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讓

辭讓,是指謙遜推讓;責問。《禮記·曲禮上》:“長者問,不辭讓而對,非禮也。”《孟子·公孫丑上》:“辭讓之心,禮之端也。”《史記·李斯列傳》:“夫大行不小謹,盛德不辭讓,鄉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虢公再三辭讓,朕已聽其還國矣。’”魯迅 《書信集·致胡今虛》:“領導決不敢,吶喊助威,則從不辭讓。《後漢書·班超傳》:“有頃,巫至,超即斬其首以送廣德,因辭讓之。

引證解釋

1、謙遜推讓。

《禮記·曲禮上》:“長者問,不辭讓而對,非禮也。”《孟子·公孫丑上》:“辭讓之心,禮之端也。”《史記·李斯列傳》:“夫大行不小謹,盛德不辭讓,鄉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二:“遂定速納兩 浙 地圖,請效土為內臣。上一再辭讓,遂受之。” 《東周列國志》第五回:“平王見莊公說及虢公之事,心慚面赤,勉強言曰:‘朕別卿許久,亦知卿國中有事,欲使虢公權管數日,以候卿來。虢公再三辭讓,朕已聽其還國矣。卿又何疑焉?’”魯迅 《書信集·致胡今虛》:“領導決不敢,吶喊助威,則從不辭讓。”

2、責問。

《後漢書·班超傳》:“有頃,巫至,超即斬其首以送廣德,因辭讓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