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德的情人

赫德的情人

赫德的情人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赫德的情人》在大量史事考察的基礎上,藉由鉤沉一個多世紀的書信、電報、日記、奏稿和宮庭秘檔,為深刻影響大清命運的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羅伯特·赫德重寫今生。他主宰晚清帝國的經濟命脈近半個世紀,經歷了中國近代史上各個重要階段,從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直至世紀之交的義和團運動,他都深深介入其中。

他19歲來華,28歲擔任大清海關總稅務司,掌權長達45年,在衰朽的舊帝國制度中創造出惟一廉潔不貪腐的高效衙門;

他懷揣大英帝國的野心,卻又以“中國政府外籍雇員”自居;

他是地地道道的英國紳士,卻在行將覆滅的清廷官場遊刃有餘施展幕後外交;

他被授予維多利亞女王時代最高級勛位爵士,卻被清政府委以重任並被追封為“太子太保”;

他像一個走鋼絲藝人施展騎牆術,在兩大帝國間維持著微妙的平衡;

而這一切竟都是源於,他對中國女人阿瑤那瞬息燃滅的情慾之焰兩獸相向,嘴對著嘴,爭奪著一枚朝代不可辨認的錢幣。

左邊是一條顫抖的龍,顫動著翼、鱗和爪。

右邊是一隻軀體頎長、靈活的虎,它弓著腰,顯出強烈的肉慾。

編輯推薦

《赫德的情人》編輯推薦:赫德因為女人愛上中國,因為中國擁有權力,因為權力改變歷史!一個外國人,攪動中國政壇五十年!一個西方人,竟能掌控晚清經濟命脈五十年?派系林立、官場腐敗的清政府中竟能脫生出中國歷史上最高效廉潔的“衙門”?赫德傳奇而成功的一生,即使在今天的中國,仍然頗有借鑑意義。甚至有人說,近代中國許多現 代化的東西,都是赫德帶來併到今天都留下來的。

作家莫言、阿來、媒體人梁文道、歷史學家葛劍雄聯袂推薦!大清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的清廷傳奇,王朝末日的官場眾生態。

媒體推薦

《赫德的情人》在當代長篇歷史小說的創作圖譜中,顯示了一個新的向度。它迥異於高陽、熊召政等人的舊小說,而更多地與尤瑟納爾、E.L.道克特羅氣息相通。

——《十月》

(郝德)他曾被視作西方控制清朝命脈的總代表,他又被讚揚為近代中國最廉潔行政機構的創始人。但本書塑造的赫德有更引人入勝的傳奇——來自作者豐富的想像,卻植根於紮實的史料。

——葛劍雄

作者簡介

趙柏田,1969年生於浙江餘姚,小說家和隨筆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浙江省作協散文創委會副主任,寧波市文聯創研室主任。從事中國思想史研究十餘年,主要涉及方向有明清江南文化研究、近代口岸城市現代性研究、日常視野中的現代知識分子研究等。著有《歷史碎影》、《岩中花樹》、《帝國的迷津》、《時光無涯》、《我們居住的年代》、《遠遊書》、《站在屋頂上吹風》等。《赫德的情人》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目錄

第一章 飛魚的天空

第二章 回到拉弗內特

第三章 釘住的舌頭

第四章 騎在牆上的人

第五章 黑暗中一躍

第六章 1900,北京

尾聲

序言

《赫德的情人》本事

虛構性作品同樣需要對歷史的尊重,小說《赫德的情人》對歷史的尊重,可以從以下材料中得到印證:

費正清、凱薩琳·弗羅斯特·布魯納和伊莉莎白·麥克勞德·馬西森合編的《總稅務司在北京:赫德書簡,1868-1907於中國海關》(兩卷本)。

1942年,中國海關的末任外籍總稅務司李度自廣州撤離時,將12卷赫德書簡的列印稿匆匆塞進了日本人準許他從中國帶走的一隻大木箱裡。這些檔案於1965年移存倫敦大學的遠東與非洲學院,1975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社、拜爾克納普出版社聯合出版。收錄赫德寫給他的倫敦代理人金登乾的1437封書信。

費正清、凱薩琳·弗羅斯特·布魯納和司馬富等編的兩冊赫德日記,《步入中國清廷仕途途——赫德日記(1854-1863)》和《赫德日記——赫德與中國早期現代化(1863-1866)。

