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工業化

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過程,是在資本家追逐利潤的過程中自發地實現的。資本主義工業化一般從發展輕工業開始。因為,輕工業資本周轉較快,可以用較少的投資,獲得較多的利潤。輕工業發展起來以後為資本主義積累了大量資金,並產生對新的生產設備、機器、動力、工具等的需要,促進了重工業的迅速發展。

資本主義工業化

正文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時期機器大工業國民經濟中取得統治地位的發展過程。
基本特點 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過程,是在資本家追逐利潤的過程中自發地實現的。資本主義工業化一般從發展輕工業開始。因為,輕工業資本周轉較快,可以用較少的投資,獲得較多的利潤。輕工業發展起來以後為資本主義積累了大量資金,並產生對新的生產設備、機器、動力、工具等的需要,促進了重工業的迅速發展。
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開端是產業革命。經過產業革命,資本主義在生產技術上發生了根本變革,原來的工場手工業機器大工業所代替,社會生產力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終戰勝了封建制生產方式
英國的工業化過程 在18世紀30年代,英國首先爆發了產業革命。當時,英國各主要工業部門先後出現了從手工業生產過渡到機器生產的趨勢。這一工業化過程首先從紡織工業部門開始。1733年,J.凱(1704~1764?)發明了飛梭,使織布效率提高了一倍,成為機械發明的創始。飛梭套用於生產,出現了紡落後於織的現象,引起了紗荒。1765年,J.哈格里夫斯(?~ 1778)發明了手搖紡車──“珍妮機”,大大提高了棉紗的產量,解決了紡與織之間的矛盾,使生產出現了飛躍。1769年,水力紡紗機問世,接著,第一座棉紗廠建成,此後,大規模的織布廠就隨之出現。與此同時,J.瓦特(1736~1819)發明了雙動式蒸汽機,並作為機器的動力,在1784年套用到棉紡織廠。蒸汽機的發明,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它雖然不創造大工業,但是,它給大工業提供了動力,促使以機器體系和僱傭勞動為標誌的工廠制度迅速確立起來。在棉紡織業的帶動和刺激下,其他輕工業部門也從工場手工業逐步向機器大工業過渡。輕工業部門的機器發明和廣泛套用,推動了重工業的技術革新。18世紀末,蒸汽壓力鼓風機開始套用於冶鐵業,使英國的冶金工業迅速發展。進入19世紀,蒸汽抽水機在礦井中普遍得到套用,並陸續出現和採用了一些新技術,使英國的煤產量迅速上升。同時,各種鍛壓設備和金屬加工工具機陸續發明出來,相繼製造出镟床、銑床、鑽床,使機器製造業出現了驚人的發展。在冶金、採煤、機器製造等工業部門的強大推動下,交通運輸業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到19世紀30~40年代,英國的產業革命基本完成,它標誌著機器大工業已居於統治地位。英國的資本主義工業化,是通過資本原始積累,掠奪和奴役本國人民和殖民地人民的道路來實現的。
美國的工業化過程 美國在18世紀70年代以前,是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在經濟上主要依賴於英國,近代工業沒有什麼發展。經過1812~1814年的英美戰爭,才走上獨立發展資本主義工業的道路。美國的工業化,也是首先從棉紡織業開始的。1790年,仿製出英國的水力紡紗機,建立起第一座棉紡廠;隨著棉紡織業的發展,毛紡織、制鐵、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等主要工業部門也普遍建立起新式工廠。到19世紀中葉,機器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在1828年,美國開始修建第一條鐵路,到1865年,鐵路線全長已達 35000英里。大規模的鐵路建築,不僅帶動了東部重工業(如冶金、採煤、機器製造)的發展,也促進了西部農業生產的增長。到南北戰爭(1861~1865)前,美國也基本上完成了產業革命,建立起近代工業體系。美國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廣泛地利用了英國工業的技術成就,以及歐洲的資金和國外移民所帶來的生產經驗。
法國的工業化過程 法國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發展,較英、美緩慢。法國資本原始積累始於16世紀,但封建行會制度(見西歐行會制度)和土地制度長期未被打破。1789~1794年的資產階級革命,掃除了封建障礙,才促使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起來。19世紀初,在波旁王朝和奧爾良王朝統治時期,法國開始了產業革命,也是從紡織工業部門採用機器開始而逐漸擴展到冶金、採礦和機器製造業的。法國在60年代末基本上完成了產業革命,資本主義工廠制度取得了統治地位。但是,由於長期以來小農經濟居於優勢,因此,工業化進程較慢,產業革命以後,其工業化程度還落後於英國和美國。
德國的工業化過程 德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遲於英國約半個多世紀。由於封建割據和農奴制(見普魯士農奴制改革)的長期統治,直到19世紀30~40年代,德國還是一個農業國,產業工人僅占全國人口總數的2.98%。1848年資產階級革命後,機器大工業才逐步地確立起來。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以後,依靠對國內廉價勞動力的剝削和對國外的軍事侵略及戰爭賠款,實現了大工業的迅速發展,經過很短的時間,在70年代末,就基本上完成了產業革命,工業化程度達到了足以與英、法匹敵的地位。
日本的工業化過程 日本工業化進程起步最晚。在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以前,還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封建國家,統治階級收入的85%來自農業,15%來自商業和手工業。經過明治維新,日本的工業才逐漸發展起來,但與世界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工業化水平很低。1880年,輸入了新式紡織機後,紡織工業才得以迅速發展。同時,在國家的推動、引導和扶植下,出現了開辦企業的高潮,到1885年,產業革命已迅速展開。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是日本近代產業發展的轉折點,依靠在中國開設工廠、企業及其他商業的特權和戰爭賠款,使其工業、交通運輸、銀行、貿易等出現了驚人的發展,大大加速了工業化進程。到20世紀初,日本近代工業的主要部門都已建立起來。
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實現,使社會生產力產生了巨大的飛躍,在各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許多工業中心和大城市。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過程,決不僅僅是生產技術方面的變革,而且也是社會經濟制度方面的變革。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實現,為資本主義制度建立了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與此同時,資本家加強了對本國工人和農民的殘酷剝削和掠奪,資本主義列強也加強了對經濟落後國家特別是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經濟剝削和掠奪,從而加劇了資本主義各種矛盾的發展。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