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站鎮[河南夏邑縣車站鎮]

車站鎮[河南夏邑縣車站鎮]

車站鎮位於夏邑北邊緣,南與李集鎮相鄰,西北與虞城縣接壤,東和東南與楊集鎮、王集鎮毗連,北臨310國道,隴海鐵路穿越而過,境內建有夏邑縣火車站,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明顯。全鎮轄30個行政村:車站、秦院、良種場、朱樓、杏園、牛王固、陳窪、秦集、趙莊、王合寺樓、楊營、李公莊、吳寨、管莊、侯樓、魏樓、沈莊、老窩、老家、秦樓、王武廟、紅山廟、張樓、大莊東、大莊西、小王樓、火神閣、興龍、劉堤圈、薛莊30個行政村, 259個村民組;人口6.1萬,總面積68.9平方公里。

建制沿革

1958年建車站公社,1984年改鄉,1986年建鎮。

地理環境

車站鎮位於豫、魯、蘇、皖四省結合部,南與李集鎮相鄰,城縣接壤,東和東南與楊集鎮、王集鄉毗連,北臨310國道,南靠連霍高速公路,西依京九鐵路,歐亞大陸橋——隴海鐵路穿鏡而過。全鎮轄30個行政村,89個自然村,總面積68.9平方公里,其中鎮區面積5.5平方公里;人口6.29萬人,其中鎮區人口1.85萬人;耕地6萬畝。

行政區劃

車站鎮 車站鎮

轄車站、沈莊、朱樓、秦院、良種場、杏園、牛王固、陳窪、秦集、趙莊、王合寺樓、楊營、李公莊、吳寨、管莊、侯樓、老家、紅山廟、張樓、魏樓、秦樓、王武廟、老窩、堤圈、薛莊、興隆、小王樓、大莊東、大莊西、火神閣30個行政村,89個自然村。隴海鐵路橫臥北部邊境。

隴海戰役

車站鎮名稱源於夏邑縣火車站,原名為劉堤圈火車站,1997年,在車站鎮火神閣村半截樓準備陶製粉大缸,在今火神閣學校舊址西面起土,挖出累累白骨及生了銹的老式手槍,子彈為2mm直徑鐵元珠,僅此揭開了車站鎮在抗戰時期的那些崢嶸歲月。

1937年,日軍發動“七七事變”開始了對中國的全面侵略,日軍的鐵蹄開始踏向中原,日本鬼子橫行無忌,任意下鄉燒殺搶掠;而打著各種番號的中國軍隊和地方武裝不敢鬼子打仗,或者一打就垮,甚至有不打就垮的;老百姓人心惶惶,對抗戰前途悲觀失望。那時候,在人民民眾中間,標語口號不準寫,說是怕日本人燒房子;民間祠堂不讓新四軍住,怕鬼子來殺人;馬路鐵道不叫你破壞,你破壞,就是引敵人來燒殺。

1939年,隴海路徐州、碭山、劉堤圈(今車站鎮)、馬牧集(今虞城縣)、張閣等火車站相繼被日寇占領,並在在鐵路沿線的主要村鎮和鐵路大橋旁設有日偽軍的據點,火神閣村就是劉堤圈火車站的第一道防線,炮樓設在落鳳溝(今已被截斷)旁,通往火車站只有三條路,有從落鳳溝越過的都會被日哨兵擊斃;中國方面“國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但當時碭山、虞城、夏邑等縣,已建立了日偽政權,都有日偽軍駐守,新四軍為激發民眾抗日熱情大力宣傳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宣傳新四軍是抗日的人民軍隊,很大的激發了民眾的抗日熱情,村民多次偷偷割斷了劉堤圈火車站至夏邑縣城的電話線,刨去電線桿,致使日軍的通訊頻頻中斷。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6年6月,蔣介石認為內戰條件已經成熟,便尋找藉口,向共產黨提出五項條件,其中第一條就是要求人民解放軍撤出隴海鐵路以南地區。1946年6月,蔣介石調集30萬兵力大舉圍攻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從此爆發。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8月10日,為策應中原解放軍突圍,劉鄧大軍奉中共中央指示率晉冀魯豫野戰軍發起隴海戰役,反擊駐在隴海鐵路沿線碭山至徐州和開封至民權的國民黨部隊。8月10日至22日,13天共殲敵1.6萬餘人,攻克虞城等5座縣城和夏邑劉堤圈火車站。

結果是可觀的,過程是殘酷的。在解放夏邑劉堤圈火車站時,道南在火神閣村中共雖然勝利可損失很慘重,1948年6月,道北朱屯戰役,由於敵眾我寡,我軍32名士兵為祖國解放事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並掩埋在朱屯村東頭(現建有朱屯烈士陵園投資8—10萬元,占地3500平方米,建造仿古大門,硬化“田”字型道路,修建四面圍牆,內設管理區、教育區和墓區,中間建一個花壇、樹立一座革命紀念碑,牆壁內刻制戰鬥場面說明和教育口號,園區內種植松樹)。

產業發展

車站鎮 車站鎮

經過車站鎮歷屆黨委、政府的不懈努力,農業結構調整、農業化工作成績斐然,已形成頗具規模的“棉 花、蔬菜、雙孢菇、優質果品、牛羊豬”五大支柱產業。鄉鎮企業一直為市、縣發展重鎮,全國四大生產基地之一的石棉保溫產品,傳統優勢尚存,更新換代的新型保溫材料已形成暢銷之勢。新興的木材加工、食用菌生產加工產業方興未艾,已形成優勢產業。小城鎮建設的迅猛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第三產業發展。科技、文衛事業穩步發展,取得的成績也得到了上級的充分肯定:1991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農村改革商丘試驗區試驗點;1993年3月被省民政廳命名為“河南鄉鎮之星”;1995年8月被省農調隊命名為“社會總產值超億元鄉鎮”;2001年9月被省建設廳命名為“中州名鎮”。

