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夜郎國

走出夜郎國

《走出夜郎國》是由世界知識出版社推出一部夜郎史詩小說,作者是安之忠、林鋒。

基本信息

內容介紹

2011年,世界知識出版社推出一部夜郎史詩小說《走出夜郎國》,引起了讀者的興趣。

提起夜郎,人們最先想到的是“夜郎自大”。而通過閱讀該小說,人們才知道,原來,“夜郎自大”竟然是一個千年誤讀!夜郎人不但不自大,而且一直渴望衝出封閉的、狹小的世界,渴望與外面的廣泛天地作溝通。當這一機會因為漢武帝那個“德潤天下”的夢想而來到面前,他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與漢文化的融合。從此,外界發現了夜郎,夜郎也發現了外界。夜郎人真正開始了“走出夜郎”的艱辛之旅

小說以夢幻一樣的筆觸,展示了這么一個夜郎國:他們以“竹文化”作為自己的圖騰文化,以信仰天地自然作為自己的信仰。每一代“竹王”的產生都要經過一番磨練:從一個懵懂無知的青年人,到一步步懂得應該如何為這個部落謀取福趾,應該如何將全部夜郎人帶到一個更為遼闊的生存和發展環境中。為了生存,他們與艱苦的自然環境作著鬥爭;而在長期的鬥爭和磨練中,他們的生命卻也因此煥發出絢麗多彩的顏色。

夜郎國的傳奇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小說的上半部分《夜郎興起》,主要講述了夜郎的創立和崛起。

第一代夜郎王僰阿蒙,在經歷了尋父、救母、稱王三個人生階段後,最終創立了“夜郎國”。

之後,又一位夜郎王“堵土”橫空出世。堵土有一個哥哥阿朵,父親死後,阿朵繼承了王位。但是這個阿朵非常殘暴,而且多疑。堵土在哥哥的進逼下一再退讓,苦不堪言。在外遊歷過程中,他遇到兩個令他傾心的女子,一個叫阿柯,是戕柯公主。一個叫阿古,是漏臥公主。堵土在幫助阿柯重振戕柯國過程中深深愛上了她,二人經歷了重重磨難,終於成為夫婦。不久,出於誤會,夜郎和漏臥又爆發了戰爭,對陣的雙方正是堵土和阿古。昔日的有情人不得不兵戎相見,於是以“賭賽”來決勝負。最終,堵土取勝,娶了阿古。在阿柯和阿古兩位賢妻的幫助下,堵土以一種和平不流血的方式從哥哥手裡接過了王位,勵精圖治,夜郎迅速崛起。

小說下半部分《走出夜郎》主要講述了夜郎的輝煌和衰落。據歷史記載,漢武帝派出的首開夜郎之人,叫做唐蒙。而這時候夜郎在位的君主,叫做多同。小說除了講述多同、唐蒙之間兄弟般的情誼,更展開了一連串的故事:多同的三個兒子圍繞兩枚夜郎縣印而爭執不休,多同的女兒米嫫卻因為陷入對唐蒙的苦苦戀情里不能自拔……最後,唐蒙病死,“開發夜郎”作為奇襲南越的一著奇兵,也因為南越國滅而漸漸被人遺忘,只有夜郎子民,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融入到大漢一統的歷史進程中去……

夜郎的衰落已成為必然,最後出場的這一代夜郎王叫做邪務。他親眼目睹了父親因為抗拒漢廷的統治而選擇反抗,最後被漢使陳立給斬首。邪務在經歷了慘痛之後,再度振作,帶領夜郎人民又一次建設家園,勇敢地接過了父親留下的重擔……

整部小說通篇洋溢著樂觀、積極、拼搏、進取的筆調,雖然其中有很多地方,涉及到夜郎的民風、民俗,而這些很多是近年來研究界、媒體爭論的焦點,作者對此並不避諱,在注意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時,又力求真實、自然,而不去渲染傳說、神話,以及一些荒誕不經的謠傳。總之,作者力圖使人看到:夜郎人雖然神秘,然而並非“異類”,他們同樣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部分,他們同樣有著自己濃烈的情感和文化追求。在一代又一代的夜郎人心中,始終有一個堅定不移的信念:走出夜郎國!

創作背景

夜郎文化也好,夜郎研究也好,近年來成果頗豐,但也有一個怪現象:爭論多,苟同少;空談多,行動少。而在這個領域裡成熟的文學和文藝作品尤其少得可憐。本書的兩位作者,在掌握大量的歷史資料基礎上,走訪文化名家,進行實地考察,經過一年多的艱苦採訪、調查、創作,終於完成這么一部沉甸甸的小說,首次以“史詩”形式將夜郎的歷史、文化融鑄於一爐,實屬難能可貴。

該書的三個第一

1、填補了國內關於“夜郎”題材在長篇小說創作方面的空白。

2、是第一部“全景式”展示夜郎盛衰興亡的史詩作品。

3、是首次嘗試由貴州本土作者和其他兄弟省市的作者合作,以全新的視角來看夜郎。

藝術特點

1、文筆優美,語言流暢。小說以詩一樣的筆觸,復活了一個夢幻一樣的夜郎國。

2、大開大闔,結構明曉。小說共分為四十章,四個故事各自成篇,又互相聯繫,有機統一。

3、主題宏大,思想深刻。小說並沒有去著重展示夜郎的“神秘”,而放在寫夜郎人的心靈糾結和精神追求上。“走出”一詞並不意味著對夜郎本身的揚棄,相反更充滿了眷戀之情。

4、故事性強,通俗易懂。本書特別注重故事性,無論在敘事節奏還是人物刻畫上,都獨具一格。

該書的兩位作者安之忠和林鋒,一位是貴州優秀的民營企業家,對貴州這片土地有著深深的情懷;一位是來自北京的優秀青年作家,出版過《蒼狼秘史》等近二十部小說。

該書的責任編輯吳捷是資深編輯,世界知識出版社的領導等對本書出版給予了關懷。

另,特別指出,“走出夜郎國”是胡錦濤總書記當年在貴州主持工作時,在一次幹部會議上提出的一句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