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輕工業科學研究所

貴州省輕工業科學研究所

貴州省輕工業科學研究所是開發性科學研究所,重點圍繞食品發酵制曲、日用化工、電子新材料、科技期刊及文獻,開展科技研發工作。 1958年,貴州省輕工業局輕工產品檢測室成立;1960年8月,正式成立貴州省輕工業科學研究所。 截至2015年7月,研究所占地17畝,擁有各類科研、中試、辦公用房11000平方米,固定資產1300多萬元;從事科技活動人員近50人,其他從業人員20人;設定有行政辦公室、組織人事科、離退休辦、科研業務科、情報信息研究室、食品研究室、發酵研究室、電子玻璃與陶瓷研究室、釀酒制曲研究室、日化研究室等機構。

歷史沿革

1958年,貴州省輕工業局輕工產品檢測室成立。

1959年,貴州省輕工業局上報省編委,成立貴州省輕工業科學研究所。

1960年8月,正式成立貴州省輕工業科學研究所,為縣級事業單位,編制50人,所領導3人,工作員47人,辦公地點為貴陽市次南門(現能輝酒店地址)。批准機構有發酵組、造紙組、矽酸鹽組、化纖組、香料組、計畫情報組。

所容所貌 所容所貌

1967年-1976年期間(文化大革命),撤銷了化纖組和香料組。

1964年,經貴州省輕工業局批准,成立貴州省輕工科技情報中心站。

1986年,貴州省科技情報中心站與貴州省輕工業科學研究所合署辦公

1979年,貴州省輕工業科學研究所計畫情報組擴充為情報研究室。

1978年,研究所成立機械設備自動化研究室,1991年更名為機械電子研究室,並成立小家電生產車間,1995年更名為設備室。

1980年,研究所成立香料研究室,1991年更名為日化研究室。

1985年,研究所成立電子玻璃研究室(車間)。

1979年,研究所矽酸鹽組擴建為矽酸鹽研究室,造紙組擴建為造紙研究室,發酵組擴建為食品發酵研究室。

1983年,研究所食品發酵室分開,分別設食品研究室、發酵研究室。1986年,再由發酵室分設風味化學研究室。

1980年,研究所由貴陽次南門遷到現址,沙沖南路45號。同年創辦《釀酒科技》雜誌。

1981年,成立掛靠:貴州省飲料酒產品質量監督監測站、貴州省紙張監測站。

1986年,增加機構科力公司。

2000年,科技體制改革,離退休一批人員,在原機構上拆消設備研究室、矽酸鹽陶瓷研究室、日化研究室,成立貴州立高輕工科技發展公司,科研所、立高公司兩塊牌子一套人馬。

2007年,撤銷食品研究室、發酵研究室,合併成立食品發酵研究室。

科研條件

研究部門

截至2015年7月,研究所設有情報信息研究室、食品研究室、發酵研究室、電子玻璃與陶瓷研究室、釀酒制曲研究室、日化研究室等研究室; 截至2008年8月,擁有貴州飲料酒產品質量監督監測站、貴州省輕工科技情報中心站、貴州紙張監測站。

人員編制

截至2015年7月,貴州省輕工業科學研究所共有從事科技活動人員近50人,其他從業人員20人。其中,高級職稱人員9人,中級職稱人員12人。

享受國務院津貼:徐道貴、陳聖龍、丁祥慶、張成翅

設備資源

截至2015年7月,貴州省輕工業科學研究所占地17畝,擁有各類科研、中試、辦公用房11000平方米,固定資產1300多萬元。

2010年,建成的所白酒研發創新能力平台,共投資360萬元,其中政府投入280萬元,擁有美國進口安捷倫氣相色譜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等大型精密分析儀器。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貴州省輕工業科學研究所2014年各類收入1400餘萬元。截至2015年7月,研究所承擔各類科研項目500多項,並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獲國家、省級科技成果獎勵30多項。

•微生物發酵方面

貴州省輕工業科學研究所部分獲獎項目一覽 貴州省輕工業科學研究所部分獲獎項目一覽

完成“純種根霉曲”的研製推廣套用:先後向20多個省、市(區)推廣套用“純種根霉曲”替代傳統小曲技術。該成果獲1978年貴州省科學大會和全國科學大會獎。

“茅台酒工藝查定”總結:1959~1960年、1964~1966年,研究所科技工作者2次參與由原輕工部發酵所、中科院微生物所負責組成的茅台酒總結工作組,對茅台酒傳統工藝進行查定、總結;分離鑑定微生物菌株;初步分析了茅台酒的香味成分和酒體構成等。完成16萬字的《貴州茅台酒整理總結報告》,該成果獲1978年省科學大會獎。