1970年,赫德的曾孫——最後一位赫德爵士——去世後,由於無人繼承,赫德的各項檔案,包括77卷日記,全都捐獻給了他在貝爾法斯特的母校女王學院。幾位研究者發現了這些檔案的價值,貝爾法斯特醫學院的傑拉德·E·邦克博士(他職業之外的興趣是中國近代史研究)把這些日記誦讀後錄入磁帶,再由凱薩琳·弗羅斯特·布魯納轉錄成文字。20世紀70年代的貝爾法斯特局勢動盪不寧,邦克博士在女王大學圖書館頂層的善本室製作的這些錄音,不時被市中心的爆炸聲打斷。日記作者變幻莫測的字型和語焉不詳的行文,更是使他的誦讀不時陷入猶豫和重複。後來,萊斯大學歷史學系的司馬富教授(這位漢學家以通曉19世紀60年代的中外關係聞名於世)對轉錄的文字與原日記進行校核,從而使這些日記成為赫德研究的權威史料。

這些日記由中國海關出版社於2003年和2005年分兩卷出版。第一卷記述的是年輕的旅行者來到中國,經過十年見習,直至他接替李泰國出任總稅務司一職的經過。第二卷的內容則是他早期與清王朝中樞的總理衙門各高級官員的較量、斡鏇和日常磋商。令人遺憾的是1855年7月29日——1858年3月20日其間長達兩年九個月的日記缺失了。這是赫德和他的中國情人阿瑤共同生活的最初三年。一種較有信服力的說法是,赫德晚年整理日記時把這些容易招致道德指控的內容全都刪削了。如果不出現奇蹟,這些日記已經在這個世界上永遠消失了。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合編的9卷本《中國海關密檔——赫德、金登乾函電彙編(1874—1907)》。

這9卷函電彙編由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陳霞飛領導的一個班子完成, 1990—1996年間由中華書局陸續出版。收集了自1874年至1907年間,赫德和駐倫敦辦事處的代理人金登乾的來往函電共4496封。自1881年始,雙方往來電文除海關公務和互通國際間信息外,還涉及金登乾為完成赫德交辦的秘密使命而不斷請示匯報等事項,如赫德在英國的三個孩子的教育問題,與妻子赫斯特·簡·布萊登的關係處理等。為保密起見,赫、金往來電文多用隱語,雙方約定,每發一電,必在電文前加同一密級的最近來電電文數碼。這一默契一直保持到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中外電訊一度受阻為止。

馬士(Morsee,Ballou,1855-1934)著《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美國人馬士1874年畢業於哈佛大學,同年考入中國海關,來到上海學習中文。先後任天津海關幫辦、京師同文館英文教習、上海副稅務司、海關總稅務司統計秘書等職,在中國海關任職30多年。作為赫德的重要助手,他參預了許多機密工作,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共三卷,第一卷出版於1910年,其餘兩卷於1918年出版,是國際漢學界研究中國近代史、特別是對外關係史的最主要的參考物。馬士曾經說,他本想把這部書寫成“以赫德爵士和他所組織的那個偉大的中國海關”為核心的歷史性傳記,後因未能獲得授權使用赫德的全部日記,才不得不“用一部歷史代替一本傳記”。

費正清教授在回憶錄中曾聲稱,他正是在馬士的直接影響下研究中國問題的。20世紀50年代,出版《中國沿海的貿易和外交:1842-1854年通商口岸的開埠》一書時,他又稱,他的許多新的研究都只是在馬士的基礎上做了局部的補充。此書中文簡體版由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出版。

赫德自己的著作《這些從秦國來:中國問題論集》(“These From the land of Sinim.:Essays the Chinese Question”)

這是赫德生前公開出版的惟一一部著作,1901年由英國《雙周評論》雜誌社出版。是赫德此前在歐美一些時事評論刊物上發表的五篇論述“中國問題”的文章的彙編,其中還附錄了一份使館被圍期間總理衙門致駐外公使的通函,一份總稅務司署關於商務關係的備忘錄。此書的內容,從1900年7月義和團圍攻使館區談起,還包括庚子拳民、中國的對外貿易、中國的重建,中國和世界的關係等,是赫德站在清廷募用人員和英方利益代言人的“騎牆”立場對如何消除義和團事件影響、處理中外關係的一份備忘錄。赫德非常重視此書在歐洲的出版,他說,“雖然從文學的角度來說這些文章一無是處,缺點甚多,其中卻飽含著中國問題的精髓——發病的原因和治癒的方法”,關於這個書名,他自稱來自《聖經·以賽亞書》第49章第11、12節,上帝對耶和華說的話:“我必使我的眾山成為大道,我的大路也被修高。看哪,這些從遠方來,這些從北方、西方來,這些從秦國來。”此書收入“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叢刊”,中文簡體字版由天津古籍出版社於2005年出版。

