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縣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

(四)以新農村建設為重點,穩步推進農業產業化。 加快園區建設,促進產業集聚。 縣財政安排新農村建設資金3800萬元,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產業化進程。

——2010年1月20日在贛縣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贛縣人民政府縣長 溫慶鋒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縣政協委員和各位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9年工作回顧

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我縣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也是我縣開拓奮進、共克時艱的一年。面對複雜形勢和嚴峻挑戰,我們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及其常委會和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帶領全縣人民,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全面落實“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各項任務,全力提升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水平,全縣經濟社會保持平穩較快發展。
——綜合實力躍上新台階。預計全年完成生產總值62.41億元,比上年增長15%,增幅列全市各縣(市、區)第一。實現財政總收入6.63億元,增長10%;地方財政收入4.48億元,增長29.4%;完成財政支出13.68億元,同比增加4.25億元,增長4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6億元,增長19.3%,增幅列全市第一。
——“三化”建設開創新局面。贛縣工業園更名為省級經濟開發區,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首次超百億元,達到103億元,增長31%;工業增加值30.3億元,增長42.8%;工業總量和增幅列全市第一。新增縣城建成區面積1.1平方公里,達到10.7平方公里;新增人口8200人,達到10.8萬人;城鎮化率達34.4%,提高3.4個百分點。完成新農村建設投入2.1億元,其中縣財政投入3700萬元,全縣農業及產業化經營產值13億元,增長30%。
——項目投資取得新突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3億元,增長43.3%,其中50萬元以上項目固定資產投資38.91億元,增長41.9%,項目之多、投入之大、推進之快前所未有。全年招商引進項目118個,其中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20個、5000萬元以上項目6個、億元以上項目4個。實際利用外資5334萬美元,增長8.9%,增幅列全市第一;實際引進內資14.5億元,增長15%。
——經濟轉型邁出新步伐。三大產業結構比由上年的20.6:53.2:26.2調整為17.8:57:25.2。鎢、稀土、鋁、食品四大產業集群初具規模,電子信息材料、LED、再生資源、模具和機械製造、新型建材、大用電六大新興產業得到培育,農業優勢產業逐步壯大,現代服務業成為新的增長亮點。全縣工業技改完成投資4.6億元,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新增1家高新技術企業,開發新產品20個,引進新技術3項,申報國家專利5項,授權2項。高新技術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22%,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7%,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分別下降1%和2%。
——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縣財政投入3.3億元,著力實施了9個方面97項民生工程和10件實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99元,增長7.2%;農民人均純收入2843元,增長4%。
一年來,我們突出抓了以下工作:
(一)以抓項目增投入為重點,科學應對金融危機保增長。把保增長作為首要任務,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應對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畫措施,研究出台了《關於進一步提升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決定》和14個配套政策檔案。緊緊抓住項目建設這個核心,爭搶信貸規模,爭搶土地指標,破解項目、用地、資金、征地拆遷等難題,以項目建設拉動經濟成長。開展了征地拆遷百日會戰、項目推進突擊月、項目開工竣工百日會戰等系列活動,啟動實施了10大重點工程、10大招商興工重點調度項目、10大城市建設工程、20個城市現代服務業項目、10個十大體系物質載體項目、10件實事項目,瑞贛高速、贛縣中學北校區、生活污水處理廠等38個項目如期竣工,國能生物發電廠、文昌閣等70個項目開工在建。鄉村公路34個項目32個已完工、2個在建,完成投資3145萬元。建成110千伏窯前變電站、35千伏小坌變電站,完成城鄉低壓電網改造投入3650萬元。全年爭取中央投資項目資金1.7億元,爭資總額列全市各縣(市、區)前茅。全年新增建設用地面積3413.9畝,其中使用省級指標1257.7畝、市級指標318畝、增減掛鈎新增建設用地1838.2畝。新增貸款10.5億元,增長54.6%。通過政府融資、土地出讓等增加可用財力9億元,現已到位5億元,全部用在“三化”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上。這些實實在在的舉措,極大地提振了信心,有效緩解了經濟運行中的困難和壓力。
