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葆蘅

賈葆蘅

賈葆蘅,女,漢族,1964年10月出生,籍貫北京。1987年畢業於北京輕工業學院機械專業。畢業後在北京椿樹整流器廠任工程師,從事工裝模具設計與工藝審核工作。1993-1996年在國內貿易部計算機室從事計算機開發研究工作。1997—1998年先後在清華大學紫光集團和通源科技有限公司任計算機伺服器、工作站、PC機的技術支持,主要從事客戶服務及計算機和網路維修維護工作。1999年移民到加拿大,2000年在加拿大SuperCom從事計算機組裝工作。2001-2007年在加拿大一家電子公司從事安全監視器的組裝與測試工作。2003年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理工學院(BCIT)取得了計算機網路管理員證書,2010年在溫哥華中央學院取得大專證書。2005年在加拿大《環球華報》發表小說《人在溫哥華》,2007年出版長篇歷史小說《弘治皇帝》,2009年出版長篇歷史小說《嘉靖王朝》,2011年五月出版長篇移民小說《移民夢》。

賈葆蘅,女,漢族,1964年10月出生,籍貫北京。1987年畢業於北京輕工業學院機械專業。畢業後在北京椿樹整流器廠任工程師,從事工裝模具設計與工藝審核工作。1993-1996年在國內貿易部計算機室從事計算機開發研究工作。1997—1998年先後在清華大學紫光集團和通源科技有限公司任計算機伺服器、工作站、PC機的技術支持,主要從事客戶服務及計算機和網路維修維護工作。1999年移民到加拿大,2000年在加拿大SuperCom從事計算機組裝工作。2001-2007年在加拿大一家電子公司從事安全監視器的組裝與測試工作。2003年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理工學院(BCIT)取得了計算機網路管理員證書,2010年在溫哥華中央學院取得大專證書。2005年在加拿大《環球華報》發表小說《人在溫哥華》,2007年出版長篇歷史小說《弘治皇帝》,2009年出版長篇歷史小說《嘉靖王朝》,2011年五月出版長篇移民小說《移民夢》。

夢想 夢想

夢想,是每個人都有會的東西。在我們的成長曆程中,夢想始終伴隨著我們、激勵著我們。然而,在結束幸福的求學生涯後,許多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放棄了對於夢想的追求,只將其作為單純的“興趣”和一種心鄉歸宿。不過今天,我們要接觸的是一位“夢想成真”的校友,從她的人生經歷中看一看,是什麼樣的力量,讓她始終沒有放棄追夢的腳步,最終實現了理想與現實的“雙豐收”——她就是我校083級校友,賈葆蘅校友。

賈葆蘅從小酷愛歷史、文學。她說到:“國小和中學期間,我曾閱讀了幾十部歷史小說和幾百部現代小說,有些小說甚至是重複閱讀十幾遍的。記得當時我非常喜歡一部長篇小說,很想擁有它,可我又沒有什麼錢,我就親手抄寫了這部長篇小說。不僅如此,後來我還閱讀了不少評論歷史進程的文章。這些文章也許在某些人眼裡有點枯燥無味,但我卻在這些古舊發黃的卷宗中和評論文字中的智慧的吸引下,走進了中國各個朝代的歷史進程,來到了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中間。”但那一時期她僅僅將文學作為“興趣”,至於當作家之類的想法,是沒有的。不過正因為自小對文學與歷史的刻苦鑽研,使她打下了深厚的文學功底,同時為今後創作歷史小說提供了用之不盡的豐富素材。

文革結束後,賈葆蘅考入我校機械工程系。“我原本是想考文科的,可是我的母親認為文科生畢業後出路太窄。而且他們剛剛從文革的陰影中走出來,希望我今後最好靠技術吃飯,所以要求我報考了理工科”——然而興趣與所學的巨大差異使她在大學期間遭遇了巨大的挑戰。賈葆蘅坦陳:自己不是那種很聰明的學生,需要用很多課餘時間來學習功課,因此在大學期間從事文學創作的時間有所減少,尤其是英文在當對她來說就是一個災難。她說:“在工商大學求學期間,給我印象最深的應該是在第一學期英文考試就不及格,當然這和我從小沒學過英文有很大關係。我的父親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了衝擊,造反派把父親下放到農村中學教書,那時候我們家先後去了北京郊區很苦的地方——大東流公社及陽坊公社,我從小就沒有機會學英文。我是上了大學後才系統去學英文,但當時學校里也不是從ABCD開始教起,所以我剛開始學英文是很吃力的。”

