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廄

車廄村位於餘姚城區東南17公里,處河姆渡鎮南端。轄區東接東澄村,南鄰五聯村,西靠陸埠鎮,北隔姚江與江中村相望,總面積12.20平方公里。全村共有23個村民小組,828戶,有常住人口2411人,暫住人口965人,有漢族、苗族、壯族、土家族等4個民族。該村屬於半稻半山區,有耕地面積1354畝,林地面積11143畝。

車廄村位於餘姚城區東南17公里,處河姆渡鎮南端。轄區東接東澄村,南鄰五聯村,西靠陸埠鎮,北隔姚江與江中村相望,總面積12.20平方公里。全村共有23個村民小組,828戶,有常住人口2411人,暫住人口965人,有漢族、苗族、壯族、土家族等4個民族。該村屬於半稻半山區,有耕地面積1354畝,林地面積11143畝。
車廄村地處河姆渡鎮南,有姚江、杭甬高速公路、甬梁線穿境而過。全村面積6.3平方公里。全村山林面積15000多畝,土地面積1490畝,是個典型的半山區。全村人口2411人,常住1000多戶。全村分十個自然村,24個村名小組。村內有個私企業80餘家,工農業產值9000多萬元,其中工業產值5000多萬元,農業收入2500多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達7500元,村集體可支配收入有18多萬元。車廄村地處河姆渡鎮南,有姚江、杭甬高速公路、甬梁線穿境而過。全村面積6.3平方公里。全村山林面積15000多畝,土地面積1490畝,是個典型的半山區。全村人口2411人,常住1000多戶。全村分十個自然村,24個村名小組。村內有個私企業80餘家,工農業產值9000多萬元,其中工業產值5000多萬元,農業收入2500多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達7500元,村集體可支配收入有18多萬元。
該村氣候溫潤,土地肥沃,雨量適中,四季分明。常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年平均氣溫16.2度,無霜期228天。土壤類型多樣,主要有黃泥土、石砂土、培泥砂土、黃化青紫泥田等。車廄村歷史悠久,在市內外享有較高的名氣,是河姆渡鎮一個主要大村。近年來,通過村三套班子的艱苦努力,使該村各項事業取得了顯著進步,2006年,該村工農業總產值達2.18億元,村民人均收入達到7983元。歷年來,該村先後獲得過市五好黨組織、文明示範村民主法治示範村、計畫生育模範村、婦女工作先進村等榮譽稱號。
歷史淵源:
據光緒《慈谿縣誌·輿地》載:“車廄山,縣西南(註:離慈城)四十里。會稽記云:‘越王勾踐於此置廄停車秣馬,遺蹟猶存’。”今河姆渡鎮車廄因此而得名。
又據《慈谿縣誌.舊跡》載:“越王寨,車廄單于山東北。寶慶志車廄會稽地誌云:“‘昔勾踐於此置廄停車秣馬,跡址猶存’。”按:“今車廄山岡上有寨基坪,相傳越王屯兵寨,今猶有土壘遺蹟存焉。又三里許,路側有巨石似槽,俗稱越王馬槽,故名其地曰’馬槽頭’。”
根據史志記載的地名舊跡,以及當地世代相傳的典故,4月18日,市文物普查隊來到河姆渡鎮車廄山,在當地村民的帶領下,登上了“柴基坪”,對它進行了實地考察和調查,並對此處的地形地貌、周邊環境進行了拍攝、測繪和登記。
車廄“柴基坪”,即為史志所載的“寨基坪”,柴、寨諧音。它是車廄山(亦稱“單于山”)北麓面對姚江的一處山頂空曠坪地,該坪地南北長100餘米,東西最寬處有30餘米 ,海拔94米。當地人稱此處為“越王練兵台”。如今時值暮春,坪地和土壘台已被草木覆蓋,但遠眺近觀,亦能領略其突兀開闊的氣勢。山頂地坪應為人工所為。此處北臨姚江,南連四明山麓,登高遙望,東北、正北、西北一覽無餘,數十里景物盡收眼底,是一處極好的瞭望台。它面江靠山,在軍事上戰可禦敵於車廄岙之外,撤可隱蔽於十里長岙直至崇山峻岭之間,實乃屯兵紮寨的要塞之地。清代詩人葉錫鳳《車廄》詩云:“越王勾踐霸中州,一洗當年石室羞,悔殺夫差請成日,不教江畔牧驊騮。”
寨基坪周邊還留有一些關於越王勾踐的遺址遺蹟:在車廄岙有馬槽頭山,栓過越王戰馬,山下留有馬廄餵馬的馬槽。在車廄的西側,有當年勾踐臥薪嘗膽的石室“黃袍枕洞”,山洞下方有勾踐扶犁耕種的“越西畈”,山後不遠處尚留有後人為紀念勾踐的“越王廟”。
普查隊的現場考證和史志記載、民間傳說相合,車廄寨基坪應是春秋時代越王勾踐置廄秣馬練兵的古軍事遺址,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車廄故事

王稚登過車廄渡說起袁相國

大明舉子進京趕考,行浙東運河水路,“車廄丈亭並蜀山,餘姚江口停泊處--《南京水路歌》”。車廄有渡稱車廄渡,有驛稱車廄驛,有山稱車廄山,而車廄的名稱則源自“越王勾踐於此置廄,停車秣馬,遺蹟猶存,故曰車廄”。車廄是個寶地,至越王停車秣馬以來一直如此。

大明才子王稚登坐船過車廄渡的時候,曾寫過一首詩《過車廄袁相國故宅》,“寒江無浪似魚鱗,千舫迎潮泊水濱。落木蕭蕭車廄晚,亂鴉飛上舊平津。”這裡提到的袁相國,在鄉里尊稱為袁閣老,關於他的傳說和記載實在是很多,在洪山中學旁的袁閣老墓更是氣勢宏偉,只是皇帝御賜金頭被盜,陵墓整體已遭到嚴重毀壞,現存的一些角落還有零星的馬頭、守墓的民房,只有石道和水塘還屬完好。

袁相國是大明第一神童,自少年出青龍山至車廄渡,行水路北行進京趕考中探花郎,官至建極殿大學士,是嘉靖帝內閣首輔。袁相國是浙東讀書人名副其實的榜樣,對於研究明朝寧波文官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明史錄有《袁文榮公集》,文榮是諡號。

勾踐置車廄,緣何選在青龍山腳下?  
勾踐被吳王夫差戰敗以後,委屈求全又圖謀復興。在都城會稽東五十里的姚江畔,有一座青龍山,勾踐選在山腳下屯兵養馬,此地依山面水,山岡平坦,草木葳蕤,養馬有水草,造車有材料。後人引用五行學說認為,青龍是東方七宿,有帝王之相,“青龍生於郊”是祥瑞之兆,正應和了勾踐置廄車馬青龍山腳下的史實

《游禪悅寺

客從山上來,此季錯落有層林。一石孤矗宋岙山,悠悠入禪悅。三國吳家國太興,五代更香火。水塘洗洗龍泉飲,廂房有老翁。不是淵明桃花開,盛竹與樟香,最美唯清幽。離去遠復山錯致,寺院隱隱,心復何歸途?
《游青龍山》

荊公泊姚江,越王臥車廄,山如碧浪水似綢,滿面春風純少年。單于山,石火山,龜頁山,都是青龍山。登岸催馬宋岙尖,紅岩谷,兄弟岩,情人崖下最動情。山月清,煙霞層層,一片群山都是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