(二)以保企業擴園區為重點,加速推進工業化。開展了幫企業增信心、拓市場、爭信貸、調結構、促技改的“五幫”活動,支持企業應對危機度難關。完成經濟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4億元,其中縣財政投入2.06億元,加快了開發區擴建及配套設施建設,開工建設標準廠房10萬m2。全年新增企業22家,總數達122家。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完成工業項目投資11.3億元,譜賽科新增3000噸甜菊糖甙生產線、新海洋電子、寶華山水泥廠一期等12個項目先後投產,華瀚鎢廢碎料等10個項目已開工。新增規模企業15家,新增稅收超千萬元或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14家,總數達34家。世瑞礦產、遠馳新材料、江鎢鎢合金3家企業入闈2009年江西企業100強。始終把招商引資擺在突出位置,組建了招商、招工、安商、環境整治等10支隊伍,創新了宣傳推介方式,成功舉辦了2009中國·贛縣產業資本與招商論壇等系列招商活動,主動承接長珠閩產業轉移,產業招商成效明顯,引進了總投資34億元的鞋業產業基地、2500萬美元的新海洋電子等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其中投資1.6億元的菊隆高科、投資2.6億元的國能生物發電廠等一批項目當年引進、當年開工。開放型經濟逆勢上揚,實現外貿出口6600萬美元,增長35%。鼓勵出口型企業由來料加工轉為進料加工、由半成品加工轉為成品生產、由外地報關轉為本地報關,有3家企業實現“三轉”。
(三)以六大片區建設為重點,推動城鎮化大提速。全年投入城市建設資金14.4億元,增長1.9倍,其中縣財政投入4.6億元,增長2.9倍。完成了縣城94平方公里空間發展概念規劃。啟動實施了54個片區建設項目,城南、城北、紅金、洋塘、義源、儲潭六大片區建設全面鋪開,楊仙大道、貢江大道、生活污水處理廠、贛縣中學北校區等16個項目已竣工;文體中心一期等22個項目正抓緊建設,其餘16個項目正有序推進。新改擴建城區道路11條34萬m2、排水管網3.7萬米,新建縣城學校3所。完成縣城綠化、亮化投入1.2億元,實施了十里櫻花帶、濱江公園和健身公園建設,新增縣城綠地41.9公頃,安裝路燈866盞。組建了城區查違拆違聯合執法大隊和3個聯合執法中隊,查處違法違章建築496起5.7萬m2。投入圩鎮整治資金5988.5萬元,圩鎮面貌煥然一新。
(四)以新農村建設為重點,穩步推進農業產業化。全年新建新農村建設點134個,其中整村推進點80個,完成改水改廁4991戶,硬化道路322.5公里,完成569戶新戶型新建、改建。啟動了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和村鎮綠化工作。糧食生產保持穩定,總產量達21萬噸。菸葉、蔬菜、柑橘、甜葉菊、光皮樹、油茶等農業優勢產業穩步發展,穩定臍橙面積5.8萬畝,開發柑橘1.6萬畝,種植菸葉1萬畝、甜葉菊1.3萬畝、光皮樹3.9萬畝,流轉油茶山地3.1萬畝。全縣農業產業化組織達114家,新增23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建設示範性農民培訓基地32個,培訓農民3.2萬人次。除險加固病險水庫4座,新建沼氣池1600座。實施土地開發9015畝、土地整理5580畝,預計可新增耕地8473畝。
(五)以聚集人氣商氣為重點,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全年安排了20個城市現代服務業項目,客家名人公園和健身公園等3個項目已完工,大型購物中心等11個項目在建,6個項目前期進展良好。旅遊業培育力度加大,編制了全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及部分景區詳細規劃,組建了客家文化城白鷺古村、湖江桃花島、田村寶華寺、南塘麂山5家旅遊開發公司,啟動了白鷺古村創國家4A級景區、湖江旅遊景區開發和景區林相改造工作,湖江夏滸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全年新增物流企業15家,總數達到33家,新增噸位4680噸,總數突破萬噸大關,成為全市汽車貨運噸位第一縣。房地產業持續回暖,開工建設商品房面積18.2萬m2,開展了購房消費券優惠活動,累計發放“購房消費券”87.6萬元,銷售住房1249套17.6萬m2。全民創業氛圍濃厚,新增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3423戶。商貿、文化娛樂、中介、社區服務等行業有新的發展。
(六)以十大體系建設為重點,激發體制機制活力。十大體系進園區、進市場、進社區、進鄉村活動深入開展,新建小額貸款公司、農村土地流轉中心等物質載體7個。投融資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組建了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城市建設投資公司、六大片區開發公司等7大融資平台;創新了信託產品融資方式;引進創辦了匯民小額貸款公司,成立了財政信用擔保公司、新市民創業貸款擔保中心。經貿、交通、商業、糧食、供銷系統國有企業改制工作全面啟動。部門預算、政府採購、公務員津補貼、國庫集中支付、收支脫鉤試點等改革成效明顯。“八項體系建設”、教育、文化、衛生體制改革紮實推進。
(七)以辦好民生工程為重點,著力改善人民民眾生活。在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努力加大民生投入,向全縣人民承諾的10件實事順利實施。①投資6500萬元,開工建設廉租房1.9萬m2、經濟適用住房1.6萬m2。②農村和城鎮低保月人均補差分別達到65元、155元,改擴建農村敬老院5000 m2。③投資4000萬元的縣人民醫院新住院大樓已完成主體工程,進入裝修階段。④投資720萬元的城關四小一期、縣特殊教育學校投入使用;投資2000萬元,新建、改建農村校舍15所2.4萬m2。⑤完成深山區移民、漁民搬遷2000人,解決了3.5萬農民安全飲水問題。⑥硬化鄉村公路155.1公里,三溪新星大橋、吉埠翰林大橋即將完工,梅街至小坌公路改造、王母渡橫溪大橋正抓緊施工。⑦啟動了縣福利中心建設。⑧完成農村危舊房改造7.6萬m2。⑨完成了縣職業技術學校一期工程。⑩完成了134個村莊整治和16個圩鎮整治。
