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爭

軍爭的中心思想是力爭掌握戰場的主動權。

軍爭也是戰術篇的總結

1.主動權是影響戰勝勝負的關鍵;
2.打仗要懂得權變,要隨機應變,變不利為有利,其方法論就是“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3.要在敵人士氣懈怠、疲憊之時出擊敵人,不要用主力和士氣旺盛的敵人直接硬拼;
4.“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孫子指出部隊快的時候、慢的時候,進攻的時候,防守的時候,計畫保密的時候,擴大勢力範圍的時候的情形,並指出進攻的方向是敵人的虛,若是敵人防備的很好,也要削弱之;

軍爭的意義

兩軍爭利爭勝的問題,其中心思想是力爭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孫子認為在作戰過程中,如何先敵占領戰場要地和掌握有利戰機,是兩軍相爭中最重要最困難的問題。為了爭取有利的地位,他認為,必須懂得“以迂為直,以患為利”的原則,正確處理“迂”和“直”,“患”和“利”的辯證關係,達到“後人發,先人至”的目的。

軍爭的利弊

孫子認識到軍爭有利和有害的兩個方面,指出“軍爭為利,軍爭為危”。就是軍爭是有利的,也是有危險的,軍爭中不能只見“利”,不見“害”。孫子對當時軍隊強行軍的特點作了具體的描述:如果全軍攜帶全部軍需物資去同敵人爭奪先機之利,就不能先敵占領有利地域;如果捨棄全部軍需物資去同敵人爭奪先機之利,那么後果就更壞。根據孫子的估算,如果強行軍50 公里,不僅三軍將領會被俘,而且部隊因疲乏勞頓、行列雜亂、不成陣形,只有十分之一的部隊能按時到達指定位置,如果強行軍25 公里去同敵人爭利,前軍就會受挫,只有一半的部隊能到達。如果強行軍15 公里去爭利,只有三分之二的部隊能到達。不僅如此,由於全部軍需物資的損失,勢必造成部隊不能堅持作戰,甚至不能生存。

軍爭的原則和方法

孫子提出了“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的爭奪戰機的指導原則。就是用兵打仗要奇詐多變才能獲得成功,要根據是否有利採取行動,分散或集中使用兵力,要隨情況而變。有利可奪時,行軍速度“其疾如風”;無利可奪時,行軍速度“其徐如林”。進攻時,“侵掠如火”;防禦時,”不動如山”。蔭蔽時如陰雲蔽日,衝鋒時如雷動風舉。
軍隊在接敵過程中,重要的是方陣隊形變換的指揮問題。兵力的集中與分散,所謂“以分合為變”,其指揮信號是火鼓和旌旗。孫子在這裡提到了夜戰,他主張“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以變人耳目“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就是作戰要統一號令,統一行動。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