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學[21世紀普通高等學校財政學教材]

財政學[21世紀普通高等學校財政學教材]

《財政學》是2005年2月1日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民,作者是鄧子基。

簡介

財政學是大學本科經濟學專業核心課程之一,同時也是財政學專業主幹課程之一。本書內容可分為4大部分:一是財政基礎理論,包括財政目標及其評價標準、財政起因與職能、財政決策與政府失靈、財政本質等;二是財政支出規模及其控制、購買性支出、轉移性支出、公共項目評價等;三是財政收入,主要包括稅收原則、稅收的轉嫁與歸宿、稅收制度、公債等;四是財政學專題,包括公共企業、政府間財政關係、財政政策等。 本書適合經濟類、管理類的本科生使用,也可作為相關人員的參考讀物。

目錄

0. 1 現實生活中的財政問題

0. 2 財政學的概念

0. 3 混合經濟中的財政

0. 4 財政學的研究方法

本章小結

基本概念

思考與練習

第1章 財政的目標與評價標準

1. 1 效率

1. 1. 1 效率的含義

1. 1. 2 生產效率

1. 1. 3 產品組合效率

1. 1. 4 交換效率

1. 1. 5 衡量效率的簡單法則

1. 1. 6 競爭性市場的效率

1. 2 公平

1. 2. 1 公平的作用

1. 2. 2 社會福利主義的公平準則

1. 2. 3 非社會福利主義的公平準則

1. 2. 4 收入不平等的度量

1. 3 公平與效率的衝突與協調

1. 3. 1 公平與效率的衝突

1. 3. 2 公平與效率的協調

1. 3. 3 競爭性市場中公平與效率的取捨關係

本章小結

基本概念

思考與練習

第2章 財政的起因與職能

2. 1 市場失靈

2. 1. 1 市場失靈:政府經濟活動的起因

2. 1. 2 市場勢力

2. 1. 3 市場殘缺

2. 1. 4 市場功能缺失

2. 2 財政職官旨

2. 2. 1 財政職能的分類

2. 2. 2 配置職能

2. 2. 3 分配職能

2. 2. 4 穩定職能

本章小結

基本概念

思考與練習

第3章 財政決策與政府失靈

3. 1 財政決策機制

3. 1. 1 公共選擇與政治均衡

3. 1. 2 財政決策機制及其特點

3. 1. 3 一致同意規則:林達爾均衡

3. 1. 4 簡單多數票規則

3. 1. 5 出現投票悖論的原因

3. 1. 6 中間投票人定理

3. 1. 7 阿羅不可能定理

3. 2 財政決策主體的行為

3. 2. 1 選民的行為

3. 2. 2 利益集團的行為

3. 2. 3 政治家和政黨的行為

3. 2. 4 官員的行為

3. 3 政府失靈

3. 3. 1 政府失靈的原因

3. 3. 2 矯正政府失靈

本章小結

基本概念

思考與練習

第4章 財政的本質

4. 1 財政的起源與發展

4. 1. 1 財政的起源

4. 1. 2 財政的發展

4. 2 財政及其本質

4. 2. 1 財政的含義

4. 2. 2 兩難衝突問題

4. 2. 3 財政的本質

4. 3 財政的屬性

4. 3. 1 公共性

4. 3. 2 利益集團性

本章小結

基本概念

思考與練習

第5章 公共產品

5. 1 公共產品的特性

5. 1. 1 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特性比較

5. 1. 2 不同類型的產品

5. 1. 3 關於公共產品概念的進一步說明

5. 2 純公共產品的有效提供

5. 2. 1 私人產品的有效提供

5. 2. 2 公共產品的有效提供

5. 2. 3 公共產品市場提供的非效率

5. 3 準公共產品

5. 3. 1 準公共產品的有效提供

5. 3. 2 準公共產品的公私合作提供

本章小結

基本概念

思考與練習

第6章 外部性及其矯正

6. 1 外部性的特點及其對效率的影響

6. 1. 1 外部性的性質

6. 1. 2 外部性的類型

6. 1. 3 外部性對效率的影響

6. 1. 4 對模型的進一步探討