(八)以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為重點,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全年縣財政用於公共服務支出達7.4億元,增長35%,城鄉教育、醫療、文體、社區、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明顯加快。全年縣財政用於科技投入1300萬元,增長6.6倍,實施科技項目14個。全縣學科競賽獲全國等級獎58人次、省級78人次、市級74人次,教育質量、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完成10個鄉鎮衛生院、56個標準化村衛生所改造,手足口病和甲流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光明·微笑”工程任務全面完成,城鄉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建設鄉鎮綜合文化站5個,成功舉辦了第二屆全民健身運動會,文體活動蓬勃開展。廣播電視事業紮實推進。公開招聘了110名專業技術人才,人才隊伍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就業再就業政策得到落實,新增城鎮就業12160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6680人。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五大保險參保人數達68609人,新增5878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0.2%。失地農民就業與社會保障、縣城規劃區返遷安置和農民建房問題得到較好解決。各類下鄉補貼政策全面兌現,全年發放家電、汽車、機車下鄉補貼756萬元。404戶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享受了住房租金補貼。投資390萬元,完成了大田公墓區基礎設施建設。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力度加大,低生育水平得到穩定。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富有成效,節能減排得到重視,水土流失治理和韓坊、陽埠、大埠稀土礦區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進展順利,完成“一大四小”造林綠化12.8萬畝,土地、礦產、森林等資源保護得到加強。食品藥品安全、消防安全進一步鞏固。應急管理體系逐步健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進一步提高。依法處理信訪問題,強化安全生產監管,社會治安形勢平穩,我縣已連續三年被評為全省和諧平安先進縣。殘疾人、老年人和婦女兒童受到社會關愛,社會救助和慈善事業不斷發展。人防建設、國防教育、民兵參建參訓參援及徵兵工作取得新進展。統計、物價、民族宗教、外事僑務、質量監督、工商聯、對台、氣象、水文、郵政、檔案、地方志、地震等各項工作都有新的進步。
(九)以提高機關效能為重點,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普法宣傳紮實推進,行政複議創出特色。充分尊重人大的依法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承辦人大代表建議47件、政協提案113件。大力倡導“一線工作法”和 “白+黑、5+2”工作作風,政府執行能力明顯提高。嚴格落實重大決策、重要幹部任免獎懲、重大項目安排和大額度資金使用制度,建立了資金調度會制度,規範了財政資金審批撥付辦法,提高了項目安排、資金使用透明度。調查研究、專家諮詢、民眾聽證、政務公開、督查問責、行政監察、審計監督等制度得到有效落實。“機關效能年”活動深入開展,精簡了35%的行政許可事項、43%的投資項目審批事項,縮短了45%的行政審批時間。建立了科學的績效考核機制,機關作風、工作效率、服務水平和廉政建設大大改進。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在巨觀環境複雜多變的情況下,全縣上下同心同德抓“三化”,全力以赴保增長,保持了贛縣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實踐已經並將繼續證明,無論在什麼形勢下,我們贛縣的幹部民眾是能夠打硬仗的,是有戰鬥力的,是能夠經得住任何困難考驗的,贛縣未來的發展是大有潛力和充滿希望的。
成績的取得,確實來之不易。這是縣委正確領導、科學決策的結果,是縣人大、縣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縣人民幹事創業、艱苦奮鬥的結果。在這裡,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業的全縣人民,向給予政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位老同志、社會各界人士以及所有關心和支持贛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朋友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經濟社會發展中依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經濟總量不大,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發展方式仍較粗放,資源利用水平偏低,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任務還很艱巨。二是農業基礎設施仍然薄弱,農業產業化程度偏低。三是招商引資工作面臨嚴峻挑戰,大工業項目、高科技項目不多,工業上規模、上水平後勁不強。四是縣城、中心鎮和中心村的集聚和輻射帶動能力較弱,社會事業發展還存在薄弱環節,公共服務水平還不高。五是財源結構不盡合理,財政收支矛盾突出。六是土地、資金、用工、征地拆遷等節點、難點問題仍然突出。七是節能減排、生態環境保護、社會就業、維護穩定等壓力加大。八是一些涉及民眾利益的問題解決得還不夠好,政府職能轉變和作風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這些問題,都是前進中的困難、發展中的問題,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去不斷克服和解決。

