贍養危機

贍養危機是指按照國際慣例,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0%以上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7%以上,即為老齡化社會。人口老齡化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也是經濟發展的結果,但它同時,也引發了老年人如何妥善地被贍養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在中國,贍養老人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危機。在受訪群體中,99%都確定自己無法贍養自己的父母,其中,有一半以上的80後還需要父母進行資助。


80後無法贍養父母

據資料顯示,從2000年到2007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億增長到1.53億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從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當於歐洲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總和。人口老齡化年均增長率高達3.2%,約為總人口增長速度的5倍。預計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4億人,占總人口的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老齡化水平推進到30%以上。
由此,贍養老人,成為了子女重要責任,然而,據中國青年報社調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互動百科網,對1612人(其中獨生子女占40.1%)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58.3%的人選擇讓父母住在同一個小區或者附近,就近照顧;43.5%的人願意跟父母住在一起,親自照顧;24.8%的人表示父母在異地居住,定期去探望;7%的人選擇由社區配備生活指導員,定期照顧老人;僅有6.9%的人願意把父母送到養老院等機構。受訪者中,80後占57.3%。
在隨機調查中,一位參加工作5年的80後說,“儘管已經參加工作很長時間,但是消費壓力很大,沒有任何積蓄,目前根本無法贍養父母。”,在受訪群體中,99%都確定自己無法贍養自己的父母,其中,有一半以上的80後還需要父母進行資助。此外,一位已為人父母的50後說到,對80後無法贍養50後表示十分的理解,並且表示並沒有指望自己的孩子贍養自己,他們更加希望幫助子女的生活過的好一些。

80後贍養的困難

據調查顯示,74.1%的人表示生活工作壓力大,照顧父母力不從心;68.4%的人表示要承擔多位老人的養老負擔;50.1%的人表示生活在兩地,無法把父母接到身邊照顧;42%的人表示社會保障、醫療保險不同城市無法互通;37.7%的人表示養老院等社會養老機構無法讓人放心。
《銀髮中國——中國養老政策的人口和經濟分析》(以下簡稱《銀髮中國》)指出,中國絕大多數人依靠子女來贍養晚年,但是由於當前的獨生子女政策,可以想像,隨著老年人更長壽,獨生子女們成人後可能要贍養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父母的父母,人口學家稱之為“421”問題。這意味著,80後在贍養老人問題負擔逐步加重。
示意圖示意圖

80後稱自己無法承擔起贍養父母的責任,主要原因來自三方面:
一是面臨的生活壓力過大。一位某地產公司工作3年的張小姐告訴記者,前不久,現在剛生完小孩,但是卻是因為經濟條件,和老公還在租房住,每月除了繳房租,孩子的開銷是一大部分,所以月月財政吃緊,對於父母贍養實在力不從心。
其次,就是來自工作的壓力。面對競爭激烈就業市場,能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已實屬不易,而找到一份高薪水又穩定的工作更加困難,很多80後為了經濟獨立等現實問題,只能被迫從事著高投入低回報的工作。
從事銷售工作的王先生給記者透露:每個月收入5000元左右,每月還1500元房貸,全家生活開銷控制在1500元,給孩子攢上500元今後上學的費用,朋友、同事的應酬控制在500元,只剩下1000元,再給雙方家裡各給一些錢,基本上所剩無幾。
養老金制度受挑戰
中國老人撫養問題不能只依靠家庭撫養,應逐漸轉向社會撫養,即由家庭責任主體過渡到國家或社會責任主體。然而,現行社會保障體系及政策制度的不完善,導致贍養負擔加重。
“35年前,中國有贍養老人能力的成人與老年人的比率是6比1,但按照目前的人口變化趨勢,再過35年,這一比例將銳降為1比2”,勞動力的相對減少和人口的老齡化趨勢對中國帶來的直接後果是:中國的退休金制度將受到嚴重挑戰!
在我國社保體系中,養老保險體系的構建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較優的養老金制度對於贍養老人來說無疑至關重要。然而,養老保險覆蓋面廣、成本高,在許多國家已經成為公共財政的一大負擔。在我國,光憑征繳養老保險稅的收入並不能滿足養老保險支出,財政每年都必須向養老保險基金進行補貼,並且這種補貼還在逐年增長。無論是已開發國家還是開發中國家都不得不面對這一世界性難題。
再分配功能是養老金制度的一個重要功能,我國養老金制度雖然實際上是一個現收現付制度,但並沒有起到應有的再分配功能。
這是因為改革開放後我國由於把精力集中於經濟發展,過分強調效率,忽視了社會公平,走上了一條強化效率弱化公平的道路。中國經過了改革開放後,貧富差距日益擴大,中國的基尼係數1991年為0.282,到2000年已達0.458,增長幅度較大,目前已經超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0.41。中國養老金制度沒有起到縮小收入差距的功能,相反存在逆向補償的傾向。
4月20日,在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主辦的“21世紀中國養老政策的人口與經濟分析”國際研討會上,JohnJHamre,CSIS(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主席兼執行總裁對中國老齡化問題表示了深切的憂慮,“到2040年,中國老年人總數將達到3.97億,超過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和英國目前人口的總和。”
Hamre此行中國的主要任務之一是介紹CSIS歷時一年時間完成的研究報告《銀髮中國》引起了中國政府官員和參會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
該報告指出,隨著中國出生率的下降和壽命的延長,到2015年,中國老齡人口將占總人口的15%;到2030年,這一比例升至24%;到2050年,將有近1億的中國人口超過80歲。而中國今天的勞動力人口數量到2050年可能會失去約18%至35%。

