。文物管理所連續被評為全省文物保護先進單位,戲劇創作室是兩個劇團生產劇目的搖籃,發揮著重要作用。
黃龍大秧歌火爆熱烈,常年不斷,遍及城鄉;黃龍燈會燈山人海,新穎別致,巧思絕倫;歌唱家鄉,振興黃龍文藝會演連年不斷,吸引著大批觀眾;黃龍文化廣場活動花樣翻新,不斷給人送去歡樂;《黃龍詩萃》燃燒著黃龍府人火一樣的詩情;黃龍書畫,展示著黃龍府人的藝術才華。
黃龍春聯散發著翰墨的馨香;《黃龍民間故事集》向人們講述著美麗的傳說;《黃龍府》刊載著黃龍府文化的優美篇章。
在民間,在專唱黃龍大鼓的老藝人高恩;有聲名在外的嗩吶世家“劉小班”,有八十高齡的剪紙藝術家趙桂芝,有出神入化的三弦演奏家高祥。
這裡民間故事、風物傳說散如珍貝,俯拾皆是,退休幹部王景賢蒐集整理出百餘篇,現已結集出書。

歷史沿革

歷代歸屬
農安地名是金代隆安府,元代龍安站的音轉。據《滿洲地名考》和有關資料記載,農安是土名龍灣的音轉。龍灣之名是由於伊通河環繞山崗,其形像龍一樣彎曲,而故名。
漢時為扶餘國屬地,當時的農安是扶餘的都城;南北朝、隋時(公元420-618年)扶餘淪為高句麗的附屬國,當時農安屬高句麗北境,叫扶餘城。因此,從南北朝始至唐初期屬高句麗扶餘城,唐滅高句麗後為渤海扶餘府境;遼把渤海扶餘府改為黃龍府,統轄五州(蓋州、安遠州、威州、清州、雍州)三縣(黃龍縣、遷民縣、永平縣)歸屬東京道(今遼寧省遼陽市)管轄;金把黃龍府改為濟州,後因濟州與山東的濟州同名,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改名隆安,亦作龍安,金貞柏初(1214年一1216年)隆安由州升為府,名為隆安府,屬上京路;元為開元路的屬境;明洪武八年(1375年)歸屬遼東都司的三萬衛管轄,到永樂元年(1403年)屬奴爾乾都司的亦東河衛,名為龍安站,明代中葉屬兀良哈衛,明末屬蒙古科爾沁部,成為遊牧之地;清初屬郭爾羅斯前旗遊牧地,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招流民墾種,嘉慶五年(1800年)設長春廳,農安屬長春廳境地。光緒八年(1882年)於農安城分設經歷;十五年(1889年)長春廳升為府,設農安縣,隸屬長春府;民國三年(1914年)六月東北實行省、道、縣三級管理制,農安隸屬吉林省吉長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廢道制,縣歸省直接管轄,農安仍隸屬於吉林省。

人口

2000年,農安縣轄13個鎮、13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1076134人,其中:農安鎮204513人、伏龍泉鎮38114人、哈拉海鎮45845人、靠山鎮29032人、合隆鎮61674人、開安鎮59060人、燒鍋鎮28034人、高家店鎮31105人、鮑家鎮23258人、華家鎮41131人、柴崗鎮26764人、三盛玉鎮38240人、巴吉壘鎮52010人、濱河鄉31135人、前崗鄉22626人、龍王鄉26893人、三崗鄉30033人、萬順鄉38740人、楊樹林鄉36439人、新陽鄉20097人、永安鄉27812人、青山口鄉31037人、黃魚圈鄉31021人、新農鄉34003人、萬金塔鄉35048人、小城子鄉32470人。
