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聲烈士

趙聲到廣東統軍不久,爆發了欽、廉兩州的地方起義。 1908年冬,趙聲又被調任新軍第一標任標統。 趙聲對此毫不介意,一心加緊革命力量的準備,伺機發動廣州新軍起義。

趙聲 趙聲,原名疏聲,字伯先,號百先,江蘇丹徒人(現江蘇鎮江),生於1881年3月16日。兄妹四人,趙聲居長,先輩世居丹徒大港,為“書香門第”。父親趙蓉曾,為清朝稟生,隱居鄉里講學。母親葛氏,孝謹和厚,勞心家計。趙聲幼年從父讀書,聰敏過人,年稍長後體格魁梧,自練武藝,其性格豪爽,疾惡如仇。他17歲時考中秀才。然而功名非其所好,在那民族危亡之際,趙聲滿懷抱負,曾遊歷江淮之間,所見所聞,民不聊生,使他更加憎恨清朝統治。
1900年,趙聲母親去世。由於家境窘迫,1901年趙聲赴南京在一學館棲身。當時正處於義和團運動失敗,清朝封建統治者與帝國主義進一步勾結,國勢危急,廣大百姓陷人苦難的深淵。趙聲更加沉痛和焦急不安,決意投筆從戎。是年秋,趙聲考入江南水師學堂。在一次要求校方改革校章的學潮中,趙聲被推為代表與學堂當局力爭,為校方所不容,迫其退學,寄居貓兒山僧寺。該寺與江南陸師學堂鄰近,一次趙聲偶替陸師學生代筆作文,為陸師監督俞明震所賞識,特許插班人學。1902年底,趙聲畢業於江南陸師學堂,聞國內許多有志救國之士,多集於日本,便於1903年2月東渡日本考察軍政。到日本後,趙聲結識了黃興、何香凝等許多革命志士,使他多年憂憤於國家危難的沉悶心胸豁然開朗,他說:“中國事尚可為也”,便積極準備回國從事革命活動。1903年趙聲自日本回國,在家鄉丹徒一帶宣傳和發動民眾,創辦閱書報社、設國小堂、組織體育會,把鄉間有作為的青年發動組織起來,為其後革命發動之日打下堅實的思想和組織基礎。同年秋,趙聲應聘南京兩江師範學堂。任教期間,他內結同校教員、學生,外結社會上的進步同志,曾秘密編寫唱本《歌保國》。《歌保國》以慷慨、通俗、順口、易記的形式,抨擊清王朝對內壓迫人民,對外賣國求榮的罪惡行徑,號召人民起來推翻清朝政府的反動統治,產生了很大影響。
趙聲在兩江師範學堂期間,積極參加革命宣傳。當時沙俄政府拒不履約撤兵我國東北,妄圖永久霸占我東三省,全國各地掀起了“拒低運動”。南京的各學堂師生及民眾數千人在雞鳴寺的北極閣舉行拒俄集會,趙聲在會上發表名震四方的“北極閣”演說,宣傳民族、民權、民生主義。他的講演慷慨悲壯,聽者義憤填膺,引起南京地方當局忌恨。因此,趙聲被迫離南京赴長沙,任實業學堂監督。不久,趙聲聞袁世凱在保定擴練北洋新軍,他便於1904年6月北上投軍。
在保定,趙聲結識吳樾。同志相見,互傾肝膽,互相激勵。寄詩《贈吳樾》中寫道:“一腔熱血千行淚,慷慨淋漓為我言,大好頭顱拼一擲,太空追攫國民魂。”表達了趙聲為國為民英勇奮鬥的決心。後來吳樾謀炸清廷五大臣未成,壯烈犧牲,趙聲聞訊悲痛不已。
1905年秋,新軍在保定舉行秋操時,趙聲相機策動革命,但事未成,回南京任督練公所參謀官,隨後赴江陰訓練新軍,被道員郭人漳器重。不久,郭人漳調赴廣西任巡防營統領,趙聲隨同前往任巡防營管帶,並在士兵中灌輸反清思想,欲因勢利導,就地發動革命。由於廣西清吏防範甚嚴,革命難以開展。適逢南京徵募新兵,趙聲復歸南京任暫編南洋陸軍第九鎮十七協三十三標二營管帶,半年後升為三十三標標統。趙聲先後將冷遇、柏文蔚、林之夏、倪映典、熊成基等革命精英招入九鎮新軍任官位。由趙聲組織和領導的一支“新軍”隊伍,在悄悄地成長壯大。
1906年春,趙聲加人同盟會,受到孫中山先生的指導,更加注意擴大革命行動,在軍內設閱書報社,親自為官兵講解革命的道理。每至假日,常率部屬游明孝陵,指著明太祖像,演說元、明興亡的歷史。說至痛處將士皆發放聲大哭,“皆知祖國之仇憎清廷竊據,切齒攘臂,誓死以從”就在趙聲積極運動第九鎮新軍,準備伺機發動起義時,被兩江總督端方發覺。趙聲在1907年春委派部下熊成基去皖南發動新軍,倪映典、冷遇等繼續積蓄江南的革命力量,等待時機起義,自己則遠赴廣東任新軍第二標第二營管帶,不久升任二標標統。
