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民圩

1950年春修中,臨川等村將紅花、南�、陶家等小�併入保大圩。 1970年春,博望公社3000多民工苦戰100天,築圩面積8平方公里。 1985年開始,博望、新博兩鄉在團結圩與東新圩之間築堤封閉。

聯圩開挖丹陽新河、新博新河和野風港築壩堵口,將軍墾農場和新市、新博兩公社各圩�聯為一個圩,故名軍民圩。後博望河堵口,又併入數圩,仍用原圩名。
圩東濱石臼湖,南瀕丹陽湖與湖陽圩相望,西畔新河,北傍高丘壠地。原水系有大溪港(今博望河)、新開港(今浮凌橋河)和釜山港,均流入丹陽湖。圩區總面積71.38平方公里,耕地5.98萬畝。受益有新市、新博、博望三鄉鎮之大部或一部,還有部隊軍墾農場。圩堤起自新市鄒村橋,經釜山、野風港、博望河梢至丁家嘴頭,堤長35公里。
軍民圩含圩�50多處,築圩始於宋代,明清兩朝為鼎盛期。這些圩�迭經修廢,防洪標準低,零星分散,動輒漫潰成災。
建國以後,在培修加固的同時,把圩�聯並作為主攻目標。1949年冬,新博鄉廣大圩民要求將陶家圩、下圩、上圩、安豐圩、硯池圩、唐宅圩、蘇村圩、袁宅圩等30多圩�聯並。經規劃批准後,以工代賑,1950年春修動工。當時聯圩系“以土為主”,只將通湖各壩口用土堵塞,使原堤長80多公里,縮減為11.9公里。後國家補助經費,受益隊集資投勞,1965年建陶家壩閘,1963年建千斤壩閘,1969年建沈村壩閘,1975年建王家壩閘,改變夏堵冬挖的局面。1958年沿丘陵開挖躍進河,將流入圩內的楊山坳山水撇入浮凌橋河。1950年春修中,臨川等村將紅花、南�、陶家等小�併入保大圩。新華圩舊有小�4處,因瀕湖風浪大,相繼湮廢,復墾於本世紀30年代。1958年在釜山建共青閘,縮短武山港兩岸的堤線。
1953年興修中,另埂、臧茂等村將博望河的另埂、邰坊、鹹通、大散四圩�聯成四合圩。1958年開挖高潮河撇橫山來水,堵許家口(1969年改建閘),將陶石圩併入。同年開挖陶家甸山河,將小圩、烏金圩併入大溪圩。楊毛崗村前小�並為三楊圩。1969年當塗博望和溧水明覺共建小溪閘,將中圩、章家圩、汪家�等圩�聯為“外聯內分”的格局。上述聯圩並�,建閘泄引,防洪除澇能力大增,為大聯圩奠定基礎。
60~70年代,在丹陽、石臼兩湖灘墾築新圩4處,總面積36.2平方公里。1966年12月,南京軍區6285、6286、6287、6288、6289五支部隊的幹部、戰士圍墾釜山至新博圩的湖灘,翌年6月築成,面積19.2平方公里。圩堤高程11.5米左右,風浪堤塊石護坡7.7公里。1970年春,博望公社3000多民工苦戰100天,築圩面積8平方公里。因溧水明覺公社曾參加築圩(負擔四分之一),本著團結治水精神,故名團結圩。1970~1974年,新博公社每年冬春修發動6000多勞力,在湖灘安營紮寨,築成西新圩和東新圩,合計面積9平方公里。初築圩堤高11米左右,塊石護坡6.9公里。
薛、丹、博聯圩第二期工程,新博公社擔任野風港築壩,將軍墾農場與新博圩之間的湖口封閉。從此軍墾農場與新市、新博兩公社各圩聯成一圩。1985年開始,博望、新博兩鄉在團結圩與東新圩之間築堤封閉。又興建水閘和泵站,整個工程於1987年受益。原大溪、四合、陶石等圩�,也併入軍民圩。
老圩加新圩,小聯圩到大聯圩,迭經培修加固,現堤頂高程達13米左右,堤頂寬3~6米,坡度1∶2~1∶3,塊石護坡長16.3公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