二、2010年的目標任務和總體要求

2010年是完成“十一五”、規劃“十二五”承前啟後的一年,也是贛縣“三化”建設縱深推進年。做好今年工作對贛縣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儘管世界經濟復甦需要一個複雜曲折的過程,國內外經濟形勢依然複雜多變,但更要看到,今年國家巨觀經濟政策的基本取向沒有變,國家扶持革命老區加快發展的政策沒有變,整體經濟形勢向好回升勢頭沒有變,總體上仍然是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我們必須千方百計保障每一家企業的運轉,千方百計促成每一個產業項目的落地,千方百計加快每一項重大投資的推進,千方百計抓住每一次趕超跨越的機遇,千方百計激發每一份共克時艱的活力,推動全縣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加快發展、又好又快發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以及中央、全省經濟工作會議和市委三屆八次全體(擴大)會議精神,圍繞“融入中心城區、提升三化水平”,抓項目、增後勁,調結構、提質量,擴城鎮、聚人氣,強改革、促開放,惠民生、促和諧,推動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上新水平,實現贛縣科學和諧的追趕型跨越式發展,為“十二五”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2010年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3%;財政總收入增長6%;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20%;實際利用內、外資均增長1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4%;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03‰以內;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下降3%。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確保完成上述目標任務,必須突出“五個堅持”:一是堅持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首要任務。準確把握國家的政策導向和投資方向,堅持擴內需、保增長與調結構、增效益相統一,全力提升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水平,努力形成新的經濟成長點和競爭優勢。二是堅持把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作為主攻方向。著眼高起點、寬視野、新思路,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生態經濟、低碳經濟,加快產業結構向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發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三是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重要抓手。充分利用國家繼續增加投資、擴大內需的機遇,集中實施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工業化項目、城鎮化項目、農業產業化項目和民生與社會事業工程,強化經濟成長的支撐力。四是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保增長、促發展的根本動力。採取突破性舉措,集聚創新資源、激活創新要素、轉化創新成果,積極探索,大膽嘗試,形成更具活力的體制機制。五是堅持把人民民眾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更加注重發展成果的普惠性,不斷完善惠及城鄉民眾的公共服務體系,努力使全縣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生活品質不斷提升。

三、千方百計擴大投資

項目是今天的投入、明天的產出、未來的競爭力。我們將舉全縣之力上大項目、大上項目,著力抓好20個工業化重點項目、40個城鎮化重點項目、10個農業產業化重點項目、10個旅遊產業重點項目、10大民生工程項目、10個市以上重點工程等100個重點工程項目,計畫總投資約145億元,其中年度投資約60億元,實現大投入、大建設、大發展。
健全項目推進機制。建立項目開發儲備機制,圍繞“三化”建設、主導產業、基礎設施、社會事業以及現有資源優勢和骨幹龍頭企業,繼續開展項目編制競賽活動,加強項目論證包裝,精心儲備一批項目。建立“四定四保”責任制,即定目標、定時間、定措施、定責任,保證項目按進度推進,保證無特殊情況不超預算,保證工程質量,保證項目按時竣工。建立攻堅破難機制,提高操作水平,突破項目建設中的資金、土地、征地拆遷等節點難點問題。充分利用好土地增減掛政策、產業扶持政策,爭取省級用地指標1500畝以上,實行重點項目用地優先,破解用地難題。進一步完善選地供地、協調配合、一線調度、督查銷號、獎懲激勵等項目快速推進機制。
加快建設重大項目。把項目建設作為科學發展的載體、經濟工作的主線,加快續建項目、新開工項目建設和招商項目的啟動實施,確保年內100個重點項目中有41個項目竣工。積極配合好贛龍鐵路擴能改造贛縣段、新贛南大道贛縣段、儲潭互通、義源互通、贛江大橋贛縣段、贛大高速贛縣段、華能電廠二期、昌吉贛城際鐵路贛縣段、江口220千伏和田村110千伏輸變電工程、贛州國防園等10個市以上重點工程建設,完成年度投資6.6億元。