6. 2 外部性的私人對策

6. 2. 1 道德約束

6. 2. 2 企業合併

6. 2. 3 明確產權和談判:科斯定理

6. 3 外部性的公共對策

6. 3. 1 徵稅

6. 3. 2 補貼

6. 3. 3 排污權交易制度

6. 3. 4 政府管制

本章小結

基本概念

思考與練習

第7章 財政支出規模及其控制

7. 1 財政支出的規模

7. 1. 1 財政支出規模的度量

7. 1. 2 中國財政支出的規模

7. 1. 3 財政支出規模的國際比較

7. 1. 4 財政支出增長的原因分析

7. 2 財政支出規模控制

7. 2. 1 預算監管制度

7. 2. 2 零基預算制度

7. 2. 3 政府採購制度

本章小結

基本概念

思考與練習

第8章 購買性支出

8. 1 財政消費支出

8. 1. 1 概述

8. 1. 2 國防支出

8. 1. 3 教育支出

8. 2 財政投資支出

8. 2. 1 財政投資的意義

8. 2. 2 財政投資的特點

8. 2. 3 財政投資的形式

8. 2. 4 財政投資的主要範圍

本章小結

基本概念

思考與練習

第9章 轉移性支出

9. 1 社會救助計畫

9. 1. 1 中國貧困人口的規模

9. 1. 2 中國當前的社會救助項目

9. 1. 3 農村反貧困計畫

9. 1. 4城市反貧困計畫

9. 1. 5 救濟救災計畫

9. 2 社會救助支出的經濟效應

9. 2. 1 概述

9. 2. 2 最低生活保障的經濟效應

9. 2. 3 負所得稅的經濟效應

9. 2. 4 實物轉移的經濟效應

9. 3 社會保險支出

9. 3. 1 中國的社會保險計畫

9. 3. 2 政府介入社會保險的依據

9. 3. 3 養老保險的含義及其籌資模式

9. 3. 4 養老金的給付

9. 3. 5 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及其問題

9. 3. 6 養老保險的經濟效應

9. 3. 7 醫療保險及其經濟效應

9. 3. 8 失業保險及其經濟效應

本章小結

基本概念

思考與練習

第10章 公共項目的評價

10. 1 公共項目評價的特點及其標準

10. 1. 1 公共項目評價的特點

10. 1. 2 現值

10. 1. 3 淨現值標準

10. 2 公共項目評價的步驟

10. 2. 1 成本-效益分析的一般步驟

10. 2. 2 公共項目成本和收益的類型

10. 2. 3 公共項目成本和收益的度量

10. 2. 4 貼現率的選擇

10. 2. 5 通貨膨脹的處理

本章小結

基本概念

思考與練習

第11章 財政收入概述

11. 1 財政收入的形式

11. 1. 1 財政收入的各種形式

11. 1. 2 財政收入體系

11. 2 稅收的基本概念

11. 2. 1 稅收的含義與特徵

11. 2. 2 稅制要素

本章小結

基本概念

思考與練習

第12章 稅收原則

12. 1 稅收原則的演進

12. 1. 1 古典稅收原則

12. 1. 2 現代稅收原則

12. 2 稅收的效率原則

12. 2. 1 稅收的財政原則

12. 2. 2 稅收中性原則

12. 2. 3 稅務行政效率原則

12. 3 稅收的公平原則

12. 3. 1 橫向公平與縱向公平

12. 3. 2 受益原則

12. 3. 3 納稅能力原則

12. 3. 4 兩種衡量標準的權衡

12. 4 最優稅收

12. 4. 1 最優稅收理論的核心

12. 4. 2 最優稅收理論的基本方法

12. 4. 3 最優商品稅

12. 4. 4 最優所得積

12. 4. 5 最優稅收理論的啟示

本章小結

基本概念

思考與練習

第13章 稅收的轉嫁與歸宿

13. 1 稅收轉嫁的含義與類型

13. 1. 1 稅收轉嫁與歸宿的含義

13. 1. 2 稅收轉嫁的形式

13. 2 稅收的轉嫁與歸宿:局部均衡分析

13. 2. 1 商品課稅歸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13. 2. 2 要素收入課稅的局部均衡分析

