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魯雪夫回憶錄

赫魯雪夫回憶錄

《赫魯雪夫回憶錄》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赫魯雪夫。

基本信息

主要內容

三卷本《赫魯雪夫回憶錄》(全譯本)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分為《第一卷·政治委員》《第二卷·改革家》《第三卷·國務活動家》。全書約200萬字。

第一卷記述了赫魯雪夫自20世紀20 年代開始至40年代衛國戰爭勝利結束這段時期的政治生活經歷。對基洛夫被刺事件、大清洗”和中央全會代表選舉內幕、二戰前夕的蘇德政治軍事交易、二戰背景下的軍人將領和高層政要的表現以及史達林台前幕後的作為做了評價和描述。同時回顧了蘇聯軍民在二戰初期失利直到衛國戰爭轉敗為勝這一艱苦卓絕的奮鬥歷程。

第二卷講述的是赫魯雪夫一生中處於權力顛峰、即擔任蘇共和政府領導人的最重要時期的工作。詳細敘述了開墾東部荒地和大規模工廠式住宅建設的歷程,對於確保國家安全合理平衡開支的重要性也多有論及。同時詳細講述了史達林去世後新領導班子的組成,赫魯雪夫與貝利亞之間的衝突,以及在蘇共二十大就史達林在本國人民面前所犯罪行所做報告的出發點。

第三卷敘述了赫魯雪夫作為最高領導人期間對國際關係的處理和認識,其中就包括對於毛澤東、胡志明、甘迺迪、阿登納的評價。

作者介紹

一生功績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雪夫(1894~1971),原蘇聯領導人。1953年9月至1964年10月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1958年至1964年任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赫魯雪夫時代可說是二十世紀最輝煌的時代之一。在1956年召開的蘇共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上,他作了《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報告》,破除對史達林的個人崇拜,克服重重阻力,率領整個國家衝出史達林主義的藩籬並走向革新之路。數百萬政治犯獲釋,近兩千萬人恢復名譽。赫魯雪夫主張和平共處、和平競賽,與西方修好,使蘇聯走向世界。在其執政期間,蘇聯許多方面都有了長足進步,綜合國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明顯改善。蘇聯發射了全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艘航天飛船,人類初次登上太空。

難逃失誤

當然,赫魯雪夫畢竟也是史達林和史達林時代的“產物”,也沾染了史達林信徒的許多惡習,而且也幹了一些蠢事。例如在古巴部署飛彈,搞得蘇美兩國一度劍拔弩張,幾乎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使整個世界瀕臨核戰爭的邊緣。又如他曾對蘇聯印象派畫家大加撻伐。1964年10月,他遭遇“宮廷政變”,被迫下台。

重要史料

赫魯雪夫的政治生涯涵蓋了從十月革命到20世紀60年代蘇聯幾個重要歷史時期,他於1964年失去黨和國家的一切職務後開始以口授形式完成回憶錄。該回憶錄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蘇聯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畫面,披露了長期以來諱莫如深的蘇聯最高層的重要活動,介紹了某些政治事件始末,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獻。

毋庸諱言,相當長一段時期內,赫魯雪夫在中國被妖魔化了,主流話語中給他加上了諸如“修正主義分子”、“野心家”、“陰謀家”等徽號。餘波所及,至今仍然有人對於當年的“反修鬥爭”、"中蘇論戰“津津樂道。殊不知作為20世紀最傑出的政治家之一的赫魯雪夫,在蘇聯歷史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歷史上的作用非同小可,新一代蘇聯和俄羅斯領導人中的大多數,都是屬於”二十大的一代“,他們的政治意識恰好是形成於赫魯雪夫執政時期。翻譯出版《赫魯雪夫回憶錄》,對於研究和了解蘇聯歷史、蘇聯共產黨的歷史以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都是大有裨益的。