著力拓寬投入渠道。加大財政投入,努力增加地方財政基本建設投資,力爭實現經營性土地出讓收入3-4億元。完善爭資爭項激勵機制,爭取有更多的項目進入國家和省計畫“籠子”,力爭全年爭取上級各類資金8億元以上,其中爭取中央投資項目資金1.5億元以上。激活社會投資,引導更多的企業資金、民間資金、外來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建設,年內爭取社會投資20億元以上。加大信貸考核激勵力度,擴大信貸規模,組建村鎮銀行,成立民間擔保機構1家以上,力爭年內新增貸款13億元以上。促進項目融資,規範運作好現有7個政府融資平台,創新BOT、BT、合作開發、上市、基金融資、發行債券等方式,力爭年內完成項目融資5億元。
擴大開放引進項目。堅持招商興工,把招商引資作為上項目、調結構、保增長的突破口來抓,力求招商引資更大突破。突出產業招商,組建10支產業招商小分隊,組建駐廣東辦事處、駐廈門辦事處,強化駐外機構招商職能。突出大項目招商,開展各類招商推介活動,加快引進一批上下游配套、科技含量高、帶動力強的大項目、好項目,引進一批龍頭型、基地型項目。突出引進總部經濟,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境外跨國公司和國內大企業集團在贛縣設立總部,吸引縣內外企業集團總部投資、管理、研發、採購、銷售、結算、物流中心入駐。突出服務招商,進一步完善考核獎懲機制,最佳化招商服務環境,提高項目履約率和成功率。力爭全年引進內資16億元,實際利用外資6050萬美元,引進總投資千萬元以上項目25個,其中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12個,億元以上項目4個。

四、縱深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

產業化建設

(一)更加有力地推動工業化
更加注重結構最佳化,更加注重效益提升,更加注重產業集聚,構建具有特色優勢和較強競爭力的新型工業體系,力爭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25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35億元。
加快園區建設,促進產業集聚。縣財政安排資金2.6億元,繼續加大對經濟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完善生產生活條件,完成紅金標準廠房建設、洋塘小企業孵化基地建設,力爭年內新建標準廠房14.5萬m2,進一步提升園區綜合承載能力。探索建立有利於增強園區活力、加快園區開發的機制,賦予開發區更完善、更自主的管理許可權,逐步實現由政府投入為主向市場融資為主轉變。啟動紅金工業區四期,推進洋塘工業區鞋業產業基地建設,加快儲潭工業區建設。完善產業配套扶持政策,支持本地企業相互協作,鼓勵優勢企業拓展配套業務。積極爭基地、爭牌子,爭取設立並啟動建設江西稀有稀土金屬綜合利用產業基地、台灣產業基地、鋁產業基地、針織服裝產業基地、食品產業基地、鞋業產業基地、電子產業基地、全民創業基地等八大產業基地,爭創省一類園區、省先進工業園區、省生態工業園區、台商創業園。力爭年內開發區新增企業20家,達到142家。
發展新興產業,促進產業轉型。按照“在談項目早簽約、簽約項目早落地、落地項目早開工、開工項目早投產、投產項目早達標”的原則,圍繞壯大四大產業集群和六大新興產業,抓好20個工業化重點項目,開工建設鞋業產業基地一期項目、贛州鋁業20萬噸高精度鋁板帶項目、寶華山水泥廠二期項目、天洋精密變速箱鑄造項目、精達模具汽車變速箱整套加工項目、百惠酒業(退城進園)項目、大豐肥料項目、順隆玻璃項目、高檔服裝生產項目、中小企業創業基地等10個工業化項目,力爭完成投資18億元;引進歐洲新能源基地等10個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採取“一個企業、一名縣領導、一個部門、一套政策、一套服務措施”的辦法,在人才、資金、用地、供水供電、信貸、上市和服務等方面傾斜支持,抓好3000噸甜菊糖甙、優質碳化鎢合金棒、500噸超細碳化鎢等15個新投產項目的達產達標,扶持中瑞新材料、紅金稀土、譜賽科等40家銷售收入超億元或稅收超千萬的骨幹龍頭企業。鼓勵企業通過技改擴建、兼併重組、靠大聯強,力爭新增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企業2家,努力形成以產值10億元企業為龍頭、5億元企業為支撐、億元企業為骨幹的規模企業集群優勢,培育產業“艦隊”、行業“小巨人”。加大外資外貿企業扶持力度,力爭新增2家企業實現“三轉”,全年實現外貿進出口7600萬美元。
推動技術創新,促進產業提質。縣財政安排500萬元中小企業發展資金,鼓勵企業加大技改投入,引導企業與科研院校“聯姻”,力爭新建各類研發平台10個,加快設備更新、工藝革新、產品創新,提高企業研發和競爭能力。力爭開發1個省級以上高新技術產品,創1個省名牌產品,1家企業通過省級企業技術中心認定。引導企業加強品牌宣傳,實施品牌戰略。
(二)更加有力地推動城鎮化
以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增強承載能力為著力點,加快宜居宜業城市建設,輻射帶動中心鎮、中心村發展,加速城鎮化進程。力爭年內完成城市建設投入20億元以上,縣城人口達到12萬、建成區面積達到15平方公里。
拉開框架擴張城區。理順片區開發建設管理體制,將六大片區調整為城南、城北、開發區、義源四大片區。著力抓好40個城鎮化項目,加快縣城組團擴張。城南片區重點抓好城南大道西段、興農路南段、鋁廠路南段、章貢路南段、楊仙大道東延、富商街東延、文體中心、單位辦證服務中心、客家名人公園二期、文昌閣、永安南城百貨大型購物中心、移動公司樞紐大樓、紅金和城南環衛站、城南高檔商住開發、城南變電站、銀河國際大酒店和白鷺灣四星級酒店、水鄉古鎮、餐飲樓、商會大廈等19個項目。城北片區重點抓好新贛南大道東延(貢江大道至內環快速)、貢江大道中段(新贛南大道至贛新大道)、貢江大道北段(內環快速至廈蓉高速)、燕塘北路(鐵路至內環快速)、內環快速路與新贛南大道互通、人武部新營院、昌聯倉儲物流、海鐵物流、城北低密度住宅、贛南鋼材專業大市場和舊貨綜合交易大市場、螺溪洲小區開發等11個項目。開發區片區重點抓好七字型路網配套及延伸、323國道-儲潭瑤前排-李屋公路和新贛南大道東延(內環快速至太陽坪)砂石路面改造、紅金4S汽車城、中糧倉儲、洋塘新型建材大市場、紅金工業污水處理廠等6個項目。義源片區重點抓好義源大橋、義源大道、文教區一期、農業國際會展中心等4個項目。
