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後滑囊炎

跟腱後滑囊炎

發生在跟腱上方的滑囊炎症,是足跟位置與功能異常的結果。跟腱後滑囊炎最多見於青年女性,但男性也可發生。由於足跟在整個步伐周期中容易以內翻的位置活動,過度壓迫跟骨外後側面與鞋幫之間的軟組織(形成跟部硬繭)。跟骨的這一面變得隆起,易於觸及,常被誤認為外生骨疣。

基本信息

概述

滑囊炎是指滑囊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滑囊是結締組織中的囊狀間隙,是由內皮細胞組成的封閉性囊,內壁為滑膜,有少許滑液。

在關節附近的皮膚與皮下骨骼之間,或在腱與骨骼間有一種充滿潤滑液的軟囊,可使身體組織相互間在活動時的摩擦減到最小。如果滑囊受到過重的壓力,或是受到關節或關節附近組織損傷的刺激,就會發炎,形成滑囊炎。

疾病病因

跟腱後滑囊炎跟腱後滑囊炎

最多見於青年女性,但男性也可發生.由於足跟在整個步伐周期中容易以內翻的位置活動,過度壓迫跟骨外後側面與鞋幫之間的軟組織(形成跟部硬繭).跟骨的這一面變得隆起,易於觸及,常被誤認為外生骨疣。

1、骨結構異常突出的部位,由於長期、持續、反覆、集中和力量稍大的摩擦和壓迫是產生滑囊炎的主要原因。長期穿尖而窄的皮鞋用以引起跟骨滑囊炎。

2、滑囊在慢性損傷的基礎上,也可因一次較大傷力而炎症加劇、滑膜小血管破裂,滑液呈血性。

滑囊炎可以由損傷引起部分是直接暴力損傷,有些是關節屈、伸外展、外鏇等動作過度,經反覆長期、持續的摩擦和壓迫,使滑囊勞損導致炎症滑囊可由磨損而增厚。

臨床表現

早期在足跟的後上方只見到一個小的輕度變硬有壓痛的紅斑,病人常在此處貼上膠布以減輕鞋的壓迫。當發炎的滑囊增大時,在跟腱上就出現一個疼痛的紅色腫塊。根據病人所穿鞋型,有時腫脹擴展到跟腱的兩側。慢性病例的滑囊形成永久性纖維化。

檢查化驗

檢查局部皮色正常或潮紅,溫度略增高,觸痛明顯。休息時放鬆跟腱,疼痛減輕反覆發作的慢性患者,有發生跟腱或滑囊鈣化或骨化的可能。X線早期無改變,晚期可有跟骨結節脫鈣、囊樣變,也可有骨質增生。要注意滑囊突有無增生,壓迫跟腱。

診斷

根據病因、臨床表現及相關檢查即可做出診斷。

鑑別診斷

需與距骨後結節骨折相鑑別,本病發熱和疼痛原發於軟組織內這兩點可資鑑別。還要排除骨折或類風濕侵蝕性跟骨變化,X線檢查可資鑑別。

併發症

因長期持續壓迫,摩擦,引起跟腱及滑囊充血,水腫,漿液性滲出,可出現纖維性增生,粘連,囊壁增厚,跟腱周圍粘連等症狀。

治療方法

1、冰敷,如果關節摸起來很燙,可以使用冰敷的方法。以10分鐘冰敷,10分鐘休息的方式交替。只要關節仍是熱的,就不要用熱敷。

2、冰熱交替,假如急性腫痛減弱,且熱已消除,就可以冰熱敷交替的方法來治療,即冰敷10分鐘後熱敷10分鐘,如此反覆。

3、外用膏藥

跟腱後滑囊炎跟腱後滑囊炎

中醫膏藥中醫膏藥古有“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膏藥能治病,無殊湯藥,用之得法,其響立應”等說法。傳統黑膏藥對跟骨滑囊炎有顯著療效,其有數十種名貴中草藥製成的外敷膚表,特效藥物分子直達病灶,消腫,鎮痛,消除多餘滑囊積液,達到治癒的目的。研究證實,外敷治療,局部滲透力強,藥物分子經皮膚吸收參與血液循環,直達病處,並通過皮膚傳導至經絡、筋骨,激發肌體的調節功能,促進功能恢復而達到快速治癒之目的。針對滑囊炎病機特點而因症用藥,可實現舒筋活絡、活血行氣、散寒止痛等顯著功效,進而幫助患者徹底擺脫滑囊炎疾病的困擾,重新享受健康生活。

4、用泡沫橡膠墊或氈墊抬高足跟,除去鞋幫的壓迫.為了控制異常的足跟活動需用鞋矯形器.在小部分病人,把鞋幫拉長或拆開鞋的後跟縫線可減輕炎症,把墊子放在滑囊周圍可減輕壓迫。

5、口服非類固醇抗炎藥可暫時減輕症狀.浸潤注射可溶性皮質類固醇與局部麻醉劑可減輕炎症.保守治療無效時,可能需要作跟骨後外側手術切除。

A:滑囊炎推拿療法:

點壓六穴:站立或者平坐在床-上,雙-腿平放或者自然彎曲膝部都可以。搓熱雙手,用大拇指點壓患

有滑膜炎的腿部6處穴位,力度要由輕入重,至相應穴位有麻痛感為好。

B:外敷療法:外敷有效鎮痛消炎,修護滑囊,治癒滑囊炎。

C:針灸療法:對環跳穴、伏兔穴、風市穴、膝眼穴、委中穴、血海穴實施針灸,有效活血化瘀。

家庭治療措施

●注意衛生

加強勞動保護,養成勞作後用溫水洗手的習慣。

●休息是最佳的方法

休息是解決任何關節疼痛的首要方法,所以應讓關節得到很好的休息。

●冰敷

如果關節摸起來很燙,可以使用冰敷的方法。以10分鐘冰敷,10分鐘休息的方式交替。只要關節仍是熱的,就不要用熱敷。

●冰熱交替

假如急性腫痛減弱,且熱已消除,就可以冰熱敷交替的方法來治療,即冰敷10分鐘後熱敷10分鐘,如此反覆地作

疾病預防

1、注意衛生:加強勞動保護,養成勞作後用溫水洗腳的習慣。

2、注意休息:休息是解決任何關節疼痛的首要方法,所以應讓關節得到很好的休息。

3、適當的活動,對足跟有度的活動,有促進血液的循環,緩解疼痛。

注意事項

1、宜食活血化淤、芳香開竅的食物,如三七、山楂、藿香、薤白、薺菜等。

2、多食新鮮蔬菜、水果、豆類。

3、病程後期宜食補氣益血、滋補肝腎等含營養的食物,如葡萄、黑豆、枸杞子、桂圓、龜肉等。

4、避免如油炸、燒烤、過鹹、過甜的食物。

5、忌食麻辣、腥膩等厚味及菸酒刺激之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