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蒙古國

走進蒙古國

本書是作者赴蒙古國考察與探訪經歷的圖文集,作者先後18次深入蒙古的每一個角落,詳盡地記敘和描繪了蒙古國的人文歷史及自然風情。全書共分五部分,分別從蒙古印象、自然藝術的國度、人與自然和諧的讚歌、蒙古西部行有感、探訪成吉思汗誕生地這幾個方面敘述。語言通俗,圖文並茂,可讀性很強。

基本信息

版權資訊

作者:孟松林
出版社: 內蒙古大學; 第1版 (2007年1月1日)
平裝: 155頁
開本: 16開
定價:¥56.00元
ISBN: 7811150352
條形碼: 9787811150353
商品尺寸: 23 x 17 x 1 cm
商品重量: 322 g
ASIN: B0011EYSD4

內容提要

通過“蒙古印象、自然藝術的國度、人與自然和諧的讚歌、蒙古西部行有感、探訪成吉思汗誕生地”五個部分,全面細緻地介紹了蒙古國的自然、人文、藝術等環境內容。

作者簡介

鄂倫春族。1956年出生,成長在位於大興安嶺腹地的鄂倫春自治旗。1980年畢業於哈爾濱醫科大學,在呼倫貝爾人民醫院從醫十年,成為中華醫學會肛腸學會最年輕的理事。1991年又被組織選派,回到家鄉鄂倫春自治旗擔任副旗長、旗長。2001年調任呼倫貝爾市委統戰部長、政協副主席、市委常委。自棄醫從政後,多年來在國內的各級各類報刊雜誌上發表了大量的表現森林草原風光和北方少數民族民俗風情的攝影作品以及研究北方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論文考察報告,多次獲獎。現兼任呼倫貝爾市生態環境保護協會會長,內蒙古中華文化學院名譽副院長、客座教授,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呼倫貝爾市攝影家協會會長,內蒙古攝影家協會副主席。

前言

《走進蒙古國》這本書,精彩之處當然首先是孟松林與薩其爾圖兩位攝影家的作品,讓我們嘆為觀止。不過,仔細閱讀之後,我會覺得,更引人入勝的則是孟松林先生的文字,以及在這些文字之間所呈現出來的一顆美好又純真的赤子之心。
這顆赤子之心原該是人人皆有的,但遺憾的是大多數的人都在後天的教育環境所造成的偏差之中逐漸失去這美好的特質,在濁世之間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最後終於讓明珠蒙塵。
幸好,這位“生在大興安嶺森林,長在呼倫貝爾草原”的鄂倫舂人孟松林,還始終葆有這顆不受世俗價值觀念所影響的赤子之心。因此,在他十幾次的蒙古國之旅,近身觀察這一片土地,其上的族群,以及綿延了千年又千年的文化之時,所累積而成的心得才會抒發得如此動人。
一開始,他就是嘖嘖的讚嘆:“世界上竟然還有這樣美麗的地方,這樣純樸的民族風情。蒙古國是一個恢弘寬廣的國家,她的森林,草原,沙漠,湖泊,保持著世界上獨有的原生態的自然環境,像一幅多彩壯美的風光畫卷。”從2002年7月第一次到達之後,孟松林就開始了他往後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之旅,從2002年到2006年,以飛機,火車,越野車等種種交通工具深人蒙古國,除以相機來攝取美景之外,更以文字來抒發心中的感動。
而令我們這些讀者深深感動的,卻是這位創作者的一無所求!是的,孟松林並不是為了今天的這本《走進蒙古國》的出版才去蒙古國的。他不是記者,更非專業的旅遊作家,這本書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他對蒙古國的土地,族群,文化的熱愛,而渴望與在漢文化里生活的朋友們分享他的探索與發現。
在呈現出這樣一份精彩的成績報告之時,孟松林並不祈求讀者對攝影者和作者自身的讚許,這位創作者一無所求,不求名,不求利,只求大家如他一樣能夠領略和感受到蒙古國的富饒與美麗。
他就像是我們一位遠遊歸來的兄弟,渴望與我們分享一切。這份熱情,因而使得這本書不會等同於一本旅遊指南(雖然他在書後也附加了一些信息),也不等同於一本文化簡介(雖然他也蒐集和閱讀了許多史料),而是遠遠地超越了這二者之上。
我相信,每一位讀者,都會從這本書開始而對蒙古國動情的。
曠野無垠,時光悠長,生命在此,乍看雖似脆弱與渺小,卻始終能夠綿延不息,並且,還能夠發展為亘古所無的帝國勳業,不單是帝國疆域橫跨歐亞,那對無數文化的影響更如源頭活水,至今獨見奔流與滋潤的痕跡。
如今已受各國學者所讚嘆與肯定的許多存在於遊牧文化里無形的精神資產,諸如堅忍,勇敢,合群,互助,信任以及體諒等等的美德,其實都是這個族群在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時一點一滴的潛移默化所積累起來的。
人與自然,彼此善待,在浩瀚的天地之問永存一份感恩之心,這就是遊牧文化里最令人珍惜與敬重之處。唯有擁有這樣的美德,人們才可能擁有如此富饒的國土啊!而今天的蒙古國,從民間以至政府,在脫離了蘇聯的束縛,大步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之中,也始終沒有離棄自身這古老又美好的傳統。今年是2006年,離公元之1206年,成吉思可汗統一蒙古,在斡難河源登基,開展蒙古帝國輝煌大業的那一刻,剛好是整整八百年!