科學管理提升品位。堅持規劃引領,完善縣城總體規劃,完成四大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城南片區城市設計,嚴格城鄉規劃管理,加大查違拆違力度,遏制違法違章建設。堅持建管並重,完善環境衛生、交通秩序、流動攤點整治管理長效機制。搞好公交、環衛、綠化、亮化、管網配套。新建公交站台10個,新開通縣城循環公交線路3條,構建便捷快速的城市公交網路。新建3個垃圾中轉站。堅持綠化、亮化與硬化同步,新增縣城綠地375畝、路燈500盞、人行道4.6萬m2,鋪設各類地下管網1.2萬米,創建省級生態園林城市。
繁榮城鎮帶動鄉村。樹立經營小城鎮理念,以全省實施“百鎮示範工程”為契機,重點抓好5箇中心圩鎮整治,加強小城鎮商貿、休閒、學校、醫療、供水、供電、銀行、公交等配套設施建設,鼓勵農業人口轉為城鎮戶籍,引導農業人口向城鎮轉移。力爭全縣城鎮化率達到38%。
(三)更加有力地推動農業產業化
縣財政安排新農村建設資金3800萬元,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產業化進程。
務求新農村建設上水平。重點抓好96個新農村三級共建點建設,惠及農戶2900戶以上,建設點“三改”率達到100%,太陽能戶普及率、沼氣池戶普及率分別達到20%、35%以上;規劃建設32個新型農民住宅小區;大力推廣新戶型,每個鄉鎮在圩鎮周邊至少規劃1個新戶型建設點。建設10個縣級示範性農民培訓基地,培訓農民4萬人次以上。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000畝,新增旱澇保收面積3000畝。完成5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實施好土地開發和土地整理項目。
務求特色主導產業上規模。穩步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穩定糧食生產,大力發展柑橘、甜葉菊、菸葉、光皮樹、油茶、竹木加工等產業,種植柑橘1.4萬畝、甜葉菊1萬畝、烤菸0.86萬畝、光皮樹3萬畝,新造油茶林2萬畝,改造低產油茶林1.9萬畝,無公害蔬菜面積達到10.7萬畝,年出欄生豬45萬頭,出籠家禽460萬羽。建設3萬畝竹木加工原料林基地。
務求農產品加工上效益。發揮現有龍頭企業在品牌、技術、資金、行銷渠道方面的優勢,做大基地、擴大規模、拓展市場,提升農產品加工增值水平。著力抓好菊隆高科、國能生物發電、肉聯食品加工、竹木加工園(江口、王母渡一期)、油茶深加工、臍橙分級包裝貯藏、柑橘產業基地、油茶豐產林基地、光皮樹產業基地、速生豐產林基地等10個農業產業化項目建設,總投資約14.57億元,年度計畫投資約5.6億元。力爭新增2家果品分級包裝生產企業、1家加工萬噸以上果品倉儲保鮮企業;培育6家以上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其中國家級、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各1家;完善示範性農民專業合作社5個,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5個、民營農(林)場80家以上,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
(四)更加有力地繁榮現代服務業
加快構建與工業化相配套、城鎮化相協調、農業產業化相聯動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格局,力爭全年第三產業實現稅收2億元,增長28%。
加快發展旅遊休閒業。完善全縣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和景區專項規劃,進一步整合旅遊資源,搞好宣傳推介,完善旅遊設施,抓好白鷺古村客家民俗文化景區、湖江夏滸客家搖籃與文化休閒景區(湖江客家濕地公園)、客家文化城景區、獅子岩和燕子岩生態休閒旅遊景區、田村寶華寺和杏林禪寺佛教文化景區、南塘麂山景區、三溪寨九垇風景區、“農家樂”休閒旅遊、義源健康產業園、義源·大田濕地公園等10個旅遊產業重點項目建設。抓好白鷺古村創4A級景區、寶華寺創3A級景區工作。加快田村-白鷺、光彩-獅子岩-燕子岩旅遊公路和儲潭-湖江戰備公路建設。舉辦客家文化旅遊節等系列文化旅遊活動,力爭全年接待遊客30萬人次以上,旅遊綜合收入1億元以上。
大力發展商貿物流業。進一步最佳化商業網點及專業市場布局,完成大型購物中心建設,積極發展大型超市、餐飲娛樂、商業街區、專業市場。啟動星級酒店、商務大廈、水鄉古鎮等項目。做大做強現代物流業,加快物流一條街建設,抓好倉儲物流、汽車城等項目建設,力爭年內新增物流企業17家,總數達到50家。
穩定發展房地產業。落實房地產業發展政策,完善房地產開發項目督促機制,加快房地產項目開發進度,增加普通商品房供應量,穩定房價,推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年內開工建設商品房28萬m2。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緩解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
培育發展消費熱點。堅持錯位發展,壯大“周末經濟”。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年內建設農家店20家,推動大型連鎖企業到農村建立商業網點。繼續做好家電、汽車、機車下鄉及以舊換新工作,促進居民消費升級。
(五)更加有力地推動全民創業
深入開展“創業服務年”活動,激發全民創業活力,努力營造以創業為本、以創業為榮、以創業為樂的濃厚氛圍,力爭全年完成創業投資1.8億元以上,新增創業戶2720戶以上。搭建創業平台。在紅金工業區三期規劃建設縣級全民創業基地200畝,力爭在鄉鎮規劃建設全民創業基地300畝,抓好中心鄉鎮創業街(區)建設,爭創動漫和大學生創業基地。扶持創業主體。縣財政安排200萬元,設立創業扶持獎勵基金,完善信息、用工、科技、金融和政策諮詢等服務,支持每一個有創業意願、有創業技能、有創業項目的人都成為創業主體。最佳化創業環境。實施中小企業成長、能人創辦企業、建設創業基地和信用擔保機構“四項工程”,放寬經營準入限制,放寬註冊資金限制,放寬名稱登記限制,放寬經營場所限制,放寬落戶條件限制,推動中小企業“二次創業”,扶持大中專畢業生、轉業退伍軍人、返鄉務工農民和失業人員創業。
(六)更加有力地推動體制機制創新