書中第一篇《北京使館:一次全國性的暴動和國際事件》,是赫德於東交民巷使館區被圍困後期用鉛筆寫成,於1900年11月發表於《雙周評論》。這些現場感強烈的記述使作者獲益良多。小說第六章寫作中,還參考了文中所附的一張使館區地圖。同時,小說中有關1900年夏天被圍困的使館區的描寫,還參考了如下著作:

義大利著名中國問題專家阿德里亞諾·馬達羅(AdrianoMadaro)的《1900年的北京》。此書根據1900年駐北京的義大利全權公使朱塞佩·薩爾瓦戈·拉吉侯爵(Marquis Gluseppe Salvago Raggi)的回憶錄和他的妻子卡米拉·帕拉維奇諾(Cammilla Pallavicino)所提供的證詞采寫而成,在史實上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同時還參考了澳大利亞作家西里爾·珀爾的《北京的莫里循》一書中有關章節。

有關1866年總理衙門派遣的第一個海外觀光使團斌椿使團的行程,參證了赫德日記中的相關記述、張德彝記述海外遊歷的七部《述奇》,斌椿的《乘槎筆記》,以及他的一部題為《海天勝游草》的詩集。《乘槎筆記》逐日記述所到各處,以及若干地理和歷史札記,是傳統中國士大夫初開國門時對世界的一次打量,此書曾收入嶽麓書社的“走向世界叢書”(鍾叔和主編),於1982年版。

赫德在1866年6月至8月期間在回國度假時,寫給未婚妻赫斯特·簡·布萊登的八封信,是香港大學發現的赫德家族檔案中藏件的一部分,由冼玉儀女士譯成中文。這些信件為寫作赫德的婚姻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書中其他非虛構的人物、事件、時代背景,大多從一個多世紀前的書信、日記、奏稿、外電評述和宮庭秘檔中鉤沉輯得,有心的讀者不妨一一尋訪、查證。

文摘

赫德,我們的父親在中國居住了十二年之後,得到了一次回國度假的機會。最初幾年,出於一個年輕人的虛榮心他怕敢回去。像所有那個時代來到東方的年輕人一樣,他們都希望建功立業出人頭地,然後衣錦榮歸。越是混不好,想家,越是不敢踏上回國之途。後來隨著職位飛速攀升,他卻沒有了時間回去。

自從三年前取代李泰國 出任大清海關總稅務司一職,他就不僅僅把自己看作女王陛下的一個臣民,更是為清朝政府工作的一個外國雇員。朝廷每年付給他豐厚的佣金,這些錢足以買下他一年裡在中國的所有時間。他的勤勉、謹慎為他在總理衙門的大臣們中間樹下了良好的口碑,也與他前任的飛揚跋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關於李泰國這個失敗者這裡多說幾句。

他是一位英國在華領事的兒子,1845年,他父親丟下貧困的家庭和未成年的子女死在廈門任上。15歲那年,李泰國和他弟弟喬治一起被她母親送到中國,投入郭士臘 的門下。郭是一位普魯士冒險家和傳教士,一個專橫的傢伙。李泰國無法忍受,為了儘快逃出這個鬼地方,他只有摒棄以前所受的維多利亞時代的正規教育,儘快出人頭地。他沒有時間參與正常的青春期娛樂,也來不及培養出優雅的社交風度。很快,他爬上了英駐上海領事館譯員的位置,再升任總稅務司。據說,有著極強語言天賦的李泰國通曉所有他住過的城市的方言。這可能是真的,但他太不懂中國人的心了。他剛被兩江總督何桂清任命為總稅務司那會兒,就異想天開地把自己視作了帝國政府的指導人,並頤指氣使地要求把肅王府作為他在北京的官邸。這個人把自己視作文明世界的來客,把所有中國人都視作未開化者和白痴。他有一句在很大程度上使他丟了寶貴職位的名言,大意是,他這樣一位有教養的英國紳士在一個“亞洲野蠻人”(他這樣咒罵中國皇帝)手下幹活,這是非常荒謬的。