車站鎮 車站鎮

車站鎮確立了“調優種植業,壯大養殖業,發展加工業”的農村經濟發展思路,堅持以培植龍頭企業為載體,以建立基地為依託,以搞活農產品流通為重點,以健全服務體系為保證,大力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全鎮已形成“食用菌、蔬菜、養殖、果品”四大支柱產業。其中,以程大莊、老窩為中心的食用菌產業,已發展食用菌種植棚6800座340萬平方米,成為全國最大的雙孢菇生產基地,年產食用菌8萬多噸,該鎮僅食用菌一項,年實現產值4億元,效益2億多元。同時,該鎮食用菌產業化經營還輻 射帶動兩省、六縣、30多個鄉鎮、283個村、9000多農戶從事食用菌生產種植,發展食用菌種植棚10000多座,年產食用菌10萬多噸,並帶動了運輸業、服務業、產品包裝業、餐飲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圍繞食用菌產業從事二、三產業的人員達2萬多人,年服務收入超億元。

該鎮食用菌產業起步於2000年,發展於2002年,現已形成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圍繞食用菌種植加工,該鎮先後培育出中州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大鵬食品發展有限公司、銀髮公司、誠信加工廠等60多家食用菌加工企業,其中,年產值超億元的省、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就有兩家,可加工生產食用菌3大系列12個品種,產品遠銷俄羅斯、韓國、西歐、香港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由於成績突出,2007年1月,該鎮被中國食用菌協會命名為“全國小蘑菇生產新農村建設示範鎮”,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頒獎。2007年12月,以車站食用菌產業為龍頭的夏邑縣,被中國食用菌協會命名為“全國蘑菇之鄉”。

車站鎮 車站鎮

車站鎮民營企業一直為市、縣發展重鎮。該鎮已形成保溫建材、木材加工、麵粉加工、食用菌加工四大支柱產業。其中,以商丘建立保溫材料有限公司為龍頭的石棉保溫建材產品,暢銷全國各地,成為聞名全國的四大石棉建材生產基地之一;以中州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為龍頭的食用菌加工業、以德福利粉業為龍頭的麵粉加工業、以富盛木業為龍頭的木材加工產業方興未艾,已形成產業優勢。

車站鎮 車站鎮

車站鎮的決策者們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堅持“鋪天蓋地”與“頂天立地”並舉,培植民營經濟大戶與鼓勵發展個體工商戶並存;大力培育骨幹企業群體,實施工業科技創新工程,加大企業技改力度,推動企業技術進步,膨脹壯大企業規模,重點培植中州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大鵬食品發展有限公司、商丘建業保溫材料有限公司、富盛木業、東方保溫材料有限公司等骨幹企業,進一步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產品檔次。 下大力氣抓招商引資,創新激勵機制。該鎮對幹部實行招商引資目標責任制,將招商引資任務層層分解,量化到人、到村、到每個單位,實行嚴格的獎懲制度。創優招商環境,對外來企業實行“一門式管理,一站式服務”。同時,該鎮積極最佳化人文環境,努力營造文明規範的法治環境、誠實守信的信用環境和助人為樂的服務環境,用好的政策、好的環境吸引人、打動人、留住人。在全鎮上下開展了以情招商、環境招商、以商招商、全民招商等“大招商、招大商”活動。僅2007年,該鎮就新上5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28個,引進縣外資金15200萬元。 2007年初,車站鎮黨委、鎮政府鄭重地向民眾承諾了年內要辦的六件大事,全都是民眾反映最強烈、要求最迫切的問題。該鎮黨委、鎮政府通過積極爭取,多方籌措資金1000多萬元用於道路、橋涵、農村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組織黨員幹部帶頭,動員民眾積極回響的辦法捐資40多萬元,對劉駱路車站段進行了修補,解決了食用菌基地道路因損毀嚴重車輛無法通行,威脅基地發展的問題;通過協調濟南鐵路分局,改建了隴海鐵路383地下涵道,解決了因長期積水,鐵路南北多年難以通行的問題;五是爭取國家項目資金273萬元,完成了張樓、紅山廟、老家、王武廟、秦樓、老窩六個村的農村飲水工程,從根本上解決了2700戶、10800人的吃水問題;六是通過招商引資對鎮區站前路進行開發。

信訪工作

一是進一步排查各種不安定因素。鎮包村幹部在下鄉的過程中,通過走訪民眾、召開座談會、個別談話等方式,進一步排查不安定因素,對民眾反映的問題及不安定因素及時進行解決和化解。

二是在信訪工作中堅持抓早、抓小、抓源原則。對於存在信訪隱患的村,採取提前介入的辦法,由鎮班子成員帶隊,選派富有農村工作經驗的鎮幹部進村入戶,及時掌握民眾思想動態,對傾向性問題、苗頭性問題做到早發現,早知情,早做工作,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三是對具體信訪案件想方設法去解決。對重大信訪案件,實行領導包案制,明確分工,責任具體。誰落實的問題,由誰負責到底。做到小問題不出村,大問題不出鎮。

四是強化領導接訪制度。鎮領導班子成員分日排班,及時接待民眾來信來訪,化解各種矛盾和問題。

五是鎮抽調15名素質高、能力強、民眾工作經驗豐富的鎮幹部組成信訪工作應急分隊,及時處理各種突發信訪事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