2003年1月23日,吉林省民政廳下發吉民行批[2003]1號檔案,同意將農安縣開安鎮所屬的馬家村、德勝村、隆盛村劃歸合隆鎮管轄。同日,吉林省民政廳下發吉民行批[2003]2號檔案,同意將農安縣濱河鄉十八家子村、獾子洞村劃歸農安鎮管轄。 2003年,農安縣轄26個鄉鎮:農安鎮、鮑家鎮、開安鎮、合隆鎮燒鍋鎮、伏龍泉鎮、三盛玉鎮、哈拉海鎮、高家店鎮、靠山鎮、華家鎮、巴吉壘鎮、柴崗鎮、萬金塔鄉、濱河鄉、前崗鄉、龍王鄉、三崗鄉、新陽鄉、萬順鄉、永安鄉、楊樹林鄉、小城子鄉、黃魚圈鄉、青山口鄉、新農鄉。共有378個行政村,380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15萬,總戶數25萬。
2004年,農安縣轄:農安鎮(鎮政府駐興華路)、伏龍泉鎮、高家店鎮、哈拉海鎮、柴崗鎮(鎮政府駐柴崗站)、開安鎮(鎮政府駐開安街)、燒鍋鎮(鎮政府駐澆鍋店)、靠山鎮(鎮政府駐靠山屯)、合隆鎮、華家鎮(鎮政府駐華家站屯)、巴吉壘鎮、鮑家鎮(鎮政府駐鮑家溝)、三盛玉鎮、楊樹林鄉、常家鄉、萬順鄉(鄉政府駐萬順堡)、龍王鄉(鄉政府駐盛家窩堡)、三崗鄉(鄉政府駐三崗屯)、黃魚圈鄉(鄉政府駐三盛永)、新陽鄉(鄉政府駐裕民)、永安鄉(鄉政府駐畢家屯)、濱河鄉(鄉政府駐吳家屯)、前崗鄉、青山鄉(鄉政府駐魏家嶺)、新農鄉(鄉政府駐馮木鋪)、小城子鄉(鄉政府駐老所長)、萬金塔鄉。
2005年,將農安縣合隆鎮劃歸長春市寬城區,但至今仍歸農安縣管轄。2005年,農安縣撤銷鮑家鎮、柴崗鎮、濱河鄉、新陽鄉。
截至2006年底,農安縣轄10個鎮、11個鄉,4個社區、376個村。

宋金歷史

岳飛這首撼天動地,聲裂金石的詞曲,已被炎黃子孫唱了八百多年。聽了這首洋溢著愛國激情的詞曲,人們眼前便浮現出金兵南侵,燒殺搶掠,百姓流離朱所,妻離子散,啼飢號寒,田園荒蕪,十室九空的悽慘場面;仿佛在那鼙鼓動地,號角震天的戰場上,看到在脊背上被母親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大字的岳飛,手持丈八金槍,跨下青鬃烈馬,縱橫馳騁,以少勝多,屢破金兵;在腦海里便閃現出一面繡有"岳"字的大旗,從汜水關下到長江兩岸,由伏牛山麓至黃河之濱,所向披靡,金兵聞風喪膽的一幕;好似時光倒流,重現了朱仙鎮城下那場驚心動魄的戰鬥:金兀朮親率所向無敵的鐵甲騎兵和拐子馬結成方陣捲地而來,岳飛則率楊再興、岳雲等將士手持馬扎鋼刀和闊刃大斧沖入敵陣,手起刀落,上砍敵首,下剁馬足,三馬相連的拐子馬成排倒下,金兀朮黔驢技窮,狼狽逃竄。就是在金兵屢屢敗陣,岳家軍節節勝利的形勢下,岳飛來到長江邊的一個亭子裡,望著蒼蒼藍天,茫茫碧水,心潮起伏,引吭高歌,為後為留下這首百聽不厭的千古絕唱。
當金兀朮產生怯陣退兵之意,他手下將領也暗通款曲,準備向岳飛投降,各地義軍紛紛投向岳飛麾下,收復失地勝利在望的時刻,岳飛站在郾城城樓,極目遠眺,透過歷史的戰爭煙雲,仿佛看見了唐朝大將薛仁貴突破黃龍府後(當時稱夫余城),高句麗大軍望風披靡,兵敗如山倒的場面;看見了契丹人的首領耶律阿保機打開渤海國西南的門戶--夫余府,迫使渤海王出降的景象;看見了女真族的首領完顏阿骨打攻陷黃龍府,遼天祚帝在上京臨潢府門戶洞開的形勢下,向夾山逃竄的身影。岳飛更難想像到:黃龍府地處東北平原的十字路口,扼控東西南北水陸交通的咽喉,北面有第二松花江、南面兩側有東、西遼河作為天然屏障,是一個進可以戰,退可以守的兵家必爭之地。如果金兵退守黃龍府,利用那裡得天獨厚的條件休養生息,還可能東山再起,進犯中原;如果宋軍占領黃龍府,便可以縱橫捭闔,收復中原失地,把金兵趕回老家去,永久地消除金兵南侵的隱患。進而救還宋朝徽、欽二帝,恢復宋朝江山社稷。因此,他決心乘勝直搗黃龍府。回顧身後眾將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然而,就在岳飛和將士們厲兵秣馬,準備向北方推進的時候,在奸臣秦檜的蠱惑下,宋高宗趙構連下十幾道金牌,將岳飛調回京師,留下千古遺恨。