13. 3 稅收轉嫁與歸宿:一般均衡分析

13. 3. 1 一般均衡分析的必要性

13. 3. 2 一般均衡分析模型

13. 3. 3 商品課稅歸宿的一般均衡分析

13. 3. 4 要素收入課稅歸宿的一般均衡分析

本章小結

基本概念

思考與練習

第14章 稅收制度

14. 1 稅收體系

14. 1. 1 稅收體系的構成

14. 1. 2 稅收分類

14. 1. 3 稅制結構設計

14. 2 流轉課稅

14. 2. 1 流轉課稅的特點與類型

14. 2. 2 增值稅

14. 2. 3 消費稅

14. 2. 4 營業稅

14. 3 所得課稅

14. 3. 1 所得課稅的特點

14. 3. 2 所得課稅的類型

14. 3. 3 個人所得稅

14. 3. 4 公司所得稅

14. 3. 5 社會保險稅

14. 4 財產課稅

14. 4. 1 財產課稅的特點與類型

14. 4. 2 一般財產稅

14. 4. 3 特別財產稅

14. 4. 4 財產轉讓稅

14. 4. 5 中國的財產課稅

本章小結

基本概念

思考與練習

第15章 公債

15. 1 公債理論

15. 1. 1 公債的特點

15. 1. 2 公債的產生條件

15. 1. 3 公債負擔及其衡量

15. 1. 4 公債理論的發展

15. 1. 5 李嘉圖等價定理及其爭論

15. 1. 6 公債的經濟影響

15. 2 公債制度

15. 2. 1 公債的種類

15. 2. 2 公債的發行

15. 2. 3 公債的償還

15. 3 公債市場

15. 3. 1 公債市場的含義

15. 3. 2 公債市場的功能

本章小結

基本概念

思考與練習

第16章 公共企業

16. 1 公共企業存在的原因

16. 1. 1 公共企業存在的一般原因

16. 1. 2 公共企業存在的具體原因

16. 2 政府與公共企業間的財政關係

16. 2. 1 政府對公共企業的投入

16. 2. 2 政府從公共企業取得的收入

16. 2. 3 公共企業赤字與政府財政

16. 3 公共企業的政府管制

16. 3. 1 政府管制的理由

16. 3. 2 政府管制的主要措施

16. 3. 3 政府管制的效果評估

16. 4 公共企業的績效及其改革

16. 4. 1 公共企業績效低下的原因

16. 4. 2 公共企業績效問題的經驗證據

16. 4. 3 公共企業的改革

16. 4. 4結論

本章小結

基本概念

思考與練習

第17章 政府間財政關係

17. 1 財政分權的理論依據

17. 1. 1 地方轄區的形成及其最優規模的確定

17. 1. 2 蒂伯特模型

17. 1. 3 財政分權的優勢與不足

17. 2 政府間的支出劃分

17. 2. 1 政府間財政職能的分工

17. 2. 2 政府間支出責任的分工

17. 3 政府間的收入安排

17. 3. 1 政府收入安排的原則

17. 3. 2 政府間的收入劃分

17. 4 政府間轉移支付

17. 4. 1 政府間轉移支付的概念和形式

17. 4. 2 政府間補助的經濟效應

本章小結

基本概念

思考與練習

第18章 財政政策

18. 1 財政政策的基本問題

18. 1. 1 財政政策的含義

18. 1. 2 財政政策的類型

18. 1. 3 財政政策的目標

18. 1. 4 財政政策的工具

18. 2 財政政策效應

18. 2. 1 財政政策的乘數效應

18. 2. 2 財政政策的穩定效應

18. 3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

18. 3. 1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配合的依據

18. 3. 2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配合的方式

本章小結

基本概念

思考與練習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