然而與現在年輕人的浮躁心態不同,賈葆蘅並沒有因為專業與最終興趣、職業不對口,就認為大學無用。她說:“說句心裡話,也許將來你們在工作中沒有用上多少學校里所學的知識,但是上大學並不光學到了知識,還提高了人的自學能力,擴展了思維方式,這是很重要的。我在大學期間最大的收穫就是我的老師們教會了我做事要嚴謹,要腳踏實地並有條理,不去追求浮躁的東西,這對我在今後的文學創作中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誠然,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年代,不論在學校學多少知識,都是不夠用的,唯獨具備了在以後生涯之中不斷學習、完善自我的能力,才能在日新月異的社會中立於不敗。

1999年,賈葆蘅移居加拿大。然而移民生活在光鮮、體面的外表下,更有著難以言喻的艱辛。她一次次經歷著文化上的“休克”,用她的話說,國外生活“太寂寞了”。“但正是因為寂寞,我才有足夠的理智解剖人生。其實寂寞是一片詩意的土壤,是一切創造的契機”。於是,賈葆蘅懷念起她少年時代的文學夢,拿起筆,創作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說《人在溫哥華》。這是一部反映了伴隨著夢想、奮鬥與困苦的移民故事。隨後,客居他鄉多年的賈葆蘅對祖國的眷戀之情愈發濃厚,她開始就祖國的故事、祖國的歷史進行創作,便誕生了《弘治皇帝》與《嘉靖王朝》這兩部作品。

就賈葆蘅的職業生涯發展來看,似乎是繞了一個圈:她從文學夢起始,在生涯中變換了數次職業,然而最終又回到了文學這個原點。但是我們可以看到,追夢成功,與對於夢想堅定不移地執著追求是分不開的。試問當下有多少青年,將“夢想”與“夢”混為一談,僅僅憧憬,卻不肯付諸實踐去追尋呢?而賈葆蘅認為,在她的“追夢”歷程中,她是快樂的:“我認為有理想的地方,地獄也是天堂。沒有理想的生活,是死水一潭。生命就是創造、超越,而我們心中的潛力是我們想像不到的,很所事情能夠成功,不在於我們有多高的智商,而在於我們不懈的努力,當然這種努力是很艱辛的。”

就當下中國學生“留學熱”的問題,多年客居在外的賈葆蘅對這個問題頗有獨到見地:“很多國內的人以為出國後就自動就會說一口流利的英文,就會與外國人融合起來,就有正確的價值判斷,就能出人頭地了,這其實是有偏差的。近幾年有很多留學生到加拿大求學,目前溫哥華公立大學裡有百分之三十都是留學生。可講到這裡,我想說公立學校的留學生大都很努力,成績也不錯。但也有不少留學生只活動在自己的小圈子裡,我調查了一下,發現從中國大陸來加的留學生,彼此之間容易結成好朋友,因為他們來自共同的文化背景,語言也一樣,他們大都一起租房,一起活動,但這卻這會失去更多融入外國社會的機會。有很多80後的留學生學有所長,成為了棟樑之材。但是,從目前中國中學生出國留學來看,還是有不少負面效果的。尤其是中國中學生留學所產生的問題都是非常典型的中國問題。當然這些中學生在國外糟糕的學習環境都與中介公司有直接關係。有些中介為了不義之財,想盡辦法把學生送出去。只要跨出國門,一切都與中介沒關係了。有不少學生是上了私立學校,在加拿大很多私立學校只租一棟樓房裡的幾間,連中國的中學都遠遠不如,學校質量欠佳不說,有時倒閉了也不通知學生。而有些父母對國外的情況一無所知,把養老的錢都拿了出來,自己在國內緊衣縮食,供孩子出國。遺憾的是,他們在把孩子送出去之後,對孩子的留學真相根本不了解。在加拿大,我們看見有很多富裕家庭里出來的孩子去賭場,出入各大娛樂場所,他們全身上下名牌裝備,互相炫富攀比。當地甚至有人說是留學生繁榮了當地的餐飲業和娛樂業。其實在這互相炫富攀比的背後,卻隱藏著留學生都不願意去面對的“自卑”。但這種依靠“露富”來滿足“虛榮心”,來標榜成功,是不會得到社會的認同和尊重的。這些小留學生的物質條件好了,有錢但不成熟。國內這種出國熱,社會視洋文憑如黃金,我不能苟同。”

最後,賈葆蘅告誡後輩學子,人生的意義不在於馬到成功,而在於不斷追求和探索,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成功的不見得是優秀的,同樣不成功的也不見得是庸碌的。只要堅持踏實、勤懇、不懈的奮鬥,你的人生就是豐富多彩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