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貴文

趙貴文

趙貴文,女,分析化學家,1921年7月11日出生於吉林省伊通縣,滿族。曾任安徽省稀土學會理事長。

基本信息

個人履歷

1921年7月11日 出生於吉林省伊通縣。
趙貴文
1938-1942年 日本奈良女子高等師範學院化學系。
1943-1945年 日本廣島大學化學系。
1946-1948年 長春大學理學院化學系講師。
1949-1960年 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哈爾濱土木建築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61-1980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講師、副教授。
1981年至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教授(1985年建點博士生導師)。
1983年至今 安徽省政治協商委員會常務委員。
1983年至今 中國稀土學會理事。
1987年至今 安徽省稀土學會理事長。

技術成就

趙貴文,1921年7月11日出生於吉林省伊通縣,滿族。她天性聰穎,在本縣讀完國小後,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長春市第一女子中學。讀完高中一年,她提前兩年參加留學日本的考試,以官費被日本奈良女子高等師範學院錄取。奈良女高師畢業後,趙貴文考入廣島大學化學系,繼續深造。當時日本只有廣島和東京兩所國立大學招收少量女生,女子進入綜合性大學的機會極少。趙貴文是那次全考場唯一的女生。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廣島大學。入學後,刻苦學習,贏得了師生們對這位“中國女性”的讚譽。
1945年秋,趙貴文剛從大學畢業,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歸途。抗戰勝利更激勵著她報效祖國的熱情,然而,嚴峻的現實卻無情地打碎了青年學子的報國理想,她只得暫留長春大學任教。解放戰爭的勝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為中國知識分子開闢了報效國家的廣闊天地。趙貴文於1949年2月來到剛組建的中國科學院套用化學研究所,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中去。我國有最豐富的稀土資源,稀土及其化合物具有極為廣闊的套用前景,趙貴文敏感地意識到:稀土研究大有可為。在所領導支持下,趙貴文選定稀土及開發套用為研究方向,並負責組建了相應的課題組,為我國的稀土分離、分析研究和稀土工業進行了一系列的開創性工作。後來,趙貴文先後進入中國科學院土木建築研究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作,承擔了多項國家重要科研項目的研究。“文化大革命”以後,趙貴文領導開展了多種新分析方法的研究,如高效液相色譜、電漿光譜、光聲光譜、EXAFS等,並套用於稀土化學和稀土套用機理的研究,指導稀土的套用和新型材料的研製,與國際同步且有中國特色的科研工作吸引和鍛鍊了大量研究生。趙貴文在近20年來,已培養出博士10人,碩士16人。他們正在國內外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有的已經成為教授、博士生導師,或成為聲譽卓著的青年科學家。
20世紀50年代初,我國石油化工急需釷作催化劑,在套用化學所負責稀土課題組的趙貴文受東北工業部委託,在黑龍江開展資源調查工作。1951年,在駝腰子發現伴生釷的稀土礦——獨居石砂礦。首次完成了稀土礦物的全分析及釷和稀土的定量分析,研究並完善了釷和稀土的分離工藝,並於1953年在錦州石油六廠建立了我國第一個提煉釷和稀土工廠,一方面解決了我國煉油急需的釷催化劑,另一方面也為我國進行稀土分離打下了初步基礎。在項目攻關期間,趙貴文活躍在礦區、實驗室和建廠工地,協調組織。她放棄了休息,一心想的是儘快地使祖國的資源開發出來、投入使用。她親手測定和反覆核對了大量數據,在實驗室組織中試,保證了工廠的順利建立和工藝一次成功。
20世紀50年代後期,我國原子能科學和國際發展急需抗輻射的工程結構材料。當時在中國科學院土木建築研究所工作的趙貴文接受了這項緊迫任務。她從材料抗輻射的機理出發,經過試驗尋求並確認了可能利用的物質。根據實效的原則,趙貴文領導課題組日夜奮戰,開發成功新型抗輻射的禁止材料——鋇水泥和混凝土結構材料。經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實測,禁止性能大大超過項目指標,圓滿地完成了新材料開發任務並投入套用。
20世紀60年代初,趙貴文調至建校不久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從事分析化學和地球化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這時,多年開採的廣西栗木錫礦遇到品位下降的困難,在瀕臨停產的關鍵時刻,趙貴文受科技大學副校長錢志道的委託,赴廣西考察。在綜合利用、提高效益的思想指導下,趙貴文率領由中國科技大學,廣西冶金研究所等20多人組成的攻關組,在建立迅速、穩定的鈮、鉭分析方法的基礎上,選取數千個典型樣品,進行全面的分析。發現該礦尾砂中貴金屬鉭含量大於鈮的反常分布(地球元素中豐度鈮>鉭),由此提出了鉭、鈮、錫、鎢等綜合利用繼續開採的方案,救活了瀕臨報廢的礦區。該礦區繼續開採20多年,為國家做出了貢獻。由該礦提煉的鉭用於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的稀土科學蓬勃發展。全世界稀土資源的80%在中國,中國還具有成礦機理特殊,稀土配分獨特,易於提煉處理的稀土礦產。稀土元素在化學科學中的重要地位和工農業套用誘人前景,都召喚著她積極投入該項研究工作中。趙貴文認識到:為了促進稀土科學與套用的發展,必須對作用機理有充分的認識,而這又離不開掌握先進的結構與成分分析的儀器和方法。同時她也認識到:要完成上述任務,必須培養一大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
在迎接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的思想指導下,趙貴文在科研和研究生選題中,堅持創新。20世紀80年代初,高壓液相色譜(HPLC)作為同時分離和測定的先進手段,迅速發展起來。趙貴文指導研究生首次完成了常量16種稀土元素的高壓液相色譜分離,其中最難分離的一對也得以分離,分離時間從幾小時縮短到幾十分鐘。單一稀土的準確分析是分析化學界極為重視的困難課題。趙貴文指導研究生開展了等離子發射光譜(ICP-AES)和石墨爐原子吸收光譜及其機理的研究。據此首先完成了土壤中各稀土分量的測定,對南方離子型吸附稀土礦,得到不同礦層中稀土配分規律。且證明稀土元素是經過形成氧化物後原子化的,在工作中還創造了化學溶液石墨管處理法,大大延長了石墨管的使用壽命,提高了測定的精密度和靈敏度。
隨著稀土套用的逐步深入,趙貴文選擇重要的套用方向,加強對其作用機理研究,力求在正確理論指導下高效地開展套用工作。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她在我國開展稀土農用研究,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她擔任全國稀土農用協作網的機理工作和安徽省稀土農用課題的主持人,堅持農業化學與稀土化學的密切結合,研究得出了土壤稀土含量和形態與稀土施用效能關係規律,土壤和植株中稀土分析標準方法,稀土施用與植物內微量元素的傳輸相關性,單一稀土在植物內的輸運和對棉花等作物的作用等,這些都是稀土農用領域創新的工作,該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安徽省科技進步獎和三委一部的獎勵等。為了取得農用效果的第一手材料,年已古稀的趙貴文還親自下去指導,有一次竟暈倒在烈日之下,農場的同志都深受感動。她採用多種先進分析方法,對具有我國特色的稀土染色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對稀土與染料,稀土與纖維,稀土促進染料與纖維的作用都得到了比較明確的結論,從而推動了稀土染色的發展。
稀土在高溫超導中的突破性進展更提示人們:在稀土套用研究中一定要加強機理的研究,特別是重視稀土的形態、稀土的微結構和環境。趙貴文強調了結構分析和狀態分析的重要性。一方面要組建和使用新型的先進分析儀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國家重要實驗室的設備開展工作。要加強國際交流,儘快而有效地引入國際先進科學技術。光聲光譜是國際上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先進分析方法。趙貴文指導博士研究生開展此項工作。為了爭取院內外的支持,她不顧高齡,在學校、科學院及各所之間奔波,廢寢忘食。她與東京大學合作,成功組建了計算機檢測單光束的凝聚態光聲光譜儀,性能大大優於商售雙光束儀器,而費用僅為1/3。還組建了雷射光聲光譜儀及表面分析光聲池等儀器。延續10多年的光聲光譜方向研究工作,開拓了固態配合物特別是稀土配合物光聲光譜的新領域,建立了各種稀土配合物分子的激發弛豫模型,得到國際稀土化學和光譜界的關注。
擴展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EXAFS)是化合物、材料微結構的有效研究手段。趙貴文在北京高能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技大學同步輻射實驗室組織了稀土高溫超導材料、稀土發光材料、稀土配合物的EXAFS研究課題,並利用日本筑波同步輻射裝置及廣島大學核四極共振等設備,對不同成分和相態的超導材料中稀土的形態和配位狀況,高效發光材料中稀土配位鍵長與發光性能的關係,稀土配合物不同基團的具體配位狀況等新結構的研究,對稀土新材料的研製均有相當的指導意義。由此建立的新的合成工藝和途徑有助於高性能的超導材料、發光材料的製備。為將材料製備機理研究與新材料製備密切結合,趙貴文領導建立了真空熱壓、高溫燒結等設備,特別是溶膠—凝膠拉膜機的組建,為稀土氧化物和各種稀土功能材料納米薄膜的製備和套用開闢了新的途徑。