三年前,大清帝國為了剿滅盤踞在南京城裡的太平軍,委託正回英國度假的李泰國代理購置一批軍艦。很難說這一主意不是來自我們的父親,他當時正在上海的江海關任稅務司,趁一次去北京拜會恭親王的機會提出了這一建議。從海關偵緝的角度來說,近海一帶的海盜實在太多了,從廣東海面一直到長江入海口,有廣東幫、福建幫,還有兇殘成性的葡萄牙水手,因此建立一支艦艇部隊以維護近海航道的安全也一直是他的夢想。

不久李泰國結束度假回到中國,在與李鴻章的一次會談中,他故作不經意地透露說,自己在倫敦訂購了八艘軍艦,還為大清帝國招募了由六百名各國水手和退役士兵組成的一支僱傭軍,目前,這八艘軍艦正在他親自委任的艦隊司令、英國皇家海軍上校阿思本上校的率領下前來中國。如果不出意外,幾個星期後應該就能到達。李鴻章聞言大吃一驚,這也太離譜了,當初總理衙門下達給李泰國的指令是代購軍艦,怎么他給拉來了一支軍隊?更讓中堂大人震驚的事還在後頭,李泰國變戲法一樣拿出一份檔案,說那是他與阿思本上校簽訂的一份協定。根據此份協定,這支新艦隊的軍需費用將由他負責從關稅收入中分配,皇帝的命令只有在直接下達給李泰國時,阿思本才服從,另外,李泰國“如對任何合理的命令不滿時,可以拒絕下達”。也就是說,這支艦隊將完全聽命於他。

這是一支大清的水師還是他李泰國的私人武裝?還有,誰能擔保這批由無賴、惡棍、冒險家們組成的烏合之眾不出亂子?當李鴻章把這一訊息捅給總理衙門,可以想見,朝野上下都讓這個粗鄙無禮的英國佬給激怒了。

道光皇帝的第六個兒子、當今皇上的親弟弟攝政王奕氣憤地上奏說,這個英國人狡猾異常,中外皆知,過去屢次想把他罷免沒能辦到,趁此機會正好把他驅逐。

九月,阿思本上校率領的艦隊抵達中國。幾番談判之後,他和李泰國私下簽訂的協定被廢除,他得到的最新指令是立刻解散艦隊,艦艇從哪兒來就退回哪兒去。當然,他和李泰國都得到了由總理衙門支付的一筆不菲的補償金。李泰國的總稅務司是當不下去了。我們的父親,時年二十八歲的羅伯特·赫德正式取代了他。來到中國將近十年,父親終於摘到了他夢寐以求的金蘋果。

李泰國回國後,投資失敗,佣金和補償金全都賠光,他到處借貸,成了一個人人避之惟恐不及的邋遢酒鬼。有這樣一個前車之鑑放在那,父親敢不謹慎嗎?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登上了中國這艘大船,就只能伴著它一路走下去,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如果失去了大清朝的信任,失去了這個職位,那么李泰國的下場很可能就是自己的明天。所以他總是這樣警告海關內的高級屬員們:我們必須承認我們處於中國人的助手而不是主人的地位,我們拿中國政府的薪金,就只能是他們的雇員,如果誰不理解我們的這種地位或者沒有執行我的解釋性批示的精神,我就撤銷他的職務!

他就像一個出色的走鋼絲藝人,在兩大帝國之間維持著微妙的平衡。上任後的三四年間,總稅務司署在他的領導下壯大成了一個龐大的機構,在原有的上海、廣州、汕頭三處由洋員任稅務司的新關之外,又新辟了天津、漢口、鎮江、寧波、福州、廈門、煙臺和台灣省的淡水、打狗 等九處。在一架老得快要走不動的官僚機器里,海關成了一個嶄新的、充滿現代氣息的部件,並一直維持著高效的運轉。幾年來,海關不僅為朝廷還清了《北京條約》規定的1600萬兩英法賠款,還為平定南方的太平天國源源不斷地提供著財力上的支持。

他總算混出個模樣了。這個個頭不大、頭腦敏捷、行事幹練又以刻意的低姿態顯得彬彬有禮的英國人,成了掌管軍機處、領總理衙門首席大臣銜的恭親王眼前的一個紅人。他受到信任的標誌之一,是年僅三十就被授予了從三品的職銜,戴上了白色朝珠的頂戴花翎。在歷來講究出身資歷、競爭相當激烈的帝國官場,那是多少人熬白了頭也熬不到的一個職位,他一個外國人,年紀輕輕就躋身帝國高級文官之列,這是何等的榮耀呵!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