出版波折

暗探威脅

赫魯雪夫被昔日的“戰友”搞下台後,在家人和朋友的慫恿和勸說之下,開始了回憶錄的口授。關於赫魯雪夫在口授回憶錄的密報,使羽翼漸密的勃列日涅夫寢食難安。他派人找赫魯雪夫談話,稱中央政治局要求停止回憶錄的寫作並將已經口授的部分立即上交中央。赫魯雪夫不肯就範,嚴辭拒絕,說他身為蘇聯公民,有權寫回憶錄,這個權利不可剝奪,他的口述記錄是供中央、黨和全體蘇聯人民使用的,希望他所寫的東西能對蘇聯人、對蘇聯的領導人和國家有所裨益。這次談話使赫魯雪夫深受刺激,回憶錄的寫作一度陷於停頓。尤其令他揪心的是,勞動可能白費,最高當局不會就此善罷甘休,等他一閉眼,就會統統沒收和銷毀,因此急需找到一個能夠把材料穩妥地保管到可以得見天日那一天的方法。在國內保存磁帶和列印材料的各種各樣方案均非絕對可靠。赫魯雪夫深知克格勃那些職業暗探的神通有多么廣大。

材料出國

赫魯雪夫始終有一個想法,就是在國外為手稿找一個可靠隱蔽處。這時他又想到,一旦遇到非常情況或者材料被沒收時,作為對策必須出版回憶錄。只要一出版,就可徹底解決材料的完好無損問題,而且沒收銷毀等也毫無意義,誰也不可能把書全部買光。回憶錄應當讓人們讀到。即使最先在國外問世,總有一天本國人民也能看到。

克格勃趁赫魯雪夫一次因病住院之機,千方百計迫使赫魯雪夫兒子謝爾蓋交出回憶錄全部手稿。謝爾蓋認定已到了危急關頭,要當機立斷,著手準備在西方出書。他立即找到中間人。中間人火赴美國,十天后回來說,事情已經談妥:第一卷於年底或次年年初出書,第二卷數年後出版。

1970年11月初,蘇聯當局得知《赫魯雪夫回憶錄》即將在美國出版的訊息,驚恐萬狀,命令赫魯雪夫立即去黨的監查委員會。經過一番唇槍舌劍的爭論後,赫魯雪夫同意簽署一份關於“所謂赫魯雪夫回憶錄純系偽造“的聲明。1971年1月,赫魯雪夫終於見到了英文版的《赫魯雪夫回憶錄》,八個月後他即離開人世。又過了三年,英文版回憶錄第二卷問世。該書已譯成15種文字。

重回俄國

1964年蘇共中央中央十月全會之後,赫魯雪夫的名字就從書刊上徹底消失,更遑論他的回憶錄。直至戈巴契夫上台四年之後的1989年,人們才在《星火》雜誌上陸續看到回憶錄的片段,全文則從1990年2月起在《歷史問題》雜誌上連載數年。1999年,俄國莫斯科新聞信息出版公司出版了四卷本的《赫魯雪夫回憶錄》。此書由赫魯雪夫的兒子謝爾蓋親自編輯整理,是迄今為止最完備、最權威的版本。

目 錄

譯者序

致中國讀者(謝爾蓋·赫魯雪夫)

頭頂最禿和膽子最大的人(安德烈·比托夫)

第一卷 政治委員

前言

引子

1 簡單談談我自己

2 第十四次黨代表會議

3 談談新經濟政策

4 第十五次黨代表大會

5 遷往哈爾科夫

6 遷往基輔

7 在工業學院

8 和史達林相識

9 莫斯科的日常生活

10 基洛夫遇刺

11 基洛夫遇刺的某些後果

12 重返烏克蘭

13 從烏克蘭到莫斯科(30~40年代之交)

14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益臨近

15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16 戰前局勢

17 艱苦的1941年夏天

18 1941年夏秋兩季的人物和事件

19 1942年:從冬天到夏天

20 在史達林格勒的廢墟旁

21 史達林格勒轉折

22 通向羅斯托夫之路

23 庫爾斯克會戰前夕及會戰初期

24 向第聶伯河挺進!

25 基輔收復了!

26 解放烏克蘭

27 向勝利挺進!