後記

記錄著我赴蒙古國考察與探訪經歷的圖文集《走進蒙古國》,即將付梓了,回想起這五年多所經歷的一切,真有股如釋重負的感覺。
我十八次赴蒙古國考察,雖然走過蒙古國二十二個省中的二十個省區,但是感覺好像剛剛起步一樣。
我是鄂倫春人,由於民族的不同,文化的差異,我又不懂蒙古語,不可能更多的讀懂蒙古人,更何況是一個蒙古國。為此,要想更好地完成這本首創之作,必須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創作過程是一個複雜而艱難的過程,最難的是,幾乎找不到用中文介紹蒙古國的書籍與資料,只是在一些雜誌上看到點滴描述蒙古國的文章。好在我比較幸運,得到了很多朋友、專家的幫助,使得本書順利完成,這是中蒙人民友誼之果。
我真誠的感謝,和我有兄弟般情叉的蒙古族朋友、呼倫貝爾市委統戰部辦公室主任寶立道先生,他一直給我當蒙古語翻譯。在考察過程中,他與我同甘苦,共患難。他準確的蒙古語翻譯水平,使我有了完成本書的信心。幾句話,難以言表我的感激之情。也許,寶立道更接受的是我對蒙古民族和遊牧文化發自內心的這份情感。
在蒙古國,我結識了很多的朋友。烏蘭巴托成吉思汗大學副校長、歷史,地理學家蘇赫巴特爾老師,6O多歲的人,不但和我一起旅途顛簸,艱辛探險,而且,不厭其煩的給我講蒙古國的歷史,地理,人文和民俗,本書記載的史實內容大部分都是他所講述的。攝影家薩其爾圖先生,多次與我乘車同行,饑飽無怨,每天都講好多趣聞軼事,使我增長了許多見識。
還有我的朋友巴達瑪先生、孟和蘇和先生、羅布桑先生,鋼巴圖先生、奧雲其其格女士、索米亞女士,還有好多蒙古國的朋友,他們從各個方面給了我很多的幫助和支持,我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我覺得作為中國人,更應該了解和熟悉我們的北方近鄰蒙古國,在中國,蒙古國不應該是被遺忘的國家。
我畢業於哈爾濱醫科大學,曾經在呼倫貝爾盟醫院擔當外科醫生。沒有接受過專門的漢語言寫作訓練。因此,在本書的創作過程中,難免有這樣或者那樣的不足與錯誤,是我的朋友們,他們從各個方面積極地支持我,無私地幫助我,才使本書得以順利完成。
當我把還沒有成形的初稿寄給著名畫家、詩人、作家席慕容老師,並請求給我寫序時,席慕容老師答應了我的請求,寫了題為《驚艷》的序,蒙古著名詞作家克明老師,也寫了使我激動不已的跋《森林的眼睛看草原》。還有烏日圖那順、黃建平、烏嫩其、卜兆軍、包芳、包荔荔、唐凱元、唐凱鏇,還有我的妻子德學英,他們也從各個方面給予我積極的支持,我深深的感謝他們,這是一本凝聚著大家心血與真誠的作品。
我的摯友北京洛娃科技實業集團的董事長、總裁胡克勤先生,我的朋友北京山水名堂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天銘先生和黃鸝女士,他們的專業知識和藝術造詣,給本書增添了藝術色彩。在此一併表示感謝!我只是“蜻蜓點水”似的、講述自己在蒙古國的經歷和見聞,但是如果通過我的感受,以及攝影圖片,能讓讀者領略到蒙古民族“遊牧生活”、“遊牧文化”、“遊牧文明”的真諦;了解“草原遊牧轉場”是人與自然最為和諧的生產方式;了解蒙古國原生態,無污染,未破壞的美麗自然是蒙古人民留給世界的珍貴禮物,那么,我會覺得我沒有愧對蒙古國這片聖潔的土地;沒有愧對日夜陪伴我的蒙古朋友們;沒有愧對純樸善良、熱情好客的蒙古人民。
寫到這裡,我激動的思緒又回到蒙古國。莫嫩草原的遼闊;肯特山的靈氣;蒙古大沙漠的浩瀚;阿爾泰山雪峰的雄偉;還有庫蘇古爾湖那人間仙境般的風光,眼前仿佛就是一幅巨大的秀美風光畫卷。
再見吧,美麗的蒙古國!我還會來看你!