1958-1978年,承擔省科委和輕工部課題:“茅台酒主體香氣成分解剖及制曲制酒主要微生物與香味關係的研究”、“茅台酒成分解剖及制曲制酒主要微生物與香味關係研究”,初步解剖構成茅台酒的香氣的組合,分離篩選出產醬香的微生物嗜熱芽孢桿菌等。

Q303根霉糖化菌的分離及套用”研究,該研究成果榮獲全國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全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3~1984年,與董酒廠合作研究董酒香氣香味成分的量比關係及與董酒串香工藝的關係;“低度董酒(董醇)的研製”獲1986年度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董酒香型的探討”獲1987年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1981年,將從茅台酒麴中分離的13株優良菌種製成麩曲,研究創造出麩曲醬香型優質白酒。該技術在貴州省內外30多家酒廠推廣套用,產品有“黔春酒”、“金壺春”、“頤年春”、“碧春”、“貴常春”、“築春”等等。“麩曲優質醬香酒的試製”獲1981年省科技進步四等獎;“麩曲醬香酒生產技術推廣”獲1987年度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提高濃香型白酒質量的研究”獲1990年度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Q303根霉糖化菌種”是貴州省輕工業科學研究所自有智慧財產權產品,曾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貴州省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貴州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榮譽,在全國20多個省市區釀酒企業推廣套用。

•矽酸鹽研究方面

1964~1969年,研究研製茅台酒瓶,“高濁度乳白玻璃茅台瓶”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1967~1968年,與貴陽瓷廠合作,成功建造了全省第一座瓷器煤燒燧道窯;1968~1971年,承擔“玻璃熔制坩堝”、“鋯鈦壓電喇叭片”等課題研究研製。

•製漿造紙研究方面

1980年,完成“龍鬚草高溫快煮工藝”研究,該成果獲1980年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利用竹子資源制牛皮箱板紙和文化用紙的研究”,該成果獲1986年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高發泡塑膠壁紙原紙的開發研究”,該項成果獲1987年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承擔完成國家“七五”重點攻關項目子課題“造紙廠漿液沉澱法回收木素及綜合利用研究”。

•矽酸鹽研究方面

研究所完成利用高岑土、結晶岩研製精細瓷、利用省內粘土和工業廢渣試製“紅色火石器”、“旅遊工藝陶”等課題研究。其中:“夜郎陶”獲1988年全國第22屆旅遊產品、內銷工藝品的優秀產品獎、1989年全國第七屆工藝品百花獎中的二等獎。

•食品研究方面

1977~1988年,承擔“Q303根霉糖化菌的分離及推廣套用”研究,課題成果獲1988年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輕工部金龍騰飛獎、榮獲1989年國家重大科技進步三等獎。

研究所完成中國第一個刺梨工業化生產工藝“刺梨原汁浸提工藝”研究,並制定了中國第一個刺梨產品標準。刺梨系列產品獲1981年度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982年輕工部優秀新產品及科技成果獎、國家經委優秀兒童用品獎。

所容所貌 所容所貌

“刺梨飲料(系列)標準”獲1986年度省科技進步四等獎。

“去除獼猴桃生果異味的研究”研究成果,獲1989年度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未脫臭脫臭蒜醬系列產品1990年獲全國輕工業優秀新產品二等獎。

刺梨主體香氣成份的剖析獲1993年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蒜醬脫臭、蒜醬中試獲1997年省科技進步四等獎。

提高獼猴桃酒質量的研究獲1997年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提高刺梨汁質量的研究獲1998年省科技進步四等獎。

2000年承擔了提高澱粉降解膜力學性能的研究項目,2001年承擔了利用稻殼替代小曲制曲麩料的開發項目和天然食品添加劑、澄清劑新品開發項目,2007年承擔了創新能力建設——釀酒菌種庫建設項目,2008年承擔了麩曲醬香酒生產工藝技術研發和推廣能力建設、新根霉糖化菌的分離和白酒研發創新能力建設項目。

•香料研究方面

1980年,研究所研製出“桂花浸膏”;1981年完成“精餾B、P、C柏木油和冷凍提取柏木腦”研究;1982,提取的煙花浸膏和淨油,獲1986年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和省優秀新產品二等獎,並獲1987年輕工部優秀新產品獎,1989年正式列為國家級新產品。

•電子玻璃粉研究方面

1980年,研究所研製成LS-3號玻粉和QQ-3號玻粉;1981年後,開發研製成功半導體鈍化、封裝用系列玻粉Q-41、GB-K3、Q-1042、Q-8412、Q-8701等。

