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送別劉子思

《踏莎行·送別劉子思》是宋代詞人張孝祥創作的一首詞。詞的發端先描寫送別的環境,詞人融人事入風景,即把離別的悲愁融於寫景之中,融化入陽嶺上的漠漠愁雲、山溪邊的蕭蕭樹木。上片,詞人摹景融情,表達了對即將遠去的友人的眷戀之情。下片寫詞人對摯友貶謫於瘴癧之地深表同情和關懷。詞人這裡所說的“天涯客里多歧路”,除指人生活中的行路難外,還包含人生世路的艱難這一意思。全詞景中寓情,融情於景,含蘊深厚,較多佳致。

作品原文

踏莎行·送別劉子思

古屋叢祠,孤舟野渡。長年與客分攜處。漠漠愁陰嶺上雲,蕭蕭別意溪邊樹。

我已北歸,君方南去。天涯客里多歧路。須君早出瘴煙來,江南山色青無數。

作品賞析

他的別詞,也寫得很有情味,這首《踏莎行》即是一例。

小令發端先描寫送別的環境。這是一個十分荒涼、淒清的地方。幾排古老的祠堂,斷瓦頹垣,殘破不堪;古祠四周,怪柏聳天,雜草叢生;祠旁野渡口,鳥雀喧鬧,一葉孤舟,橫於水面,一派荒蕪、淒涼的景象。讀“古屋叢祠”二句,很自然地想起“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和“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的詩句。開篇,詞人對離別的場景和氛圍未曾大肆渲染,而只是作粗線條的勾勒,但留給讀者的想像餘地卻是很廣闊的。“長年與客分攜處”句,點明古祠旁、野渡口是今日別友之處,也是過去自己常和友人離別的地方。四五句,詞人融人事入風景,即把離別的悲愁融於寫景之中,融化入陽嶺上的漠漠愁雲、山溪邊的蕭蕭樹木。“漠漠”,意為廣漠而沉寂。這裡用來狀寫陽嶺上空烏雲的廣袤和慘澹。“蕭蕭”,風吹樹葉之聲,這種聲音飽含著濃厚的離情別緒。上片,詞人摹景融情,表達了對即將遠去的友人的眷戀之情。

下片,寫詞人對摯友貶謫於瘴癧之地深表同情和關懷。1165年(乾道元年),張孝祥被貶至廣西桂林,次年遭讒落職而放歸。張北歸之後,其友劉子思被貶。想到自己以前被貶途中所遇到的艱難險阻,詞人為劉子思這次“南去”十分擔憂,“天涯客里多歧路”即表達了這種憂慮之情。詞人這裡所說的“天涯客里多歧路”,除指人生活中的行路難外(自然界的),還包含人生世路的艱難這一意思。它可謂是詞人多年羈旅生活和仕宦生活的經驗總結,非歷盡艱辛者不能道。歇拍二句,表達了詞人盼望友人早日北歸的願望。詞句的大意是:我已離開嶺南而北歸,您卻要去“北雁連書斷”(《南歌子·過嚴關》)的嶺南,且此行末知幾時還。臨別之際,唯望劉君同我一樣,早日脫離南方煙瘴之地,回到青山綠水風景好的江南來。

文學史上,寫離情別緒的詩篇,代有佳作。若僅就這一題材而論,張孝祥此篇並無超卓之處,但假如把它置於《於湖詞》中來看,就可見出其特色。張孝祥的詞存一百七十餘首,其中不乏送別之作,但寫得如此深沉的,並不多見。由於經歷了貶謫嶺南和宦海浮沉的生活體驗,因此,張孝祥後期的詞,與前期詞的駿發踔厲、議論風生相比,有了很大變化,比較注意寫景繪情,尤其是別詞,更是如此。如此詞所寫“漠漠愁陰嶺上雲,蕭蕭別意溪邊樹”、“江南山色青無數”諸句,景中寓情,融情於景,含蘊深厚,較多佳致。

作者簡介

踏莎行·送別劉子思 踏莎行·送別劉子思

張孝祥(1132-1169) 字安國,號於湖居士,簡州(屬四川)人,卜居歷陽烏江(安徽和縣)。1154年(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進士,廷試第一。曾因觸犯秦檜,下獄。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1163年(隆興元年),為建康(南京市)留守,因贊助張浚北伐而被免職。後任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治水有政績。進顯謨閣直學士致仕。其詞早期多清麗婉約之作,南渡後轉為慷慨悲涼,多抒發愛國思想,激昂奔放,風格近蘇軾。他與張元乾的愛國詞章,對後來辛派詞人的創作很有影響。有《於湖集》,詞集《於湖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