如果宋朝早日識破秦檜這個賣國奸臣;如果高宗趙構不是患得患失,怕迎回徽、欽二帝失掉自己的皇帝寶座;如果岳飛、韓世忠等將領本著"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古訓,在人民民眾的支持下繼續向北推進,金人就不會占領中原的半壁河山;如果秦檜不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岳飛,有這位智勇雙全、精忠報國的將軍領兵,宋朝就不會滅於蒙古人之手。金的後裔就不會再次占領中原,宋以後的歷史就會重寫。但是,歷史是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岳飛終於在風波亭內,在秦檜授意泡製的供狀上,忿書"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憤飲毒酒而死。正是由岳飛"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這句名言,使黃龍府成為華夏大地婦孺皆知的歷史名城。
黃龍府在公元前12年是夫余族建國的王城。夫余族人在舊石器時代,就生息繁衍在後來成為黃龍府轄區的松遼平原上,到新石器時代,便開始營造半地下式的房屋,從事農業、牧業生產活動,成為東北三大族系中最發達的民族。傳說,公元前,在牡丹江一帶有個索離國。國王與其侍女私通,生下一個男孩,取名東明。這個男孩長大以後,聰慧精悍,騎馬射箭本領高強,國王一妻二妾所生的兒子本領都不如他。國王恐懼其日後爭奪王位,便想殺死東明,斷絕後患。東明知道國王的圖謀後,連夜逃往夫余族人聚居的中心地帶。因其武藝過人,機智勇敢,在發展農、牧業和抵禦外侮中功勳卓著,很快就受夫余族人的擁戴。於是,便於公元前12年(西漢新莽元年),在松遼平原腹地建立一個奴隸制的夫余國。東明成為第一任國王。
夫余國王東明從抵禦外族入侵和發展經濟的角度考慮,選擇第二松花江和東、西遼河形成的夾角中心地帶建立王城,就是後來的黃龍府。王城以木柵為牆,城內建立宮室和儲備穀物、貢品的倉庫,有關押罪犯的牢獄。
夫余國的後繼國王在抵禦外族入侵中,為了尋求中原大國的保護,便於公元49年起派使節向漢光武帝納貢稱臣,於是夫余便成為東漢的保護國,歸玄菟郡管轄。直至公元494年,西部突厥族入侵夫余國,夫余王投降高句麗止,這個王城存在506年,它為發展夫余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起到了重要作用。
夫余府改稱黃龍府,歷史上有過一個神話般的傳說。那是在公元926年7月,耶律阿保機率軍征服渤海國後,從渤海國的忽汗城回師上京臨潢府,行至夫余城南的伊通河與新開河之間,見那裡水草豐盛,鳧鳥成群,野花盛開,柳蔭匝地,便下令軍在此紮營。阿保機剛剛走進部下為他搭起的行宮,便接到流星馬的報告:皇弟迭刺在忽汗城遇刺身亡。他急火攻心,暈倒在御榻上,醒來後對皇后述律平說,快些叫駐紮在忽汗城的皇子耶律德光班師。術律平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啊!"他一氣之下,眼冒金星,再也說不出話來。這天晚上,兵士們看見一顆大星落在行宮的前面。黎明時見行宮上空有一條長約一里的龍盤繞,金光四射,炫人眼目,爾後落入耶律阿保機的行宮裡。行宮裡便升起一股紫黑色的煙霧,一日以後,才逐漸飄散。這一天是七月二十七日,年僅五十五歲的耶律阿保機便死在這裡。遼太宗耶律德光為紀念其父耶律阿保機的光輝功績,在行宮原址建立一座升天殿。把其父駕崩時出現的黃龍視為開國的祥瑞,下令將夫余府更名黃龍府。