1985年,研究所開發成功Q-8412玻粉,其功能可替代日本N·E·G公司產的SM-512、SM-50粉和美國INNOTECH公司的IX-2218粉。“QQ-3”玻粉獲1980年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矽堆封裝玻璃的試製”獲1985年省科技進步三等獎;“鉛錫燒結管鈍化封裝玻璃”獲1986年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部優秀新產品一等獎。

1987年,研究所自行設計、安裝了中國國內當時唯一的鈍化玻璃連熔生產線,設計能力為12噸/年,被國家機械電子部和輕工部定為開發半導體鈍化玻粉的試驗基地,並承擔為軍工配套的低熔點封接玻粉的研製和生產任務。

1998年,研究所承擔了矽台面鈍化玻漿研究項目,1999年承擔了微玻二極體鉛系耐酸玻璃和VFD厚膜電路用黑色絕緣漿研究項目,2001年承擔了全鉭電容鋁絕緣子研究項目,2002年承擔了片阻漿料的研製、石墨導電漿的研製和PDP、VFP厚膜結構用黑色絕緣漿研究項目,2003年承擔了年產百萬級電子玻璃系列絕緣子和年產30T新型顯示器件黑漿產業化研究項目,2004年承擔了綠色環保型矽鈍化封裝玻璃、供軍供外矽鈍化玻粉生產線和年產40T矽鈍化玻粉生產線研究項目,2005年承擔了絕緣漿料產業化關鍵設備添置和光敏感測器用視窗材料的開發與套用研究項目,2006年承擔了氮化鋁陶瓷基片粉體材料中試、PDP用透明介質玻璃漿、黑色障壁漿的中試開發研究項目, 2007年承擔了40T供軍供外玻粉關鍵設備添置。

二極體矽堆內鈍化玻璃生產技術研究獲1993年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平板式顯示器件玻殼低熔點封接玻粉獲2001年度國家重點新產品獎。GM901、GM934黑色絕緣玻璃漿料”2001年被認定為國家重點新產品。

Q-9810低熔點封接玻璃2002年獲1999-2000年度貴州省優秀新產品三等獎。

“GM顯示器件黑色絕緣玻璃漿料”產品2002年獲貴州省優秀新產品三等獎。

VFD顯示器厚膜電路用黑色絕緣漿料2003年獲得貴州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電子封接玻璃”套用在矽半導體二極體封接材料,在配套“神五、神六”航天飛行器二極體材料套用,也使用在“VFD真空螢光顯示器”的電子材料,獲得國家優秀新產品獎、貴州科技進步三等獎。

•機械自動化研究方面

研究所先後完成“超成型短網單膠紙機的可控矽傳動部分的設計”、“超音波洗瓶機初步設計”、“連續置換擴散洗漿系統的設計”、“威寧保家糖廠65廠鍋爐安裝工藝設計”、“名優白酒制曲機械化課題”等20多個設計項目及科研項目。

學術期刊

《釀酒科技》成為“中國期刊資料庫”、“萬方資料庫”、“維普資料庫”等數家大型資料庫的刊源,報導中國白酒、啤酒、葡萄酒、黃酒、酒精、果露酒等行業取得的科技進步、科技創新、科技開發和科技套用成果及行業動態。

《釀酒科技》在2000年首屆《CAJ-CD規範》執行評優活動中榮獲優秀獎,2001年獲國家新聞出版署“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榮譽,2002年獲“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稱號,2004年獲“全國中文核心期刊”榮譽,2005年榮獲“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的榮譽,2007年,以科技期刊總評分第一名獲得了第一屆貴州省優秀期刊獎。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下面左邊是研究所所徽,右邊是研究所五十周年慶標識。

研究所所標 研究所所標
五十周年慶所徽 五十周年慶所徽

精神文化

研究所理念:立足輕工、唯實求真、團結協作、創新奉獻

研究所宗旨:創新為民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黨委書記陸洋
副所長(主持工作)劉洪波
總工程師徐道貴
副所長周明剛
黨委副書記、紀檢書記、工會主席王秦鶴

歷任領導

姓名職務任期
易鑌所長1958年10月-1964年10月
姜鳳洲黨支部書記1965年8月-1966年6月
法元偉所長1977年-1983年
徐廣智黨委書記1977年-1979年
高德文黨委書記1979年-1980年
蓸述舜所長1983年-1987年
林茂德黨委書記1981年-1984年
王政石黨委書記1985年-1990年
丁祥慶所長1988年-1990年
徐道貴所長1991年-2007年
顧本江黨委書記1991年-1994年
聶安石黨委書記1994年-2015年
黃平所長2007年-2015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