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文化

軍事文化

《軍事文化》一書注入通俗性、可讀性和趣味性的元素,由王道偉、李杜卿擔任主編。《未來軍事家學識叢書》針對當代職業軍人和廣大軍事愛好者的特點和興趣,特別是針對這個群體中廣大基層官兵、莘莘學子和社會青年的特點和興趣,從中外軍事歷史、軍事理論、軍事科技、軍事文化和戰爭實踐或軍事實踐等等所匯聚的軍事知識海洋中,萃取其精要和“管用”的知識,精心打造了一套軍事知識與軍事精神的文化大餐,傾力鉅獻,是以饗之。人們可能都不會忘記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意、日法西斯集團的瘋狂擴張,德國發動閃電攻勢,相繼占領了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並向英、蘇發動進攻,而日本更是發動了全面對華戰爭,企圖占領整箇中國及整個亞洲。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俗話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理,不想成為軍事家的軍人或軍事愛好者,也不是真正好的軍人和愛好者。而要成為一名軍事家,也許(僅僅是也許)存在著某種天賦,但絕對離不開後天的軍事理論的學習和軍事實踐的錘鍊。本書是其中分冊《軍事文化(文韜武略的歷史積澱)》。由王道偉、李杜卿擔任主編。 《軍事文化(文韜武略的歷史積澱)》主要介紹了各類軍事文化。

目錄

第一章 軍事戰略的底蘊:戰略文化

防禦戰略:崇尚和平的文化底蘊

霸權戰略:殖民主義的文化底蘊

擴張戰略:軍國主義的文化底蘊

孤立戰略:均勢主義的文化底蘊

第二章 戰爭武德的升華:道德文化

道義的爭奪:道德戰線上的戰爭

生命的關懷:軍事人道主義

行為的規範:軍人道德

精神的支柱: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

仁義的典範:中華傳統武德

時尚的品質:騎士精神

變異的武德:日本武士道

人道的顛復:法西斯對平民的屠殺

性?德的淪喪:慰安婦制度

部分章節

德意日集團的瘋狂武力擴張戰略,不是偶然現象,而是軍國主義戰略文化發展的結果。

所謂軍國主義,是指崇尚武力和軍事擴張,將窮兵黷武和侵略擴張作?立國之本,把國家完全置於軍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經濟、文教等國家生活的各個方面均服務於擴軍備戰和對外戰爭的思想和政治制度。德國和日本都是軍國主義國家的典型代表。軍國主義的基本理論就是否認和平,認為戰爭是不可避免的,甚至認為戰爭本身是美好和令人神往的。軍國主義的行為體現為某個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軍事化,以及對外奉行侵略擴張政策。在軍國主義國家,戰爭成為國家的主要目的,國家的存在和發展主要依靠對外掠奪和擴張。

人類軍事文化中的軍國主義成分,首先體現在對戰爭的態?上。自古以來,人類對於戰爭就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或視其為一種可怕的罪惡和災難而予以拒斥和詛咒,或視其為一種高尚的行為而予以衷心的、甚至是誇張的讚美。而軍國主義就屬於後者。

在人類歷史上,宣揚戰爭、讚美暴力的大有人在,而作為一種民族精神,又尤以德意志和日本為甚。柏林大學歷史學教授特萊希克認為:“戰爭不僅僅是一種實際上的必要,它也是一種理論上的必要,一種邏輯的要求。國家這一概念意味著戰爭的概念,因為國家的本質是權力。……要在這個世界上永遠消滅戰爭不僅是一種荒謬可笑的希?,而且也是極其不道德的希望,這將造成人類靈魂的許多基本的和崇高的力量的萎縮。”而在此之前,大哲學家黑格爾早已明確指出:“戰爭是美麗的、美好的、神聖的和多產的,戰爭創造人們的道德,是維持人們的精神健康所必不可少的。在戰爭中,國家更加接近它的理想。”他們的話也許非常能反映日耳曼民族對戰爭和武力的崇尚。在這種對戰爭和暴力的鼓吹下,軍備競賽、侵略、窮兵黷武往往就成為難以避免的結局。德國之所以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成為難辭其咎的罪魁禍首,與他們這種崇尚武力的精神文化具有緊密聯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