趙聲到廣東統軍不久,爆發了欽、廉兩州的地方起義。先有廉州人士劉思裕組織“萬人會”,發動抗稅暴動,粵督張人駿調派郭人漳與趙聲率部前往平定。趙聲想利用此事相機行事,約郭人漳共舉。郭堅決不從,趙聲知事不可為,為保護起義軍免受損失,單騎前往勸劉思轉移,保存實力。然而,劉不聽他的話,被郭人漳率兵鎮壓。
同年7月,同盟會會員王和順聯合欽州會黨張得清,發動了欽州武裝起義。此次孫中山特派黃興與胡毅生分別去郭人漳、趙聲營地取得聯繫,勸他們舉兵起義。郭、趙二人均答應相機倒戈回響。當起義軍兵臨欽州城下時,趙聲積極準備策應,然而郭人漳卻暗行其陰謀,大舉攻擊。革命軍因械少彈缺,糧食不足,與敵人激戰,死傷甚重,轉而失敗。
欽、廉兩次地方起義,趙聲都未能如願策應,無限淒涼感慨,賦詩“八百健兒齊踴躍,自慚不是岳家軍”。表現其壯志未酬的痛苦心情。
由於郭人漳極進讒言,趙聲被粵督張人駿所懷疑,於1908年春回到廣州後被調離部隊,改任黃埔陸軍國小堂監督。趙聲在陸軍國小堂積極展開了培養軍事人才的工作,大力在青年軍人中發展同盟會員,壯大革命力量。
1908年冬,趙聲又被調任新軍第一標任標統。由於兩江總督端方的告密,新任粵督對趙聲不敢重用,免其第一標標統職務,降為新軍督練公所任提調。趙聲對此毫不介意,一心加緊革命力量的準備,伺機發動廣州新軍起義。趙聲是策劃廣州新軍武裝起義的主要領導人,頻繁的活動引起了廣州當局的懷疑,以致解除了趙聲新軍督練公所提調的職務。
1909年秋,趙聲辭職離開廣州回老家江蘇丹徒。端方得知趙聲回到江蘇,立即下令通緝。趙聲事先得到訊息,經杭州,直奔香港議定起義大計。廣州新軍多為趙聲舊部,傾向革命,有倪映典、朱執信、姚雨平、何克夫等人輔佐得力,一時各營官兵不少人加入同盟會,準備於1910年元月起事,由於發生突然變故,預定起義日期推遲。1910年2月,廣州新軍士兵與巡警發生衝突,趙聲預感形勢緊迫,讓倪映典先回廣州引導。倪映典回新軍駐地了解情況後,未及時報告趙聲,即率三路新軍起義,經沙河攻東門。但清軍早有準備,關閉城門,嚴加封鎖。因失去聯繫,新軍勢力孤單,倪映典中炮犧牲,起義士兵傷亡慘重,死難和被捕者300多人,加之彈藥不繼,廣州新軍起義失敗。趙聲化名宋王孫和黃興、胡毅生等人匿居香港。
1910年10月,孫中山召集趙聲、黃興等在馬來半島的檳榔嶼,議定廣州起義計畫,並具體分工,孫中山負責海外籌款、購置槍械,趙聲、黃興組織指揮和部署起義的軍事行動。會後由趙聲、黃興抵香港組成統籌部,趙聲任副部長,派人至新軍、巡防營及會黨中活動,並向海外華僑募集經費,準備1911年4月13日(農曆三月十五日)起義;並選拔骨幹800人組成起義選鋒隊(敢死隊),在廣州陸續設立秘密機關30餘處。趙聲任起義總指揮,黃興任副指揮,計畫分十路進攻廣州,然後大興北伐,通知各省革命黨人回響。預定4月13日起義日期臨近,但海外籌款尚未匯到,從日本購置的槍械還沒有運來,只好將起義日期改為4月26日(農曆三月二十八日)進行。總指揮趙聲因長期在新軍任職,不宜過早露面,則在香港調動各路選鋒隊員整裝待發,分批進入廣州。因事前走漏風聲,兩廣總督張鳴歧嚴加戒備,起義計畫作了改變。在隊伍尚未集中而又不得不發動的情況下,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由黃興率敢死隊分四路突擊,攻入兩廣總督衙門,與大隊清軍展開激戰,起義軍奮戰一晝夜,因傷亡過重,被迫退卻,犧牲100多人。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但震動全國,史稱“黃花崗之役”,亦稱“辛亥廣州起義”。
黃花崗之役失敗後,超聲憂憤成疾,於 1911年5月18日在香港病逝,時年30歲。臨終前,他吟誦杜甫詩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淚流不止。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為了表彰趙聲的功業,孫中山追贈他為上將軍。靈樞歸葬於鎮江南郊竹林寺,建墓樹碑。1926年鎮江市各界人士公議,辟市雲台山為“伯先公園”,建伯先祠,豎銅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