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思義教堂

路思義教堂

路思義教堂(Luce Memorial Chapel)是一座位於台灣省台中市東海大學的基督教禮拜堂,為東海大學的校園象徵,位於整個校園的中心,西接教學區,東接宿舍區。東海大學早期樹木尚未繁密之前,校園內任何一處地方都可看到路思義教堂。路思義教堂為著名美國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與台灣建築師陳其寬之作,建於1962年9月至1963年11月。

基本概況

路思義教堂

“路思義”此一名稱,乃是美國的《時代雜誌》、《生活》雜誌創辦人亨利·路思義(Mr. Henry R. Luce;又稱亨利‧魯斯)為了宣揚福音並紀念父親亨利·溫特斯·路思義宣教士(Mr. Henry W. Luce)而捐款與建造的。

設計理念

陳其寬於教堂設計及施工簡述中,曾對設計考慮有如下描述:“教堂乃全校精神之所寄,為易於申仕校各處皆能視及,並便於套用起見,擬議應為一較高之建築物,且位於校園之中心,是為目前之地點。校園車向台中平原,盡收眼底,遠吞山光,氣象萬千,教堂坐西朝車,適得其宜。教堂座席容四百五十人,為全校師生半數,座席在堂之車,神壇則位於西端,晨曦自車窗而入,朝會時,神壇浴於晨光之中,當亦有助於神思。至於教堂之形式,因思泰西各國,各時代之宗教建築,無不殫精竭智,傳當時之人力、智力、物力以赴;及其成,冶當時文化於一爐,雖歷千百年,後人瞻仰,當時情景可反映無遺。是以東海之教堂,亦必以為鵠的,期能在此建築中,反映吾國文化傳統,揭示基督博愛犧牲之旨意,且兼具此時代之創造能力與精神。”

建築特色

貝聿銘起初想用磚砌哥德式的建築,但因台灣多地震而取消此意,後來由陳其寬以六角形底座像“倒船底”的形狀,逐布修正形成現在的教堂造形。
教堂外觀由四片面組合,於屋脊分開,構成一線形天窗,四片曲面之屋基與屋脊,兩邊為直線,所形成的曲面,稱為圓錐體(Conoid)雙曲面,使屋檐曲線更具有美感。由於曲面內部應力沿曲度方向進行,使內部無彎折力產生,曲面厚度遂可減少,內部增加交叉的補助小梁,用以承受複雜的結構力量。
教堂結構材料最初擬議採用磚砌牆面,後擬改為木造,最後才決定採用具可塑性的鋼筋混凝土。在教堂屋面外部用瓷磚瓦,採用黃色富有我國宗教建築性質,菱形瓦和月部交叉的格子梁,構成形狀呼應的視覺美。瓦分為兩種,每隔一層瓦上有凸出的釘頭,藉此釘頭形成的線條,來增強雙曲面的曲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