轅門

轅門

轅門,《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解釋為:古時軍營的門或官署的外門。“轅門”理解為“軍營大門”是沒有錯誤的,晉劇就有《轅門斬子》一戲:北國肖銀宗南下入侵,大擺天門陣,宗保被穆桂英綁赴穆柯寨後一見鍾情,結為夫妻,元帥楊六郎大怒,要將宗保在轅門斬首示眾。——岑 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白雪歌》,開篇四句為全詩發端,寥寥數語便勾勒出了一幅蔚為奇觀的邊塞風景圖:八月的北國已不似南疆還是風和日麗的景象,而有著迷人的邊塞特色——狂風席捲,白草吹折,飛雪漫天,清晨,映入眼帘的是散落在千樹萬樹上的白雪,宛如一夜春風頓然吹開的朵朵梨花。

相關詞語

轅門抄

轅門轅門
清代總督或巡撫官署中發抄的分寄所屬各府、州、縣的文書和政治情報。經官署的轅門抄出,故名。轅門抄最初是抄寫的,後來由報房刻成木板印刷發行。

《中國現在記》第五回:“﹝ 馮耀祖 等﹞在大廳上飲酒賞燈,看見省城裡有寄來的轅門抄,取過來一看,不覺吃了一驚。”《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七回:“及至明日,轅門抄上刻出了‘ 苟 某人請期服假數天’。”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一:“各衙門的號房裡,也偶爾拿手本去掛個號,轅門抄上偶爾露一露他的官銜名字。”

拜倒轅門

拜倒轅門

[grovel (fall on one's knee,prostrate oneself) before the outer gate of a government office in ancient times] 轅門,這裡指軍營的門。形容佩服到極點,自願認輸

如風頭不佳,不能取勝,那時再拜倒轅門也不為遲。——《鏡花緣》

轅門鈇

轅門鈇

官署的腰斬刑具。

金麻九疇《和伯玉食蒿醬韻》之三:“唯聞廣庭樂,不見轅門鈇。”

轅門松

轅門松

轅門松在臥雲峰東隅。奇松主幹挺直,頂如傘狀,另伸一千,形作倒“U”狀,宛如古時官署中的轅門,故名“轅門松”。可惜今已枯萎。有詩讚曰;“奇松態作古轅門,出入千乘萬馬屯。為覓人間稀世景,如雲遊客涌紛紛”。

轅門射戟典故

三國時,袁紹之弟袁術派大將紀靈率領十萬大軍攻打劉備。袁術擔心在徐州的呂布救援劉備,派人給呂布送去糧草和密信,要呂布按兵不動。劉備考慮到自己兵力不足,也寫信求助呂布。呂布收了袁術的糧草,又收了劉備的求援信,他想:我若不救劉備,袁術得逞後我也危險;若我救劉備,袁術必恨我。於是,呂布讓人把劉備和紀靈同時請來赴宴。 呂布坐在劉備和紀靈中間,吩咐開宴,剛吃幾杯酒,呂布說:"看在我的面上,你兩家不要打了。"紀靈不肯。呂布大叫一聲:"把我的畫戟拿來!"劉備、紀靈都嚇了一跳。呂布又說:"我把畫戟插到轅門外一百五十步地方,如果我一箭射中畫戟的枝尖,你們兩家就不要打了。如果我射不中,打不打我就不管了。紀靈希望射不中,劉備希望能射中。呂布叫人端上酒來,各自飲了一杯,酒畢,取出弓箭,搭箭拉弦,只聽"嗖"的一聲,呂布大喊:"著!"那箭不偏不倚,正中畫戟的枝尖。在場的人無不喝彩。呂布把弓扔在地上,笑著說:"看來老天也不願意讓你們打仗啊!"就這樣,呂布以他精湛的箭法平息了一場廝殺。

《三國演義》第十六回《“ 曹孟德敗師淯水》 …… 呂布曰:“我請你兩家解斗,須不教你廝殺!”這邊紀靈不忿,那邊張飛只要廝殺。呂布大怒,教左右:“取我戟來,呂布提畫戟在手,紀靈、玄德盡皆失色。呂布曰:“我勸你兩家不要廝殺,盡在天命。”令左右接過畫戟,去轅門外遠遠插定。乃回顧紀靈、玄德曰:“轅門離中軍一百五十步,吾若一箭射中戟小枝,你兩家罷兵,如射不中,你各自回營,安排廝殺。有不從吾言者,並力拒之。”紀靈私忖:“戟在一百五十步之外,安能便中?且落得應允。待其不中,那時憑我廝殺。”便一口許諾。玄德自無不允。布都教坐,再各飲一杯酒。酒畢,布教取弓箭來。玄德暗祝曰:“只願他射得中便好!”只見呂布挽起袍袖,搭上箭,扯滿弓,叫一聲:“著!”正是:弓開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一箭正中畫戟小枝。帳上帳下將校,齊聲喝彩。後人有詩讚之曰:“溫侯神射世間稀,曾向轅門獨解危。落日果然欺后羿,號猿直欲勝由基。虎筋弦響弓開處,雕羽翅飛箭到時。豹子尾搖穿畫戟,雄兵十萬脫征衣。” 當下呂布射中畫戟小枝,呵呵大笑,擲弓於地,執紀靈、玄德之手曰:“此天令你兩家罷兵也!”喝教軍士:“斟酒來!”各飲一大觥。”玄德暗稱慚愧。紀靈默然半響,告呂布曰:“將軍之言,不敢不聽;奈紀靈回去,主人如何肯信?”呂布曰:“吾自作書復之便了。

