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元-中國當代名家畫集

幾匹奔馬,採用唐馬特色造型,縮小馬的頭顱與馬蹄,誇張馬的四肢力度,是奔馬的形象甚為威猛、可親。 他屢下部隊馬場去寫生、畫速寫、拍照片,觀解剖、描馬骼,熟知馬的形態與結構。 他的工筆重彩馬畫,造型汲取先賢之長,兼蓄漢畫石之馬及唐三彩馬的某些外形,馬顱略收,甚顯昂揚精幹之精神。

內容介紹

南京著名畫家趙文元畫馬為中國畫壇矚目,被人稱為“中華一駿”。他下筆有神,所出駿馬,緣物寄性,筆法靈活,形神兼備,突現出“竹批雙耳峻,風人四蹄輕”的龍馬精神。
趙文元,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研究會理事、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南京軍區政治部文藝創作室副主任,國家一級美術師。在他的筆下,駿馬或獨行,或與與人物相構,均氣象新鮮,充滿視覺張力。《義勇忠魂》、《雪頓節》等作品頻頻人選全國美展並獲獎。《雪頓節》畫的是,在秋日草原上,藏胞騎馬、牽馬趕往雪頓節現場。幾匹奔馬,採用唐馬特色造型,縮小馬的頭顱與馬蹄,誇張馬的四肢力度,是奔馬的形象甚為威猛、可親。技藝採用西畫的某些方式和中國畫工筆重彩形式,甚講畫面的色調和形物的質感、空間感,所顯形物既有線的力量與體積,又有色彩的厚度和光影。人物充分表現出藏人剽悍、堅毅、開朗和宗教信仰的特點。
是軍旅題材作品的頻繁創作,使趙文元與軍馬結下了不解之緣,也成就了他畫馬的藝術。他清醒的意識到:人與馬在長期的衍進中結成特殊關係,生活上,馬是人類的朋友和幫手,戰場上,是勇士的知己和兄弟,要畫好馬就要賦予馬人的情感。他研究歷代高人馬畫及相關藝術品,從秦兵馬俑的方陣吸納雄風與威嚴,從漢畫石的兵馬圖中汲取雄渾與放獷,從唐三彩的奔馬中吸收精練與瑰麗,還時而與唐、宋,元的畫馬高手對話,說而與近代畫馬大師對弈。他屢下部隊馬場去寫生、畫速寫、拍照片,觀解剖、描馬骼,熟知馬的形態與結構。還多次去西南邊陲新疆、內蒙等寫生,將威風凜凜的奔馬、群馬、野馬盡收筆底。他對馬文化知之甚深,也將軍人的氣質充盈於筆端轉賦於筆下的馬,逐漸形成自己的馬畫風格。
他的工筆重彩馬畫,造型汲取先賢之長,兼蓄漢畫石之馬及唐三彩馬的某些外形,馬顱略收,甚顯昂揚精幹之精神。同時加強馬之後軀體量,誇大馬的動態,使馬富有恢弘之雄姿。他以富有彈性、質感、明暗的工筆線條勾勒形體,細緻入微地刻畫馬的唇,齒、蹄,關節、肩、尾等;以重彩皴染,使馬具有威武雄強之神韻。其《虢國夫人游舂圖·續》(見圖)可謂是續唐代畫家張萱《虢國夫人游舂圖》而寫。張萱之圖寫楊貴妃姐姐虢國夫人及侍從騎馬遊春的情景,人與馬皆畫得神情畢肖,堪稱傳世名作。趙文元執筆繼繪這一名畫,心中充滿了衝刺的銳氣,捨去人物、以馬敘說這—勝景。畫上,虢國夫人及侍從棄馬踏舂去了,留下8匹神采飛揚的剽駿,那極富彈性的線條及高雅的施色,使馬躍然欲出,栩栩如生。馬上金甲,銀鞍、錦褡、彩綢的搭配,盡顯皇家富貴與祥瑞。《唐·大宛汗血馬》同屬這種風格,這類作品可謂是趙文元對傳統馬畫的研究、繼承與發展的結晶。
趙文元的寫意馬保持著工筆重彩馬畫的形象,技法上則以具有濃淡乾濕的草書線條寫形,所出線條準確肯定,富有韻律,馬軀施以淡墨或淡色皴染,馬鬃、馬尾以狂草之線條恣意為之。這類寫意馬,骨法用筆,筆力沉雄蘊秀:皴染結合,知白守黑;造型刪繁冶簡,取形寫神,筆墨酣暢,元氣淋漓。他信筆寫神駿:頭顱昂然,肌肉雄健,體魄剽悍,關節剛勁,四蹄健勁,姿態威猛,氣韻雄強,甚顯騏驥“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的威武氣勢。既有別於傳世馬畫形象,又有別於當今其他畫馬大家,甚見個性。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畫為人格,畫中之馬不可有奴氣,更不可有媚骨。”與其說這是畫家對筆下之馬的認知,毋寧說是趙文元精神追求與審美理念的獨白。它讓我們看到,趙文元正以一個藝術家的使命感努力地去嘗試馬畫的創新,並繼續著對馬畫的傳承與發展、解構與重構的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