推進十大體系建設。圍繞“形成載體、形成機制、形成環境,提升三化水平”的思路,抓好“六保合一”大廳、土地流轉服務大廳、外匯管理局、物流信息服務中心、農民學院、勞動力資源培訓基地、鎢產品研究中心、對外貿易交流服務中心等15個物質載體項目,創新十大體系進園區、進市場、進社區、進鄉村工作,促進十大體系成果轉化,激活經濟發展內在動力。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繼續深化行政審批改革,進一步精減審批環節和審批時間。完成經貿、交通、商業、糧食和供銷5大系統51戶企業改制工作,安置職工2826人。實施好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繼續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幹部人事制度改革、林業產權制度改革以及農村各項綜合改革。
建立公共財政體制。深化財政體制改革,抓好公務卡試點、惠農“一卡通”、收支脫鉤等改革,全面推行部門預算,兌現津補貼政策,實行國庫集中支付,擴大政府採購範圍,最佳化財政資源配置。積極培育稅源,推進社會綜合治稅體系建設,強化稅收和非稅收入征管,挖掘增收潛力,增加可用財力。按照保運轉、保重點、保民生和集中財力辦大事的原則,控制預算外支出,加大公共服務支出,真正做到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加強基金管理,建立財政專項資金和政府投資項目稽察制度,強化預算監督,提高政府投資效益。

五、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和諧社會建設

推動科學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今年,我們將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統籌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全力辦好惠民實事。縣財政籌資4億元,全面完成省市確定的8個方面65項民生指標任務,辦好10大民生工程:①保障性住房工程。投資6300萬元,開工建設廉租房3萬m2、新市民公寓3萬m2;投資800萬元,完成農村危舊房改造7萬m2。②社會保障工程。投資350萬元,改擴建農村敬老院3000 m2;投資700萬元,建成縣社會福利中心。③醫療服務工程。引進客商興建縣第二人民醫院和瑪利亞醫院;投資8000萬元,新建縣中醫院和梅林衛生院。④教育工程。投資3000萬元,改擴建中國小校舍2.4萬m2,完成8所農村寄宿制中心國小和城關四小二期建設;加快贛縣中學北校區二期、職業技術學校二期建設,籌建贛縣第四中學和城關六小。⑤暢通工程。投資6064萬元,完成232公里通村水泥路建設,實現100%行政村通水泥(油)路;完成王母渡橫溪大橋建設,實施立瀨大橋、東埠頭大橋2個渡改橋項目;投資1000萬元,完成12個鄉鎮客運站建設,使符合條件的行政村班車通達率達100%。⑥飲水工程。投資8000萬元,啟動縣城日產6萬噸洋塘水廠,解決9000名農民安全飲水問題。⑦生態環境最佳化工程。投資9000萬元,完成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設15.9萬畝,實施韓坊和陽埠稀土礦區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實施景區林相改造項目。⑧返遷安置工程。投資2300萬元,抓好桃源、上廟、紅金三期、梅林、章貢、窯前、義源新村等安置區基礎設施建設;將全失地農民納入基本養老保險,實現全失地農民“即征即保”。⑨辦公住房改善工程。縣財政補助536萬元,建設鄉鎮幹部辦公住宿房19800m2。⑩社區服務工程。投資105萬元,建設21個鄉鎮社區衛生服務站;籌建白鷺灣社區居委會和城南、城北2個鄰里中心。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組織申報國家級科技計畫項目1個、省級3個,省市民營科技企業3家。實施“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抓好農村教學網點布局調整及義務教育合格學校建設,興辦4所鄉鎮中心幼稚園,促進各類教育均衡發展。確保縣人民醫院新住院大樓上半年投入使用,改造3個鄉鎮衛生院;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2%以上;抓好甲流、手足口病等傳染病的防控,繼續實施好“光明·微笑”工程。新建縣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支中心和4個鄉鎮綜合文化站。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完善體育基礎設施。擴大有線電視覆蓋面。以提高符合政策生育率、降低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率、出生性別比為目標,開展“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基礎建設年”活動,確保符合政策生育率達85%以上,社會撫養費首征率達到應徵標準50%以上,努力提高計畫生育工作整體水平。出台招工用工鼓勵政策,採取行政、經濟和服務措施,促進企業招工和就業再就業。擴大五大保險覆蓋面,新增參保人數4700人。提高城鄉低保月人均補差水平和五保戶集中供養率,落實大病醫療救助。高標準科學謀劃“十二五”規劃。認真抓好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抓好扶貧和移民工作。加強應急預案演練,提高各類公共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加強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和人防建設,更加關注婦女、殘疾人、慈善、老齡事業,支持工會、共青團、工商聯等民眾團體開展工作,積極做好審計、統計、發改、物價、外事僑務、民族宗教、水文氣象、檔案、地方志、對台、擁軍優屬等各項工作。
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抓好重點領域、重點企業、重點項目節能減排,加快節能技術改造,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提高土地、資源、能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運作好生活污水處理廠,提高城市污水處理率。把好環保準入關,加大污染整治力度,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提高主要河流斷面優質水率和空氣品質。