相關詞歌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乾百丈冰,愁雲慘澹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岑 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白雪歌》,開篇四句為全詩發端,寥寥數語便勾勒出了一幅蔚為奇觀的邊塞風景圖:八月的北國已不似南疆還是風和日麗的景象,而有著迷人的邊塞特色——狂風席捲,白草吹折,飛雪漫天,清晨,映入眼帘的是散落在千樹萬樹上的白雪,宛如一夜春風頓然吹開的朵朵梨花。前兩句緊扣北地季節、氣候之特徵,寫得粗獷奔放,後兩句筆鋒一轉,以梨花喻雪,變粗獷為柔細,妙語如珠,別出心裁。接下去四句寫雪中奇寒,由營幕外寫到營幕內,由自己寫到他人,以襯托的筆法形象地寫出了北地雪冷之甚。“瀚海”兩句承上啟下,又由營幕內回復到營幕外,場景更為壯觀,並引出“歸客”。接下去的八句著重寫雪中送人,而又不離寫雪。

《白雪歌》,寫送人,由寫別筵→筵後送別→歸客遠行。“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這是寫別筵,中軍置酒,眾樂齊奏,熱鬧非凡,反襯出惜別心情之深沉。“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這是寫筵後送別。“暮”,點明送別的時間,“暮雪”與送別前的晨雪相呼應,“轅門”照應上文所指地點。“風掣紅旗凍不翻”,脫胎於唐代詩人虞世南的“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霧鋒黯無色,霜旗凍不翻”(《出塞》),而更有韻致。雪中送人,景中寓情。“多情自古傷離別”(宋·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更何況是在大雪封山、奇冷無比的環境下離別呢?“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這是寫歸客遠行,也是寫別後雪景。

《白雪歌》:“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寫雪,便明顯有別於《天山雪歌》。南朝梁時人蕭子顯《燕歌行》中的詩句“洛陽梨花落如雪”,以飄雪喻花,取喻新穎別致,岑參反用梨花如雪之喻,傳神地描繪出了雪的皎潔、鮮潤、明麗和飛動,比喻新穎,形象鮮明,給讀者多方面的審美感受。

起首四句“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為全詩發端,寫出了塞外八月飛雪的奇景。“如高山墜石,不知其來,令人驚絕”(沈德潛《說詩晬語》)。其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乃傳世佳句,傳神地 描繪出了雪的皎潔 、鮮潤、明麗與飛動。然而此語並非 出自偶然。南朝蕭子顯在《 燕歌行》中寫下:“洛陽梨花落如雪”一句後,後人每每因襲之。岑參則反用梨花來喻雪,取喻新穎,確實是獨具風神的妙喻。

接下來四句寫雪中奇寒,以“散入”一句為過度,筆觸由大自然轉入營幕中。“瀚海”二句,似承實啟,又將鏡頭從營幕中拉出,推向冰雪復蓋、萬里雲凝的塞外天地。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應為第三層。復將鏡頭轉回營幕中,區區14字,已將踐別宴會上的急管繁弦寫得淋漓盡致。寫軍營的奇寒,寫冰天雪地的背景,寫踐別宴會的熱鬧,處處都在刻畫異鄉的浪漫氣氛,又無一處不顯示客中送別的複雜心情。

最後六句為第四層,寫筵後送別,歸客遠去的情景。尤其是結尾處,一個“空”字足以道盡萬般離情,餘韻悠長,耐人尋味。點評:

全詩的背景是雪,由雪而引出奇景,生髮奇寒,融入依依惜別之情,最後又回到雪景中去,“起、承、轉、合”使得整首詩在結構上非常圓潤。雖然是送別詩,但作者下筆卻又雄奇奔放,開朗豪健。情濃意摯而又不流於傷感,這也正是岑參邊塞詩浪漫樂觀的基本特徵。

可以說《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是集奇才奇氣,真情至情於一體,既淋漓盡致,又含蓄蘊借的一篇佳作。

雙語例句

這便是有名的“轅門射箭”的故事。

This is the famous "yan mengshotbefore the" story.

大門外還有一組封閉性的院落,由東西班房、東西轅門、鼓亭、樂亭、照壁、旗桿等組成。

Outside the gatethere isagroupof aclosedcourtyard, fromwhatclassrooms, things ¸, drumsPavilion, leting, screen wall, flagpoleso on.

呂布又說:“我把畫戟插到轅門外一百五十步地方,如果我一箭射中畫戟的枝尖,你們兩家就不要打了。

I'll stand my lance 150steps away outside the gate. Ifmyarrow hits its edgeyoutwowillstop yourfight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