主要論著

1 趙貴文,岡本信子.中日英分析化學用語事典,東京:學校圖書株式會社,1983
2 趙貴文,蘇慶德,齊文啟.光聲光譜法及其套用,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譯自澤田嗣郎,東京大學教授)
3 趙貴文,羅思泉等.高速液體ケロマトグラフィにまる16種稀土元素の分離.分析化學(日本),1982,31(2):3
4 趙貴文,朱明陽等.各種處理管用グラフイト爐原子吸光法による稀土類元素の增感,分析化學(日本),1982,32(3):164
5 Zhao Guiwen,Guo Baisheng.The application of rare earths to agriculture(invitation paper).Sixth Symposium on Rare Earths (Tokyo,1988,3)
6 邵學廣,趙貴文.稀土在腈綸纖維染色中的作用機理研究.紡織學報,1992,13(9):394
7 霍登偉,尹香蓮,趙貴文.ICP-AES中稀土元素Q數據的編輯與Q光譜的模擬.中國稀土學報,1994,12(3):253
8 Sun Hongmao, Zhao Guiwen. EXAFS study on Bi4Sr3Ca3Cu4Oy superconductor. Chinese Science Bullitin,1994,9,791
9 Su Qingde, Yang Yuetao, Zhao Guiwen. Photoacoustic spectra of complexes of Erbium (Ⅲ) with glycine and alanine. Crystal Reseach and Technology, 1996,31 (4):475
10 Ye Tao,Guiwen Zhao. EXAFS studies of luminescence centres in Eu3+ doped nanoscale phosphores. Materials Letters, 1996,28:13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