誰“替舊制度付賬”

《銀髮中國》兩位作者RichardJackson和NellHowe提出警告說,中國養老金制度原來主要局限於國企和公共部門,採用現收現付制。1997年改革後,國家把私營部門的員工包括到基本養老保險中,新制度主要包括現收現付制和個人退休賬戶。Jackson說,“現收現付制依靠現有勞動力為社會退休人員提供養老金,如果《銀髮中國》還不是非常富裕,那么屆時中國工人的微薄工資將難以支撐一個老齡社會的養老負擔。”
個人賬戶是1997年改革後建立的一個非常好的解決養老金的途徑,體現的是“自我積累、自我保障”的原則。“但它在中國並沒有很好地發揮作用。私營企業主、包括不少新參加工作的職工都不願意為這部分賬戶掏錢。”Jackson說,“原因是他們不願意為沒有資金的舊制度付賬。”
關於“替舊制度付賬”,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吳要武博士解釋說,按目前的繳費率,私營企業的員工(1997年以後參加工作的員工)應交工資的24%,“這大大超過了為滿足他們將來享受的養老待遇所需要繳納的費率。實際上是變相讓現在的勞動者為自己和那些改革前已經參加工作的職工交納雙重養老金。”

80後贍養父母力不從心

在北京某房地產公司工作的劉虹,正在和男朋友一起租房住。“現在父母還沒退休,身體也還不錯。除非我們將來有孩子需要照顧,否則他們也不太願意過來。”
雙方父母的健康問題是劉虹最擔心的。“父母年紀大了,生個大病怎么辦?以前還有兄弟姐妹輪流照顧,現在就夫妻兩人,還要工作掙錢。我覺得國家應該完善養老制度,醫療保險能夠異地流轉,要不然看個病還要回老家的定點醫院,老人怎么禁得起折騰?”
80後獨生子女在贍養父母上存在哪些困難?調查顯示,74.1%的人表示生活工作壓力大,照顧父母力不從心;68.4%的人表示要承擔多位老人的養老負擔;50.1%的人表示生活在兩地,無法把父母接到身邊照顧;42%的人表示社會保障、醫療保險不同城市無法互通;37.7%的人表示養老院等社會養老機構無法讓人放心。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姚遠教授指出,在養老方面,當今社會急缺的資源就是照料資源,一個是日常生活照料,像家政服務一樣幫老年人打掃衛生;其次是老年人生病短時間臥床時,身邊需要有人全天候照料;第三是老年人心理、情感方面的精神需要,比如帶老人出去走走,接觸一下社會。
中國老人撫養問題不能只依靠家庭撫養,應逐漸轉向社會撫養,即由家庭責任主體過渡到國家或社會責任主體。針對我國人口老齡化起步雖晚但發展速度卻很快等特點,採用社會學方法對這一問題進行認真的統計,與其他國家進行比較和分析,很有現實意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