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和事故責任追究制,加強生產安全、渡口安全、交通安全、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抓好消防和森林防火工作,堅決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防範自然災害事故。加大信訪維穩工作力度,暢通民意訴求渠道,發揮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的作用,有效化解矛盾糾紛。認真落實重大政策檔案備案審查、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和維護穩定預警機制等制度,完善治安防控體系,加大嚴打整治力度,深入推進和諧平安贛縣建設,提高民眾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六、更加重視政府自身建設
執政為民,字字千鈞。新的形勢、新的任務對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們將切實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提高應對危機的能力,提高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努力建設對人民負責、讓人民滿意的政府。
在主動作為上提高服務水平。越是在經濟發展遇到困難的時候,政府越要主動作為,帶著感情、帶著責任去服務社會、服務企業、服務民眾。一要提高創新力。堅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推進觀念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敢於破解發展難題,打破常規,創造條件,務求突破。二要提高執行力。善於把握、用好擴大內需等政策,把中央和省、市的戰略部署與我縣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積極向上爭項目、爭資金、爭土地、爭基地、爭牌子、爭標準。加強部門之間協調配合,做到“拒絕藉口、立說立行”,對基層、企業、民眾亟待解決的問題“立即辦”,對老大難問題“主動辦”,對普遍性問題“集中辦”,對條件暫不具備、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跟蹤辦”,對涉及面廣、政策性強的問題“公開辦”,嚴肅查處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自為政、各行其是等行為,確保政令暢通。三要提高落實力。對確定的重點工作、重點項目和民生項目,進行任務分解、責任掛鈎,堅持重點工作協調會、聯席會議制度,健全完善大督查制度,每項工作都要有目標要求、有責任主體、有工作進度、有監督考核、有責任追究,確保政府工作件件有著落,事事見成效。
在依法行政中增強服務能力。一要規範行政職能。強化依法行政理念,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法定程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認真做好政府機構改革工作,科學設定機構,理順部門分工,著力解決職能交叉、推諉扯皮、效率低下等問題。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真正把政府該辦的事情辦好。二要提高行政效率。不斷提高機關效能,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推行網上審批,改進審批方式,精減審批事項;發揮行政服務中心作用,完善並聯審批、全程代辦、“一本通”收費等服務機制;樹立效率意識,強化機關效能督查和電子監察,健全行政服務“綠色通道”。三要嚴格行政追究。全面落實執法責任制和執法過錯追究制,加強行政複議工作,建立健全行政問責制,做到有責必負、有諾必踐、有錯必糾,提高政府公信力。完善績效考核機制,用績效考核這把標尺,考評工作實績,檢驗發展成果,引領發展方向,激勵全體政府工作人員建功立業。四要主動接受監督。主動接受縣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自覺接受縣政協的民主監督。堅持重大事項向人大報告、與政協協商,虛心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政府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完善政府網站、政府信息查閱等公開渠道,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在勤政廉政中樹立服務形象。一要倡導務實作風。大力倡導“5+2、白+黑”工作作風,全面推行“一線工作法”,全體政府組成人員要現場辦公、靠前指揮,確保決策落實在一線,問題解決在一線,能力體現在一線。二要恪守為民之責。把心思用在發展上,把精力放在落實上,把成果體現為民眾辦實事上。對老百姓承諾的實事,要說一項做一項,對老百姓關注的難事,要做一件成一件。三要堅守廉政準則。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推進審計和監察關口前移,健全建築工程、土地交易、產權交易、國有資產處置、政府採購、醫藥購銷、資金監管等重點領域的反腐倡廉長效機制。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反對鋪張浪費,厲行勤儉節約,擠出更多財力關心民眾利益,造福廣大百姓!
各位代表!形勢催人奮進,發展時不我待。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中共贛縣縣委的堅強領導下,大力發揚亮劍精神、鐵軍作風、愚公韌勁,以昂揚鬥志和超高熱情,以百倍信心和超常舉措,以非凡力度和超強幹勁,努力推動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上新水平,為實現贛縣科學和諧的追趕型跨越式發展而努力奮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