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春水鴨頭

《踏莎行·春水鴨頭》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上片既描繪了春景宜人,又於結處點出“可憐人”無聊無緒的情態,春景與她形成了極大的反差,這就透露了“可憐人”的獨自憂傷。下片前兩句寫閨房中的綺旎纏綿,很象艷詞綺語的套話,但接著陡然一轉,過去的這些都是為了讓我咀嚼今天的孤眠滋味。這首詞前景後情,轉折生趣,層層入深,很有感發的魅力。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踏莎行

春水 鴨頭,春山鸚嘴,菸絲無力風斜倚。百花 時節好逢迎,可憐人掩屏山睡。

密語 移燈,閒情 枕臂。從教 醞釀孤眠味。春鴻 不解 諱相思,映窗書破 人人字。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踏莎(suō)行:詞牌名,又名“踏雪行”“踏雲行”“柳長春”“惜余春”“轉調踏莎行”等,雙調五十八字,前後段各五句、三仄。

②春水:春天的河水。

③百花:各種花。

④密語:秘密的、悄悄的話語。

⑤閒情:閒散的心情。

⑥從教:任憑、聽憑。

⑦春鴻(hóng):春天的鴻雁。

⑧不解:不懂,不理解。

⑨書破:書寫錯亂,指雁行不成“人”字形。

白話譯文

春天到了,春水泛出了鴨頭綠,身上的春衫鮮紅得猶如鸚哥的紅嘴。看那裊裊的菸絲被春風吹得歪歪斜斜,是那么的嬌弱無力。百花盛開,正是情人幽會的好時節,但她卻掩起屏風孤眠不起。

將燈燭移近,追憶往日良宵共度的情景,想著那些秘密的話語,頭枕著手臂,任憑閑愁的苦味發散開來。大雁不知避諱此時的相思,偏偏從窗外飛過,卻不成“人”字的陣行。

創作背景

納蘭性德於康熙十四年(1675年)時娶兩廣總督、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御史盧興祖之女盧氏為妻,二人性格相投,伉儷情深。不幸三年後盧氏便因病猝逝,因而其詞集中有不少傷感的悼亡之作。這首詞便是作於康熙十七年(1678年)之後。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春水泛綠,滿山花紅,若應景而生,納蘭這首詞當是作於初春時節的吧。春天踩著冬天的尾巴悄然而至,風裡還裹著幾絲料峭寒意。柳梢的綠意沒來得及闖入人的視野里,那如絲如霧般的柳絮便肆無忌憚地飛舞起來,裹挾著從泥土裡鑽出來的春的濕潤氣息。春河開凍,百花盛開,正是外出踏青賞花的好時節,但她卻偏偏掩起屏風,孤眠不起。“孤枕”兩字後面向來都是“難眠”,縱使困意再濃、春覺再暖,她也難以成眠。房前屋後已儘是一派春光,屋內卻昏昏暗暗,恰如那女子失落的心情。將燈燭移近,牆上便映出自己的身影,可惜與自己成雙成對的只能是這摸不到、觸不到的虛影,叫她追憶起往日良宵共度的情景。昔日甜蜜的話語仿佛還在耳畔,正待細細琢磨,一陣風從窗外吹進來,那甜蜜的回憶便陡然抽離,只留下閒愁與苦澀在空氣里彌散開來。這番愁緒難以消遣,索性起身走到窗前,哪知歸鴻絲毫不懂得避諱離人的相思,一隻只啼叫著從窗外飛過,偏偏又排不成規規矩矩的“人”字,想必這一筆凌亂的書寫會令她心中更加煩怨。這首詞從明媚的春光寫到人物的煩擾,一派歡喜、浪漫的景象都成了閨中人滿腹幽怨的背景色,就像在花團錦簇、百芳爭艷的花園內,偏偏有一株枯萎凋零的植物;又像在人群喧鬧處,幾乎所有人都面帶喜色、縱情狂歡,偏偏一人兀立中間,滿臉怨惱、雙眼噙淚。這首詞里的女子就是這樣,當所有人盡情享受著怡人的春色時,她卻感受不到他們的快樂。王安石之子王霧曾做過一首《倦尋芳慢》,其中有這樣兩句:“倦遊燕,風光滿目,好景良辰,誰共攜手?”“誰共”二字反詰,意即無人與共。即便是“風光滿目”的良辰好景,無人攜手同遊覽,於游燕之事就意懶情倦了。納蘭筆下這名女子也是這樣吧,等不到離去的良人,便索性沉睡好了,“可憐人”無聊無緒的情態躍然紙上。即使這女子走出繡樓,也只能在一群人的狂歡中品嘗一個人的孤單而已。“歸去後,憶前歡。”世人大抵如此,相伴之時往往只沉浸於甜蜜喜樂之中,竟不知再大的歡喜也有盡頭。斯人若去,無論是閨中思婦還是獨活的檀郎,剩下的唯有空憶而已。昔日“密語”只是前歡的象徵,如今只剩了“孤眠”的滋味。最易逝去是韶華,人間的春色之美好正如青春,不論是在大自然中最美好的時節,還是在一個女人最璀璨的年華,不能與愛人長相廝守便都是莫大的遺憾。最可怕的未必是衰老本身,而是不能與相愛之人從年少輕狂攜手到鬢染霜花的空恨。在納蘭的詩詞中,就有這樣一群惆悵傷懷的女子,她們或者獨立櫻桃樹下,或者站在清冷的荷塘月色中,或者倚靠在窗台前,追憶溫存的往事,懷念逝去的時光,那些離去的愛人、不歸的浪子,在如柳絮般鬱郁的思念中漸行漸遠,唯有一斛清冷的月光,將她們的思念拉扯得那么漫長,長到像歲月一樣悠遠。

名家點評

作家盛冬玲《納蘭性德詞選》:“有人不解欣賞大好春光,偏偏掩屏獨唾。原來是春色撩動了春情,使她陷入相思的苦悶之中。此作寫春景如畫,摹春怨如見,清麗淒婉。這是納蘭詞的當行本色。”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年),滿洲正黃旗人,清朝政治人物、詞人、學者。權臣明珠之子。納蘭氏,字容若,號飲水、楞伽山人。室名通志堂、淥水亭、珊瑚閣、鴛鴦館、繡佛齋。原名納蘭成德,為避當時太子“保成”的名諱,改名納蘭性德。一年後,太子改名為胤礽,於是改回成德。順治十一年生,死於康熙二十四年,年僅三十一歲。1676年(康熙十五年)進士,選授三等侍衛,尋晉為一等。納蘭性德性情穎敏,多愁善感,不類貴族子弟。詞風真摯自然而多悽惻哀艷,悼亡之作尤稱絕調。向有滿洲詞人第一之譽,為清詞大家之一。著有《通志堂集》,詞作先有《側帽》一集,後增補為《飲水詞》,後人彙輯本則稱《納蘭詞》,今存三百五十首左右。又與顧貞觀合輯《今詞初集》一選,為清初文人詞選中著名之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