目錄

驚艷(代序)
前言
第一章 蒙古印象
1飄逸的烏蘭巴托
2難忘的口岸經歷
3博物館有感
4奔赴庫蘇吉爾湖
5千年古都哈喇和林
6呼倫貝爾蘇木
7蒙古國的“水牢”
8我所接觸的蒙古國警察
9空中“巴士”
第二章 自然藝術的國度
1聚焦蒙古馬
2醇香馬奶酒
3國寶馬頭琴
4狂歡的節日——那達慕
5敖包與聖山
6查乾薩日——春節
7天籟之音——喉麥
8蒙古奶茶
9婚俗拾遺
1O禮儀之邦
11久違的鼻煙壺
第三章 人與自然和諧的讚歌
1古老的遊牧習俗
2自古傳承的生態觀
3依戀馴鹿的查騰部落
第四章 蒙古西部行有感
1溫馨的烏布斯湖
2聖潔的雪山
3科布多懷古
4狂奔阿爾泰戈量草原
5神奇的阿爾泰
6回歸的哈薩克人
第五章 探訪成吉思汗誕生地
1千古神話成吉思汗
2記憶久遠的溫都爾汗
3艱難之旅達達勒蘇木
4誕生秘境一一德倫寶力德格山
5布利雅特老獵人
6高原懷古
7難忘歸途
附:赴蒙古國旅遊的有關事宜
附:參考書目
後記

