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西廂記

越劇西廂記

越劇,中國五大戲曲[中國傳統戲劇]種類之一,全國第二大劇種。越劇四大經典劇目之一《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越劇《西廂記》是一卷精緻的工筆畫。其中的每一個場面,都是一幅優美動人的畫面;人物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風情萬種,耐人品味。《西廂記》是一出心理劇,是一場古代青年男女戀愛時的心理博弈,四位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思維,細膩而複雜,活躍而豐富,人物之間的矛盾衝突,扣人心弦。《西廂記》又是一部典型的中國式歌劇,一部詩化的歌舞劇,許多著名唱段都成為越劇的經典唱段,令人百聽不厭。

基本信息

簡介

越劇西廂記越劇西廂記
寫唐貞元間書生張珙,在普救寺邂逅已故崔相國之女鶯鶯,發生愛情。時河橋守將孫飛虎兵圍普救寺,強索鶯鶯為妻,崔夫人當眾許願:有退得賊兵者以鶯鶯許之,張珙馳函好友白馬將軍杜確發兵解圍。然崔夫人嫌張貧寒而賴婚,張珙相思成疾,鶯鶯在侍婢紅娘撮合下,夜奔西廂探慰張珙,事為崔夫人發覺,拷問紅娘,紅娘據實以告。夫人不得已而將鶯鶯許配張珙,但又藉口不招白衣女婿,迫張上京趕考,鶯鶯與張珙滿懷離愁而別。

演出歷史

越劇西廂記越劇西廂記
本劇原是周恩來總理為了慶祝中朝協定的簽訂招待金日成首相,於1953年10月,下達給華東越劇實驗劇團的排演任務。劇本由華東戲曲研究院編審室根據元王實甫的雜劇,並參考何人改編本改編,蘇雪安執筆。導演黃沙、韓義、陳鵬,作曲劉如曾、陳捷、倪秋萍,舞美設計蘇石風、幸熙,袁雪芬飾鶯鶯、范瑞娟飾張珙、傅全香飾紅娘、張桂鳳飾崔夫人。本劇在10月下旬趕排後赴京。11月23日晚,該劇在懷仁堂招待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相金日成,周總理陪同觀看。12月1日,中國文聯中國劇協聯合召開了該劇座談會,田漢、陽翰笙、光未然、張庚等出席。

1954年3月,在上海長江劇場公演該劇時,對劇本進行了修改,紅娘一角改由呂瑞英扮演。1954年10月,該劇作為國慶5周年觀禮劇目晉京演出,周總理陪同印度總理尼赫魯及其女兒英迪拉甘地夫人,在懷仁堂觀看了該劇。11月,該劇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劇本一等獎、導演獎、優秀演出獎。主演范瑞娟傅全香張桂鳳均獲表演一等獎。

1955年夏,上海越劇院攜該劇出訪民主德國和蘇聯,對該劇再次修改加工,刪去了"佳期"一場戲,又在"賴簡"一場戲前、後增加了"傳書"和"寄方"兩場戲。由吳琛、黃沙導演,劉如曾音樂整理,蘇石風、幸熙舞美設計。袁雪芬飾鶯鶯,徐玉蘭飾張珙,呂瑞英飾紅娘,張桂鳳飾崔夫人。該劇改編忠實於原著,以歌頌鶯鶯和張珙的純真愛情,和掙脫封建禮教桎梏的反抗精神為主,一改以往舞台上常見的以紅娘為主角的藝術處理。台詞保持原著的文學特色,典雅清麗,被劇評家贊"戲曲舞台上出現過的許多改編本中最好的一個。"唱詞頗多存留原曲牌體的格律,唱腔上有較多的出新。演員表演細膩傳神,鶯鶯的熱情、矜持,張珙的誠摯、瀟灑,紅娘的熱心、機靈,老夫人的古板、頑固,都刻劃得很生動,是袁雪芬、徐玉蘭、呂瑞英的代表作之一,受到國內外觀眾的好評,成為上海越劇院優秀的保留劇目,被譽為劇種的代表作。

1960年12月,上海越劇院攜該劇赴香港演出。劇本收入1955年出版的《華東地方戲曲叢刊》第二集,1959年,又被收入《中國地方戲曲集成·上海卷》。

越劇西廂記越劇西廂記
1959年5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了該劇的單行本,並編入該社1962年出版的《越劇叢刊》第一集。劇中主要唱段已由中國唱片社和音像出版單位,製成唱片和錄音帶,發行國內外。

1987年7月至10月,該劇由上海電視台攝製成4集電視連續劇,由許諾導演,分中、青年兩套演員拍攝。中年組由金採風飾鶯鶯、呂瑞英飾紅娘、劉覺飾張珙、張桂鳳飾崔夫人;青年組由華怡青飾鶯鶯、陳穎飾紅娘、裴燕飾張珙、郁利群飾崔夫人。

1952年8月,芳華越劇團曾演出該劇於麗都大戲院,由陳曼編劇、黃祖模導演,尹桂芳飾張珙、許金彩飾鶯鶯、戴忠桂飾紅娘、徐天紅飾老夫人。賣座甚佳,連演100多場。民國32年(1943年)底,大來劇場演出南薇編導的《西廂記》,演員皆反串列當,袁雪芬扮張珙、張桂蓮扮鶯鶯、陸錦花扮紅娘、吳小樓扮老夫人。民國28年(1939年),百代唱片公司灌制了由筱丹桂、賈靈鳳演唱的《拷紅》唱片。40年代後期,大中華唱片公司灌制了由王文娟、竺素芳演唱的《拷紅》和《紅娘叫門》的唱片。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