黃龍府是遼國六府中重要的一府,轄五州三縣,即安遠州、雍州、益州、威州、清州,黃龍縣、遷民縣、永平縣。黃龍府古城雄踞在伊通河西岸的高地上,城垣的周長3840米,呈正方形,除東、西、南、北四門外,在南、西、東三面各設一小門,四角各有一高大的角樓。垣外有護城河,是遼國防禦女真族的軍事重鎮。在黃龍府設兵馬都部署司,駐正兵五千,並統轄信州彰聖軍、賓州杯化軍、祥州瑞聖軍、威州武寧軍、安遠州懷義軍、清州建寧軍以及隗衍突厥部、奧衍突厥部、北唐古部、五國部等部族兵馬,還將強悍的兀惹部遷往賓州,鐵驪部遷往祥州,以加強黃龍府的軍事力量。遼聖宗時,還在第二松花江北新建十座烽火台和三座城堡,以便於黃龍府周圍的防守和報警。至今在黃龍府四周的二十三座古城堡遺址中,仍可以見到其占踞的險峻地形和眾多的堞樓痕跡。
黃龍府的興旺繁榮是從遼聖宗開始的。遼景宗保寧七年(公元975年),黃龍府守將燕頗(渤海國降將)殺都臨張琚叛遼後,黃龍府治所一度遷到今四平市的一面城。後經遼兵平定燕頗叛亂,於遼聖宗開泰九年(公元1020年),將黃龍府治年遷回原地。遼聖宗主張向漢人學習農桑和冶金諸班工藝,南北交流文化,開放集市,與外國通商。並先後從關內的宗州、檀州遷移漢人千餘戶到黃龍府。這些漢族除帶來的中原的農耕技術外,還帶來釀酒、製革、紡織、鑄造等工藝,使黃龍府內作坊林立,貨棧毗連,不僅能營造車輛船舶,兵器馬具,而且能夠製作金銀首飾,毛氈皮褂,農具炊具,文具紙張。從而,吸引大批本地人和其他民族到黃龍府經商。每逢集日,居住在西部草原的烏桓人、契丹人、蒙古人、鮮卑人牽著駱駝,趕著馬幫,坐著牛車,帶著那裡出產的羊毛、皮張和牛、馬、羊、驢趕到黃龍府交易;居住在東部山區的高句麗人則帶著人參、鹿茸等藥材和貂皮、猞猁皮等貴重皮張到黃龍府出售;松花江北岸的女真人則把五穀、蜂蜜、家畜和獐、狍、狐、兔、雁、鳧、魚、鱉送到黃龍府市場;黃龍府當地人則擺出精心製作的民族食品,有艾糕、烤肉和米酒。在黃龍府市場上,人們能夠買回農耕用的車、馬、犁、鏵、鍬、鎬、鋤、鐮、漁獵用的刀矛弓箭、船網絲鉤,生活用的鍋碗瓢盆、油鹽醬醋,蓋房造橋用的錛刨斧鋸、磚瓦木料,遮身禦寒的皮帽氈靴、棉花布匹,以及婦女兒童佩戴的金銀首飾,老人喜歡的菸酒糖茶。當時這裡已經成為東北的經濟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東北出產的藥材、名馬、肥牛、蜂蜜、毛皮都匯集到這裡,賣給中原和東南亞、日本等地區的商人。還有的商品通過絲綢之路售往大食、波斯以及中亞各國。當時各族雜處,語言不通,便以漢語作為共同語言交流。隨著經濟的發展,黃龍府的人口急劇增長,治內人煙稠密,村屯密布,城廓相望,田陌邊綿。契丹人以東樓西寨稱呼國內的兩個重要城市。東樓是指皇帝居住的上京臨潢府,西寨指的是軍事重鎮黃龍府,因其經濟昌盛,又稱之謂銀府。
遼聖宗、興宗、道宗時代,佛教盛行。凡是遼的重要城市都建有寺院和佛塔。黃龍府西垣外的古塔就是在遼聖宗太平三年至十年之間建成的。在黃龍府東30公里處的祥州還有一座未建成的塔基,人稱半截塔。塔基的地宮四壁繪有彩畫,並存放一座彩繪石雕小塔,從古塔第一層的仿木結構和雕飾的佛像,可以看出中原文化與佛教對契丹的影響,石塔第二層雕飾的奔羊,充分反映了契丹人的風俗及其遊牧部族的藝術特色。
黃龍府是連結燕京析津府、東京遼陽府與上京臨潢府兩條驛路的樞紐。在水運上有伊通河、飲馬河和第二松花江與各地舟楫相通。隨著經濟貿易的發展,黃龍府與中原和松花江南北各地交通日趨通暢,商賈往來更加活躍,成為關東地區的交通中心。