書摘

古奶茶
我非常喜歡喝奶茶,吃蒙古奶食和手抓肉。在蒙古國,不論走到哪裡,都能人鄉隨俗,品嘗不同風味的蒙餐。心情也好,經常在愉快的氣氛中,享用美食,享受人生。
蒙古國蔬菜很少,也很貴。不喜歡吃肉食的人很難適應蒙古的環境,尤其是到鄉下蘇木幾乎是清一色的肉食,很難看到蔬菜。
雖然,蒙古國的飲食文化,餐飲種類,較為單調,不屬於國際上知名的美食料理,但是,蒙餐還是非常富有特色的,是中,蒙,西餐結合的產物。蒙古國的餐飲分為白食和黑食,白食即為奶食,黑食即為肉食。略微有別於內蒙古的蒙古族飲食,蒙餐館都帶有西餐的風格。
在蒙古國小飯店叫館子,跟漢語的叫法一樣。在蒙古國你會發現,中國的飲食文化對蒙古國影響很大,好多的菜名叫法與中國相同,如白菜,鹹菜,乾餅,包子,饅頭,醋等等直接稱呼就可以,就是你不懂蒙古語也不要緊,按照中文講蒙古人也能聽懂,這是幾千年來,漢文化對蒙古民族影響的結果。
蒙古人是以肉食為主的民族,宰殺牛羊後,不論什麼部位和臟器,幾乎沒有扔的東西。清潔整理後,烹飪出各種各樣的美食料理。不論是城市,還是牧區,飯店餐館均有奶茶,麵包,炒飯,色拉,鮮菜罐頭,羊肉麵條等蒙餐食品,更為叫絕的是烤全羊,蒸羊背,手抓肉。但是,在蒙古國的牧區吃“手把肉”要現殺現做。不論是城市、還是牧區,不是隨時都備有新鮮牛羊肉。冬季除外。蒙古國的牧區每逢星期日不殺羊。我的蒙古朋友告訴我,蒙古人是靠牲畜生存的民族,一直在殺羊,殺牛,有時殺駱駝和馬,還有狩獵,生活中充滿血腥殺氣。所以,星期日不殺生,不見血,給牲畜一個安寧的日子。蒙古國的有些地區,太陽落山之後也不殺羊,這些習俗隨著地區的不同習慣也有不同。
也許是寒冷的緣故,蒙古國西部庫斯古爾省冬季幾乎是吃馬肉,馬肉包子,馬肉麵條。夏季幾乎都是吃用風乾肉做的麵條湯或菜湯,蒙古國的烤羊頭,烤羊排,味美香脆。特別是烤羊包肝,香嫩可口,營養豐富,值得一吃。風乾肉的味道也特別香,非常好吃。
蒙古的茶食是世界有名的,古往今來,蒙古人離不開奶茶。中國湖北產的“川”字號磚茶在蒙古地區非常有名氣,古代蒙古還當作貨幣使用。不論是認識不認識,只要進蒙古包,主人一定會端上奶茶招待你。在蒙古國隨著地區的不同奶茶的味道都不一樣,東部地區的奶茶,茶葉放的少,不放鹽,顯得奶茶清淡適中,東部的蒙古人說“喝這樣的奶茶不渴”。西部的奶茶,牛奶和茶葉放的多,放鹽,所以,奶茶顯的色重味濃。再配上奶皮子,奶乾,還有特製的炒麵,香濃可口,西部蒙古人說“喝茶就得喝濃香的茶,要不然還不如喝涼水”。我非常習慣喝西部的奶茶,鹹淡和我們呼倫貝爾的奶茶一樣,百喝不厭。一個人喝上一暖瓶奶茶是平常事。特別是在零下三十五度,寒冷透骨的冬季,帶著滿臉的霜花,滿身的寒氣進入蒙古包,喝上幾口熱騰騰的奶茶,溫暖人心,戶外的寒意早已是煙消雲散。
蒙古國的小飯館最常見的食品是奶茶和包子,炒麵,炒餅,麵條。沒有酒,蒙古國規定,在不具備條件的小飯館不許賣酒。包子幾乎全是肉餡,配有少量的洋蔥,咬一口,溢出的是香濃油浸的肉湯。蒙古的羊肉麵條味道特別,清水羊肉湯下麵條,放點鹽和蔥,沒有醬油和味素等其他調料,味道鮮美自然,十分可口,我回家做草原風味的羊肉湯麵條,但是怎么做也做不出有蒙古包味道的麵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