28 戰後的思考

29 偉大衛國戰爭之後的遠東

30 關於戰爭回憶錄

附錄一

尼·謝·赫魯雪夫年表(1953~1964)

第二卷 改革家

前言

31 戰後初期

32 重返莫斯科

33 關於幾個人物

34 史達林的一個缺點

35 貝利亞及其他人

36 史達林一家·斯韋特蘭卡

37 史達林的最後歲月

38 韓戰

39 醫生案件

40 黨的第十九次代表大會

41 黨的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之後

42 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

43 史達林談自己

44 史達林之死

45 關於史達林的思考

46 再談貝利亞

47 史達林去世之後

48 從蘇共第十九次代表大會到第二十次代表大會

49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之後

50 建設得更多更好

51 農業

52 墾荒

53 我們尚未做到所期望的豐衣足食

54 土地與我國科學

55 談談威廉斯的草田輪作制

56 大田如棋盤

57 談談機器拖拉機站和專業化

58 我們因組織不健全而蒙受損失

59 我對玉米情有獨鍾

60 我們的商店空空如也

61 史達林的遺產

62 海軍

63 飛機與飛彈

64 反飛彈防禦系統

65 坦克和大炮

66 運輸工具問題:車輪還是履帶?

67 薩哈羅夫與核武器

68 太空中的合作

69 關於庫爾恰托夫、克爾德什、薩哈羅夫、圖波列夫、拉夫連季耶夫、卡皮察等人

70 政權、朱可夫、馬利諾夫斯基及其他人

71 關於以色列、埃及、六日戰爭和我國的軍人

72 裁軍

73 和平與戰爭

74 核戰爭和非核戰爭

75 軍備競賽還是和平共處?

76 國家開支

77 我不是評判人

附錄二

一 尼·謝·赫魯雪夫關於軍事改革的報告

二 媽媽的筆記

三 蘇聯部長會議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尤·弗·安德羅波夫呈送蘇共中央委員會的報告

四 1970年赫魯雪夫在黨的中央監察委員會受審的速記記錄

五 關於尼·謝·赫魯雪夫逝世的訃告

六 送別

七 “今日打掃衛生”

八 回憶錄寫作出版經過

第三卷 國務活動家

前言

78 與奧地利簽訂和約前後

79 日內瓦四大國領導認會晤

80 與阿登納會晤

81 訪問英國

82 初到美國

83 從紐約到愛荷華

84 華盛頓和戴維營

85 訪問法國

86 巴黎四方會談

87 訪問聯合國

88 約翰·甘迺迪與柏林圍牆

89 加勒比海危機

90 斯堪的納維亞國家

91 沿著社會主義道路

92 毛澤東

93 人民革命勝利後與中國的友誼

94 對華關係風雲突變

95 對華關係進一步惡化

96 胡志明

97 關於阿爾巴尼亞

98 南斯拉夫問題

99 德國問題

100 波蘭鄰居

101 匈牙利鄰居

102 捷克斯洛伐克鄰居

103 羅馬尼亞鄰居

104 印 度

105 在緬甸

106 從印度到阿富汗、伊朗,再到印度

107 關於印度尼西亞

108 關於埃及

109 中東的六日戰爭

110 從敘利亞到葉門

111 和非洲各國的關係

基本信息

·語言:簡體中文

著者:尼基塔·謝·赫魯雪夫

譯者:述弢 王尊賢 袁堅 范國恩 郭家申

·出版時間:2006-12-01

·版次:1

·總頁數:全三冊

·印刷時間:2006-12-01

·字數:2085000

·ISBN:9787802303362

·大小:889×1194mm 1/32開

·裝幀:精裝

·紙張:膠版紙

圖書摘要

《赫魯雪夫回憶錄》第三卷 國務活動家(一)

史達林去世後,我們同樣也追求這一目標。我們認為這個政策是正確的,因為它與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總綱領聯繫在一起。這就必須把與資本主義世界鬥爭的全部力量集中在一個點上。然而史達林畢竟是史達林。他正確地提出了目標,但他為實現這些目標卻採取了他自己那種史達林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