黃龍府作為大遼國的東寨和銀府長達189年,對發展關東地區經濟貿易,以及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為以後各個朝代鞏固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女真人進攻中原時,曾把黃龍府作為交通運輸的中轉站,大批的兵馬經過這裡源源不斷地調往中原,金兵俘擄的北宋皇帝--徽宗趙佶、欽宗趙桓,以及皇后、嬪妃和官員,也曾一度在黃龍府羈押,而後經過賓州,押往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阿城南白城),最後囚禁在五國城。金兵在中原掠奪的財物也都經黃龍府運回上京。有的財物來不及運送,便就地埋藏在黃龍府。1868年和1966年,在黃龍府內東南隅兩次共出土唐宋銅錢達兩億四千萬枚。1868年曾用出土的銅錢投資在伊通河上修築一座大橋。1985年在黃龍府城的西北隅發現的金代窖藏,埋有定窯精製的各種瓷器40件,湖田窯精製的印花石竹紋青執壺等11件。這些瓷器造型美觀,質地精良,曾作為進貢的宮廷用品,這次出土刻花龍紋瓷盤更屬珍品,我國僅在四十年代出土過十件,其中六件流失到國外,僅存四件分別保存在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另有鷓鴣斑青玉盞和鷓鴣斑青玉盤亦屬絕代精品。鑒於黃龍府四通八大的交通和豐饒的物產在全國政治、軍事、經濟中的作用,女真人曾給黃龍府冠以中都的稱號,僅次於作為首都的會寧府。
元代利用黃龍府交通便利的條件,曾把此處作為開元路(行省以下,府、州以上的政治機構)的治所。而後又在黃龍府東27公里處的祥州建立關東的驛站中心。從元大都(北京)來的信使經信州、威州、黃龍府到祥州後,有四條驛路從這裡出發通向遠方。第一條是從祥州西北行至肇州,沿嫩江、雅魯河,越過大興安嶺至呼倫貝爾草原;第二條是從祥州北行至失寶赤萬戶府(今黑龍江省愛琿縣附近);第三條是從祥州東北行經賓州至上京會寧府,經捻站、不牙迷站直奔奴爾干城(今俄羅斯境內黑龍江口附近);第四條是從祥州東南行經特甫路(今九台縣)至敦化,在這裡又分成兩路,一路向東偏北至永明路,一路東南行至合蘭府(今朝鮮境內)。1989年在第一條驛路的終點--內蒙呼倫貝爾盟新巴虎左旗吉木郎圖鄉的烏遜河口,就發現元代中書禮部頒發的祥州驛站銅質印信。
黃龍府在關押北宋徽、欽二帝及其后妃百官之前,還羈留過另一位亡國之君--晉出帝。遼大同元年(公元947年),吞併後晉之後,將晉出帝石重貴降為負義侯,派三百騎兵將石重貴及皇太后李氏、皇太妃安氏、皇后馮氏,皇弟石重睿,皇子延煦、延寶、以及公主、宮嬪五十人,內官三十人押往黃龍府。一人行道上啼飢號寒,殺馬充飢,以樹籽野菜為食,艱難跋涉到黃龍府後,石重貴的寵妃趙氏、聶氏、公主及一些歌妓竟被契丹的王子掠走,皇后馮氏欲覓毒酒與石重貴同飲,未能實現,只得在這裡苟延殘喘,在屈辱中度日。在中國歷史上,那位以燕雲十六州換得兒皇帝稱號的石敬塘,竟未曾想到他的子孫在黃龍府受到般奇恥大辱。
金代後來將黃龍府稱濟州、隆州、隆安府;元代曾一度將黃龍府作為開安路的治所;至明代,這裡成為蒙古族的遊牧地,僅在黃龍府的舊址設一驛站--龍安站。1889年,清政府在黃龍府設縣治,稱農安縣。從清政府消亡,東北光復,到90年代,這裡一直沿用農安縣的名稱。但是,最令人魂牽夢繞的名稱,還是黃龍府。這裡人把地方土生土長的戲曲稱作黃龍戲,把獨具特色的為當地民眾喜聞樂見的大鼓,稱作黃龍大鼓,給商廈命名為黃龍商廈。還有黃龍路、黃龍酒廠、黃龍影樓、黃龍美術社等,不勝枚舉。就連某些人的小傳,也要寫上某年某月某日生於古黃龍府。遠方的遊子歸來,從幾十里外望見巍然聳立的八角十三層遼塔,便會情不自禁的歡呼雀躍:"又回到黃龍府了!"可以說,黃龍府是歷史滄桑的見證,是遊子思鄉的情結,是這一方人的驕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