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雍碑

辟雍碑

辟雍碑全稱為“大晉龍興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義再蒞之德隆熙之頌碑”,位於河南省偃師市東大郊村。1931年出土於東大郊村北東漢建武五年(29年)所建的東漢太學遺址中,1974年在辟雍遺址中又發現了該碑碑座,後此碑立於村內。

簡介

辟雍碑碑文辟雍碑碑文
辟雍碑——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晉代碑刻。全名《大晉龍興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又再蒞之盛德隆熙之頌》碑,晉鹹寧四年(278年)立於晉都洛陽城南太學辟雍。辟雍碑系用一整石塊鑿成,全碑用晉隸書寫成,刻工細緻,保存完好。記載了晉武帝司馬炎及皇太子司馬衷親臨辟雍視察的事跡。碑額從正面看,雙龍盤繞,兩面不對稱,有種獨特的風格。辟雍碑碑座非常見的龜形(贔屓)而為宮殿造型,顯現魏晉時期的碑刻風格。碑陰刻有行政官員太常、散騎、常待,教職人員博士、司業、主事、司成等,以及學中員如禮生、弟子、門人、散生、寄生等的郡籍及姓名,多至400餘人,這對研究晉代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內容以及學生來源有重要價值。

外觀

辟雍碑辟雍碑
有獨特的風格,碑首兩側刻有浮雕蟠龍圖案,碑額題:“大晉龍興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又再蒞之盛德隆熙之頌”23字。
辟雍碑碑首、碑身以整石鑿成,插在覆斗形碑座上,通高3.22米,寬1.1米,厚0.3米。辟雍碑正文30行,行55字,字徑3厘米。
辟雍碑全碑用晉隸書寫成,刻工細緻,保存完好。

碑文

正面刻碑文1500字,記晉武帝設立學官,興辦太學,親臨辟雍視察講演,以及皇太子再次來此之事。背面刻學官博士、禮生弟子400餘人的姓名和籍貫。碑刻反映出當時太學的興盛。

意義

辟雍碑的出土證實了太學原創於西漢,而洛陽太學創於東漢初期,歷經曹魏,至西晉再度繁榮,是中國古代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漢質帝時學員曾達到三萬人。該碑對研究中國一千六百多年前晉代教育、對考察學生分布情況,是極為珍貴的資料。該碑晉隸書法靈活,似用改制的扁筆書寫,這對古代書法藝術的探討,具有重要價值。

文物保護

辟雍碑字型辟雍碑字型

辟雍碑出土後,當地建有亭子護碑,後亭子被破壞,辟雍碑常年遭受風吹雨打,受到一定程度損壞。1961年,漢魏洛陽故城遺址被中國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包括辟雍碑。

2001年,李良傑等村中有識之士自發籌集款項,建院護碑,李良傑擔任起護碑人。春夏時節,院落里會長出一些荒草,平日裡也都是老李一個人來打理。其實,最讓村民及外界讚嘆的,是老李阻止了無數次對辟雍碑的拓片行為,他的嚴密看護也讓不法分子覬覦辟雍碑拓片發財的希望破滅。為此他得罪了很多人,甚至自己的親戚朋友想得到一副辟雍碑拓片,他都不會答應。李良傑認為,老祖宗遺留下的文物不可多得,它屬於所有中國人,不能成為一小部分人的賺錢工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