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名目

重商主義者認為,只要多多地取得和積累貨幣,國家就能富庶起來。 於是,在英、法等國家產生了以主張貨幣不是財富為中心內容的貨幣名目淪。 其次,奧匈帝國的貨幣流通實踐,也為貨幣名目論提供了依據。

貨幣名目論又叫貨幣工具論,是從貨幣的關鍵職能,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等角度認識貨幣,完全否定貨幣的商品性和價值性,認為貨幣不是財富,主張貨幣只是一個符號,一種票證,是名目上的存在,是便利交換的技術工具。貨幣名目論產生的主要原因。首先,貨幣名目論是在18世紀早期與貨幣金屬論的鬥爭中發展起來的。重商主義者認為,只要多多地取得和積累貨幣,國家就能富庶起來。因而他們竭力主張禁止貨幣輸出,阻止外國商品的輸入。他們甚至不惜將本國的生活必需品也大量出口國外,以換取貨幣。結果造成國內貨幣泛濫,產品枯竭,物價上漲,民不聊生。面對這種情況,人們紛紛指責重商主義。其中,最有力的抨擊莫過於從根本上否定重商主義的理論基礎——貨幣財富觀。於是,在英、法等國家產生了以主張貨幣不是財富為中心內容的貨幣名目淪。其次,奧匈帝國的貨幣流通實踐,也為貨幣名目論提供了依據。當時,奧匈帝國停止銀幣的自由鑄造,流通領域出現了不兌現紙幣與銀幣同時存在的局面,而且沒有實質價值的紙幣反而比具有實質價值的銀幣還要高。甚至後來改行金本位制,人們仍然偏愛紙幣,金幣職能儲存在中央銀行,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德國為了努力擺脫黃金束縛而大談貨幣是價值符號的理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